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喜
最美奋斗者、全国劳动模范、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原队长、中共中央委员
王进喜(1923年10月8日—1970年11月15日),汉族,甘肃省酒泉市玉门市赤金堡(今赤金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会中央委员,大庆油田1205钻井队(原贝乌5队)队长,铁人精神的象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3年10月8日,王进喜出生于甘肃省玉门县赤金堡(今赤金镇)王家屯,乳名“十斤娃”。
1929年,玉门县遭遇百年一遇的灾荒,王进喜带着双目失明的父亲乞讨以求生存。
1932年,王进喜被迫去羊毛厂出劳役,王进喜赶着车和父亲一起把羊毛送到百里之外的酒泉。
1933年,王进喜开始到祁连山支脉妖魔山给地主放牛。
1935年,王进喜家中几亩地长期被区长占用,他不畏强权讨回,尽管最终只要回了几丈白土布,但这次抗争仍是一次胜利。
1937年,王进喜被抓去修公路,后又被抓去当兵。在被关押时,他通过挖掉门墩逃入深山,成功脱逃。
1938年,王进喜进入旧玉门油矿,成为一名童工。
1949年9月25日,玉门油矿解放,王进喜和工友走出十几里,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到来。
努力奋斗
1950年春,新生的玉门油矿正式招工,王进喜通过考试进入老君庙钻探大队,成为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
1950年代初期,王进喜在玉门油田的工作中,以“我就不信石油只埋在外国地下”的决心,投入到中国石油事业的建设中”。
1955年,王进喜率钻井队在玉门油田作业。。
1956年4月29日,王进喜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入党介绍人是1205钻井队(原贝乌5队)第二任队长王家训;6月,王进喜任1205钻井队(原贝乌5队)第三任队长,成为玉门油田48个钻井队长中的一个。
1958年9月,王进喜率1205钻井队完成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钻井进尺5009.47米的纪录。
1959年,王进喜创下年钻井进尺7.1万米的中国纪录,1年的进尺相当于旧中国42年钻井进尺的总和;9月,王进喜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石油会战
1960年春,中国发现大庆油田,王进喜率1205钻井队赴大庆参与石油会战。
1963年12月25日,新华社宣告中国石油产品自给,王进喜对这一消息感到非常激动,几乎彻夜未眠。
1964年12月,王进喜出席了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2月26日,毛主席邀请王进喜等四位劳模共进晚餐,毛主席对王进喜说:“大庆经验好,要工业学大庆”。
1965年7月24日,王进喜石油工业部第二次政工会议上作了报告。报告中首次提出了:“要让我们国家省省有油田,管线连成网,全国每人每年平均半吨油”的目标。”
1966年2月16日,王进喜在全国工交工作会议上作《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艰苦奋斗一辈子》的报告,并被授予“石油工业部五好标兵”称号。
工作发展
1966年6月4日至7月25日,王进喜作为中国石油代表团成员访问阿尔巴尼亚,并作为工人阶级代表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7周年国庆活动,报捷并参加天安门观礼。
王进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遇批斗,并受到迫害。周恩来总理指示将王进喜从大庆营救至北京,并公开宣布“铁人”在大庆石油会战中立下了显赫功绩,不再进行批斗,并对其提供保护。
1969年4月,王进喜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中央委员,受到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接见;12月,中国共产党大庆市委员会的核心小组成立,王进喜被任命为副组长。
北京病逝
1970年10月1日,王进喜以中共中央委员身份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周年的国庆观礼,并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了游行队伍;11月15日,王进喜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47岁,奉献了一生于中国石油事业。
担任职务
政治职务
社会职务
人物事迹
爱岗敬业
王进喜是中国石油会战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凭借坚韧精神和工作态度,成为大庆油田石油大会战的代表。他率领1205钻井队,在艰苦条件下,创造了多个中国石油史上的纪录。
1960年2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批准了石油工业部关于集中力量开展大庆石油会战的提议,决定在大庆地区开展大规模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王进喜被任命为1205钻井队队长,并于3月25日带领队伍奔赴大庆,参与这一历史性石油会战。在恶劣环境和条件下,王进喜与团队展现了顽强的斗志。
在大庆石油会战中,工人们面临寒冷气候、简陋住宿和物资匮乏等艰苦条件,王进喜依然坚定前行。通过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他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认为“国家缺油是最大的困难,解决这一问题是最根本的矛盾”。
1960年4月2日,1205钻井队在萨尔图钻井作业中面临技术挑战。由于缺乏大型起吊设备,王进喜带领队伍通过撬杠、滚杠和大绳拉设备,经过三天三夜的努力,成功安装钻机;4月19日,王进喜带队打破了5天零4小时完成中深井钻探的纪录,创下了新中国钻井技术的新高。
