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铮(1954年-2023年4月7日),
云南陆良人,男,汉族,
华东师范大学学士(1983)、
硕士(1987)、
博士(1990)。
地理学者,管理学者,主要从事理论地理学、区域管理学、计算地理学和政策模拟科学研究。1994年起任研究员,1997年起任
博士生导师。生前任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兼任
华东师范大学讲座教授等。
人物生平
王铮现(2011年)任
中国地理学会理事及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常务理事及政策模拟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区域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先后五次以第一获奖人身份获得省部级自然科学或科技进步奖,1999年入选”人事部
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第二层次,享受国务院
特殊津贴。
2023年4月7日凌晨5时,王铮在北京因病逝世,享年69岁。
研究领域
王铮的学术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理论地理学、区域科学与管理学、计算地理学方面,并且把这些学科结合在在气候变化科学和政策模拟科学领域。
学术成就
在理论地理学的研究中,王铮除提出理论地理学的一般原理外,主要致力于理论地貌学和理论经济地理学研究。早年,发展了一系列地貌演变的解析模型,如一维理想河流演变模型(1989)、沉积层层厚分布的模型(1991)、沿岸流作用下海岸线轮廓演化模型(1994)、泥沙悬浮的熵模式(1995)。2000年后重点开展理论经济地理学研究,包括从统计力学角度推导出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1986,1989,2002)证明了A E Wilson模型的合理性并且证明在开发系统下该模型仍然成立,求出空间相互作用城市的数学形式,发展增长极的空间动力学模型(1988,1995),知识产业的区位模型(1999,2005)、旅游业区位模型(2000,2002)、知识溢出空间过程模型(2003,2004)、产业集群模型(2008)、发展了一种高技术产业空间格局演变理论(2004~2010)和一种旅游规划学说(2000~2008)。王铮在理论地理学方面的研究工作,集中表现在他的理论地理学专著《
地理科学导论》、《
理论地理学概论》和《普通地理学》内,在这些专著中,王铮(与
丁金宏合作)提出了地理事物具有环境-区域二象性,地理景观界线信息测不准、地理学五条公设,区域进化观点以及区域枢纽-网络结构学说等。特别是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理论地理学体系”(
胡焕庸评价),“明确地提出了宏观经济地理学和微观经济地理学的分类体系,有重要意义。”(吴传均评价)
在区域管理学的研究中,王铮(与
吴必虎等合作)提出了PRED协调概念和地理工程学说(1987,1989,1991,1995),定义了区域管理的概念和范畴(2000),提出了
凯恩斯经济政策与供应学派经济政策的适用范畴,提出了
区域知识管理在计算地理学方面,王铮发展了遥感图像识别的统计学基础认识(1987)、
沉积盆地恢复的最优化算法(1990)、地理过程突变辨别方法(1990,1995,1996)、地理-经济系统复杂性分析的多重ABS模型(2007,2008,2010)、气候保护模拟分析的多国模型(2005~2010),发展了若干空间运筹算法(2006~2010),提出了计算机实验人文地理学的方法论。这些工作,集中反映在王铮的专著《计算地理学》中。
近年,结合地理学和管理学研究,王铮的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气候变化的人地关系模型研究和国家与区域的宏观政策模拟方面,同时致力于发展理论经济地理学。
在气候变化科学内:1991年提出
中国历史时期降水
曲线变化(王铮,张丕远,郑景云),发现2000年来中国的降水持续下降,但是1230年到1900年间降水已经平稳。1993年提出中国近2000年气候变化的阶段性,发现280’s,880’s和1230~1260’s存在气候突变,而且1230与1260突变是中国历史时期最大的突变(与张丕远、刘啸雷合作),后来进一步确定这个突变发生在1245年前后(与
吴静合作)。1995年提出1830’s,1910’s存在气候突变并且刻画了现代气候自然趋势(与
