王镇南在大学期间开始接触京剧,曾与著名京剧演员
筱翠花合演《四郎探母》中《坐宫》一折,饰演杨延辉。1937年春,参与组建以
常香玉、
张同庆为首的中州戏曲研究社,从事编导工作,将豫剧改良深入一步。他与史树明合作,将王实甫的《西厢记》改编成豫剧《六部西厢》,在保留原作精华的基础上,根据
河南梆子的特点使之唱词地方化、通俗化,有了舞台调度及导演处理,并充分发挥了豫剧擅唱的特点。经他指导排练,由常香玉等公演,轰动开封剧坛。《六部西厢》成为豫剧代表剧目之一。同年他还创作了《哭长城》。1938年创作现代戏《打土地》,旨在激励人民奋起抗日之心。1942年参与爱国学生运动,被
国民党当局下令严办,幸闻讯出逃方免于难。1945年又创作《扫穴犁庭》。王镇南在戏曲改良方面成绩卓越,与
樊粹庭同为知识分子参与豫剧改革和创作的先驱。1947年5月26日《正义时报》刊文评介,誉他为“梆剧泰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镇南被安排参加河南大学文史院师资训练班学习。1950年调到
河南省教育厅专司戏剧工作,并在
河南省艺术学校任戏剧教员。1951年担任河南省文教厅戏曲改进委员会副主任。他先后整理改编了一大批传统剧目,如《反徐州》《玉虎坠》《蝴蝶杯》《秦雪梅》《破天门》《杏元和番》《张羽煮海》《三孝堂》《寇准背靴》《洛阳桥》《对花枪》《桃花庵》《蓝桥会》《卖苗郎》《丝绒记》等,并将话剧《棠棣之花》改编成豫剧,使豫剧艺术得以推陈出新、繁荣发展。他撰写的《关于豫剧的源流和发展》《怎样写河南梆子》等论文,在戏剧界很有影响。并创作有曲艺作品《仨蚂蚱》等。1958年被错划为“
右派”下放劳动,1959年被
开除公职。1960年河南省文化局为他
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