在石油会战中,王进喜面临技术难题,并因过度劳累和恶劣环境遭受伤害。1960年4月29日,搬运钻机时,右腿被重物砸伤,昏迷后醒来仍坚持工作,并带领团队完成任务。在一次井喷事故中,王进喜不顾腿伤,跳入泥浆池搅拌泥浆,成功压住井喷,保护了钻机和油井。
在石油大会战过程中,王进喜以非凡的领导力和拼搏精神成为大会战的象征,被誉为“铁人”,并成为全国石油工人的学习榜样。1960年7月28日,中共石油工业部大庆会战工作委员会做出《关于开展学习“王、马、段、薛、朱”运动的决定》,王进喜被树为大庆会战的“五面红旗”之一。
1960年“五一”万人誓师大会上,王进喜被树立为第一个先进典型。他的事迹激励了无数工人投身大会战,掀起了全国石油系统的“铁人精神”热潮。
在王进喜的带领下,1205钻井队取得了优异成绩。1960年底,王进喜带领团队创造了六项高纪录,完成了19口井,进尺达21258米。通过他们的努力,大庆油田于1960年生产原油97万吨,为中国石油工业的独立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忘初心
1961年2月,王进喜被任命为钻井指挥部生产二大队大队长,负责管理大荒原上12个钻井队。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他在管理工作中遇到困难,主动向机关干部请教,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文化。他曾说:“我认识一个字,就像搬掉一座山。我要翻山越岭去见毛主席。”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王进喜能够独立阅读报纸和文件,并能列出简要的发言提纲。
在担任大队长期间,王进喜带领工人积极推进技术革新,以提高钻井速度和质量。1961年至1964年间,他和工人们改进了游动滑车,提高了钻井效率;同时,针对高压易喷井的问题,他带领工人改进了泥浆泵,以增强控井能力。此外,他还与科技人员合作,成功研发了“填满式钻井法”,有效控制了井斜,提高了钻井质量。
王进喜在多年的钻井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总结出一套独特的“钻井绝技”。他能够凭借井下的声音判断钻头的磨损情况,即使钻井深达1000米以上,他仍能通过听钻机的运作声辨别设备是否正常,并准确找出故障点。
1961年4月,部分井队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追求速度而忽视质量的倾向,包括王进喜曾带领的1205钻井队也发生了一口井打斜的情况。为遏制这一现象,油田于4月19日召开千人大会,严肃批评钻井质量问题,这一天被称为“难忘的四一九”。会后,王进喜带头背水泥,将超标的井填埋,并在现场坚定表示:“我们填掉的不仅仅是一口井,还填掉了低水平、老毛病和坏作风。”此事件进一步确立了王进喜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也强化了油田对钻井质量的严格要求。
生活关怀
1961年至1964年间,王进喜不仅关注生产任务,也关心工人的生活条件。他发现冬季工人穿的棉工裤不够保暖,便建议缝补厂改进工装,在棉工裤后腰处加厚,并为工人制作皮背心和护膝,以改善工作环境。面对粮食供应紧张,他利用工余时间带领工人及家属开荒种地,种植粮食。同时,他组织人员烧砖、割苇,为工人及家属修建“干打垒”住房,以解决住房问题。为了改善生活条件,他还推动建立商店、粮店、邮局、豆腐坊、卫生所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活配套。
1961年,由于钻井大队驻地远离市镇,工人子女上学困难,王进喜决定为孩子们搭建一个简易学校。他带领工人和家属在大队机关附近支起一顶帐篷,成立了“帐篷小学”,让工人子女能接受基础教育。后来,为了纪念王进喜,这所学校被正式命名为“铁人小学”。
克己奉公
1961年至1964年,王进喜始终秉持廉洁奉公的精神。他的家庭人口众多,经济状况并不宽裕,但他仍然将本应享受的每月30元“长期补助”全部捐给困难职工。他从不接受公家的特殊照顾,哪怕是派人送来的粮食、肉类等生活物资,他也一律拒收。
王进喜还严格要求家人,始终保持勤俭持家的作风。他所乘坐的吉普车,原本是上级为照顾他而配备,但他几乎从不私用,而是用于给工人运送物资、送医送粮。母亲生病时,他的儿子只能用自行车推着去卫生所就医。面对这些情况,他毫无怨言,始终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
目标长远
1965年7月24日,王进喜在石油工业部第二次政工会议上作报告,首次提出:“要让我们国家省省有油田,管线连成网,全国每人每年平均半吨油”的目标。这一目标后来成为石油工业部的重要奋斗方向,并在全国石油工业发展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经过三年的大会战,大庆油田探明了地质储量,并进入全面开发阶段。1963年,中国原油产量达到647.6万吨,占国内消费量的71.5%,标志着中国石油工业的重大转折。同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发布消息:“中国人民使用“洋油”的时代,即将一去不复返。
1964年12月,王进喜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用革命精神建好油田》的发言。会议结束后,他应邀参加了毛泽东71岁生日的家宴。毛泽东与王进喜握手时说:“你是工业带头人。” 这一评价不仅是对王进喜个人贡献的认可,更是对中国石油工人群体的高度肯定。
主要贡献
在王进喜带领下,“铁人回收队”在十年间为国家回收上缴钢铁1.73万吨、管材19万余米。
主要活动
1964年12月,王进喜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表了《用革命精神建好油田》的发言。
1966年国庆期间,王进喜应邀到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作报告,演员李光复在后台见到铁人,就请他签名。王进喜就在《毛主席语录》上写下了内涵丰富、充满哲理的“五讲”。
1970年10月1日,王进喜以中共中央委员身份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1周年的国庆观礼,并在天安门城楼上检阅了游行队伍。
所获荣誉
人物生活
人物语录
只要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自己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一切困难都可以克服,一切矛盾都可以解决,工作就可以搞好。