周清波,刘啸雷合作)。1996年王铮、张丕远提出中国近万年气温变化曲线,并被收入国家历史地图集。1996年,王铮等(与张丕远,刘啸雷,刘燕华合作)发表文章论证气候变化对
中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发现了
胡焕庸线在气候变化下的波动,强调
气候温暖期,中国北方垂直胡焕庸线的地带性分异不明显而是突出经度地带性。这就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和朝代更替。2008年通过基于自主体的模拟进一步论证胡焕庸人口分布线的形成不晚于1250年。1994,1998,2005年王铮通过计算模拟得到历史气候变化对中国
农业生产潜力的影响。在气候保护的经济学方面,王铮发展了多国气候保护政策影响
经济动力学模型、经济平稳增长约束条件下碳排放高峰估计的动力学模型,提出了带GDP溢出的多区域
气候变化经济学评估系统(MRICES),并完成若干政策模拟成果。
在经济计算和政策模拟科学方面,王铮1997年模拟分析得出“人民币没有贬值必要而且贬值会带来经济体系混乱”的结论,1998年模拟分析中国合意
城市化率为63%,城市化是新的经济转折点;1999年模拟得到粮食价格变动对中国粮食生产总产量影响不大,进而推断粮食顺价销售不会给产量带来明显影响,并发表文章用数据说明教育产业化危害。2000年模拟发现,调整产业结构,中国不存在布朗预言的
水资源危机。2000年后,王铮主持了完全
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CGE、中国多区域CGE、多国经济相互作用ABS、全国气候保护政策模拟系统和SARS减灾政策等政策模拟系统的研究,就气候变化的农业影响、气候保护经济策略、气候保护的
宏观经济政策、
人民币汇率政策、国际地缘经济政策、能源政策、水资源政策和汇率政策等开展了研究。
在理论经济地理学领域,王铮的工作可以归纳为三点:
(1)解决空间相互作的“封闭系统困境”,发展了经济地理学第一
定律;(2)发展区域溢出学说,构建新产业区位理论;.3 提出新经济地理的三个本性学说,构建新学科体系.
在地理学领域和政策科学领域推进计算技术的实际应用是王铮的主要兴趣点:王铮开展的计算地理学和
计算经济学模拟的成果与国家重大经济发展问题关系的有:模拟评价了
东海西湖凹陷(含
春晓油田等)的成油条件,证实油田的成油条件,排除了对某
油气田成矿条件的怀疑(1990),模拟评价了
亚洲金融危机中人民币贬值的风险,否定人民币贬值意见(1998),模拟评价了中国各气候-地貌区的SARS流行条件,提出分区分期减灾对策(2003),模拟评价了中国各市县的艰苦边远性,提出公务员与教师津贴等级政策(2006),模拟提出2009年中国应对经济危机的投资重点应该放在中部(2009)。
2000年王铮及其课题组开始的模拟研究集中在全球气候变化的人地关系领域,2012年发布的MRICES-2012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获软件著作权,它开拓了具人地关系协调功能的IAM计算传统,模型包含GDP溢出,R&D溢出、内生技术进步、融资和地理工程调整等多种非线性动力学机制模块,能对各种减排方案实时评价,可模拟各种应对对策。被聘请为IPCC第五次报告评审人员.
学术论著
1. 王铮主编,吴必虎副主编,1990,理论地理学进展,
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
2. 王铮,吴必虎,丁金宏,孙胤社,1993,地理科学导论,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3. 王铮,丁金宏,1994,区域科学原理,北京:科学出版社
4. 王铮,丁金宏等,1994,理论地理学概论,北京:科学出版社
5. 王铮主编,1994,地球表层科学研究进展,北京:测绘出版社
6. 王铮主编,1999,走向县域可持续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
7. 王铮,2000,区域的管理与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8. 王铮等,2002,理论经济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9. 王铮主编,2004,中国国家环境经济安全的政策模拟,科学出版社
10. 王铮主编,2004,城市与区域管理的地理计算分析,科学出版社
11. 王铮,薛俊波,朱永彬,吴静,朱艳鑫,2010,经济发展模拟分析的CGE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
12.
