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郁洋
中国黑龙江籍艺术家
王郁洋,1979年出生于哈尔滨,曾经就读于中央美院附中、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自2008年起任教于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学院并在北京居住和创作。
艺术特点
王郁洋的作品诡异多变,是认知的陷阱。它逃离艺术的流行语言,从而就作者身份,创造力,批评引发诸多题问: 即作者的概念不再局限于人这一主体,钟情于另一种层级的智慧,而其观念的异端亦使批评不知所措。他的思考与制作模式不妨说是具有一种“非标准艺术”的特点,有如弗朗索瓦·拉鲁勒(François Laruelle)以非哲学的名义对哲学传统的剧烈离弃。
王郁洋虽然使用新兴媒介进行创作,却从不强调技术的新奇。他似乎更感兴趣于“过时”的技术、“破坏”美学及物质浪费带来的艺术性。他的作品涉及各种媒介,并充分拓展其内在潜力。他以幽默的、虚构奇观的方式来探究和表述人的身体、经验及认知之间的关系,探讨人造现实、媒体、历史感知与身体认同之间的关系。
艺术履历
个人展览
群体展览
获奖经历
公共收藏
主要作品
人物评价
鲍栋(策展人、艺术评论家)
王郁洋的艺术实践正是在“后感性”的影响下开始的,他也参加过“后感性”的展览,“后感性”的诸多特征在他身上亦有体现。作为一系列的展览实验,“后感性”拒绝社会题材,拒绝先入为主的阐释,强调直接的效果和现场性,以及抛弃艺术家之间和作品之间的个体独立性。在《一平方厘米》《飞幻非》《嚏》《玛格丽特的烦恼》这些最早的尝试中,王郁洋已经表现出了一种对传统“主体性”的偏离,主体不再是一种精神性的、形而上的整全存在,而是身体与身份之间张力作用下的产物。艺术家的个体性与作品的独立性也不再被当作一种事实,而被视为某种可以随时颠覆的习惯,这正是“后感性”展览实验的核心问题。在这些并不算成熟、深入的作品中,王郁洋也发展出了一种对物的审思,以及对物与人或主体性之间关系的思考,比如《玛格丽特的邻居》中的货车与车厢内日常家居用品似乎指向了某个人,但刺激的灯光和浓烈的气味又在凸显着不可象征化、意义化的纯粹物性。
大卫·约瑟里特(纽约城市大学研究院教授)
《王郁洋#》是一个软件,模拟了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它自主地研究各种社会媒体网络和巨大的文本资源数据库,构思并创作艺术作品的内容,确定相关的视觉形式和材料选择,并为即将形成的作品确定标题。
帕梅拉·M·李(斯坦福大学艺术史教授)
王郁洋的艺术探索了作为“新媒体”一种功能的主体与客体(物件)之间的利害关系——但并不是因为所谓新颖性的缘故,最直接的切入点,就是作为艺术技巧的数据的自动性。
张尕(策展人、中央美术学院特聘教授)
王郁洋#构成了一个典范,理性和创造力不再是人类的特权,扰乱了指挥系统以人类为中心的分类方法。
参考资料
王郁洋.雅昌艺术网.
WANG YUYANG.wangyuyang.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5 10:56
目录
概述
艺术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