滕丽,王铮,2010,区域溢出,北京:科学出版社
13. 王铮,吴静,朱永彬,2010,气候保护的经济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14. 王铮,
夏海斌,吴静,2010,普通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15. 王铮,吴静,2011,计算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
学术论文200多篇略
个人爱好
王铮的心愿是做一个纯粹的科学家。除专业外,王铮喜欢阅读历史、诗歌书籍,听音乐,参观博物馆。
最喜欢的小说:
罗贯中《
三国演义》,赫特曼·沃克《
战争与回忆》
最喜欢的学术思想著作:阿诺尔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丹尼尔·雷恩《
管理思想的演变》
受影响最深的科学著作:Huang,Keeson Statistical Mechanics,
Chow,Shui-nee Hale. Jack K.Methods of Bifurcation Theory,
Scheidegger,A.E,Theoretical Geomorphology,
最铭记的科学名句:
爱因斯坦:科学研究好象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
个人简历
王铮出身于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可考父系祖先系元末明初
朱元璋义军的随军医生,随军征讨云南后定居云南,世代为医生。明时,弟兄二人,一人得恩赐回
江西老家,故更早应为江西籍。由于曾祖父去世时祖父才有3岁,祖父未能传的医术。父亲14岁缀学开始帮商队雇主赶马帮,1943年(17岁)作为文职人员在国军机场为
反法西斯战争服务。内战爆发前离开军事服务机构,继续作为马帮商队雇员。解放后为缝纫工人,直至退休。母亲出身云南世族,
文化大革命多受冲击。
1960-1969:陆良盘江小学学习(其中1966-1969学校“放假”)。
1973-1976:
陆良县小百户人民公社、大莫古人民公社插队,期间被推荐上大学,被人替换。
1976-1977:云南省煤炭技工学校煤田地质学(中专)专业学习,即“
工农兵中专生。”
1977-1978:云南省143煤田地质队,技术工人,从事地面地质调查,师傅荣希麟。
1978-1979:获准报考大学,在被某著名大学录取到后为一特殊人群女儿替换,入
长春光学与精密机械学院学生,不久发现肺结核,
保留入学资格退学。回地质队。
1979-1983:考入
华东师范大学,入地貌与
第四纪地质学专业学习,毕业论文导师余裕昌,俞国培,毕业论文《飞云江河道演变的控制模型》。
1983-1984:
云南省地理研究所,任
实习研究员。
1984-1990: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学习,硕士:遥感与地图专业,导师梅安新;博士:自然地理学,导师
严钦尚,副导师
许世远。硕士论文:《自然地理系统:遥感分析》,重点分析
滇池流域的水土流失因子,提出遥感相概念和不同地貌条件下因子分析图像的意义;博士论文:《石油资源定量评价:模型,算法与系统设计》,重点评价东海西湖凹陷的成油条件,提出一种盆地埋藏史恢复的算法用于评价油气资源。其间与
保继刚、
赵荣、韦省民、
王一鸣、
宫鹏、曹金喜等合作创立《青年地理学家》杂志。
1990-1993,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博士后。合作导师
黄秉维、
左大康、张丕远,
杨吾扬(兼)。研究题目为《地理学中的系统分析模式》,主要参加《中国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研究。其中,1991年破格获副研究员资格。协助
张超创立中国地理学会数量地理专业委员会。
1993-,任职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1994年9月破格获研究员资格,同批破格人员1995年1月1日正式晋升研究员。其中1996-1999年任可持续发展研究室主任,1999年-2001年兼任
华东师范大学地理学系系主任,1999年-2002年兼任教育部城市与环境考古遥感开放实验室主任。2007年起任政策模拟中心主任。其间与
李国平、苗长虹合作创立中国地理学会城市与区域管理专业委员会,创立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政策模拟专业委员会。
2003年12月~2004年4月在
美国孟菲斯大学、
乔治梅森大学做
访问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