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当“孺子牛”。我小时候放过牛,最摸牛的脾气,牛吃草,马吃料,牛的享受最少,出力最大,所以还是当一头老黄牛最好。我甘愿为党、为人民当一辈子“老黄牛”。
我现在真是越学越年轻,同时越钻越想钻,越钻越有劲。一定把这块大地钻穿钻遍,让褐色石油源源喷出,把我国石油工业落后的帽子摘掉,抛到太平洋里去!
我们中国工人阶级就是要有志气,要给党争气,给中国人民争气,给全世界人民争气。
服从祖国需要,走到哪,住到哪,干到哪,服从党,服从组织,永远艰苦奋斗。
不怕苦,不怕死,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就是上刀山,跳火海,也要坚持打井。
没有油,国家有压力,我们要自觉地分担这压力。一般的压力还不够,我们要承担一百吨的压力。井,没有压力就出不了油;人,没有压力就轻飘飘。
干,才是马列主义;不干,半点马列主义也没有。我们心里想的,眼里看的,嘴上说的和手上干的,要结合起来。念了一火车书,光说不干,就不是马列主义。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天大的困难也要上。
我们这个队伍,首先就是要思想过硬,思想不过硬不行,思想过硬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
我要艰苦一辈子,艰苦到底,革命到底。
几天几夜不睡觉算不了什么,流几身汗也算不了什么,只要把国家建设好,幸福在后头。
要打直井,首先我们脑子里要有个直井。脑子里没有个直井,一辈子也打不直。人的因素第一。
家庭成员
人物影响
人物葬礼
1970年11月15日,王进喜因病在北京逝世。11月18日,玉门油田举行了追悼大会。
精神影响
王进喜是中国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油田的石油工人,因用自己身体制服井喷而成为家喻户晓的“铁人”。“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体现,凝结了王进喜的崇高思想与优秀品德,成为激励中国人民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宝贵精神财富。“铁人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
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不仅是王进喜个人品格的体现,也是大庆石油战线其他先进人物精神境界的融合,代表了大庆企业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不朽的价值与永恒的力量。
2021年9月29日,铁人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
人物评价
组织评价
王进喜把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石油工业,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身上所体现的铁人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评)
铁人王进喜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业绩不朽,精神永存。他用终身实践所创造的铁人精神,犹如基因和血脉一样在一代又一代石油人中不断传承,在祖国建设的各行各业发扬光大,内化为人文品质,铸造成精神动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鼓舞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评)
个人评价
“王进喜是工业带头人”(1964年12月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 评)
“铁人同志为中国石油事业的发展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 评)
“王进喜同志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1990年2月,江泽民总书记在视察大庆期间,专程前往家中看望了王进喜的夫人王兰英,称赞铁人)
媒体评价
王进喜身上体现出来的“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铁人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更是个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新华通讯社 评)
曾经发出“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誓言的王进喜,把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的石油事业。斯人虽逝,但他身上那股天不怕、地不怕的拼搏奉献精神,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人民日报》 评)
铁人王进喜是中国石油工人的光辉典范,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中华民族的英雄。他把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献给了我国石油工业,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他身上所体现的铁人精神,是大庆精神的具体化和人格化。(中国日报网 评)
王铁人是一个具有无产阶级革命胸怀的人,一个充满革命气概、敢于为革命事业赴汤蹈火的人。他是成千上万个大庆人的写照,也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出的无数英雄模范的写照。(《大庆日报》 评)
后世纪念
人物书籍
纪念展陈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于2006年9月26日正式开馆,是中国第一座工人纪念馆,坐落于黑龙江省大庆市让胡路区中原路2号。馆区占地面积116000平方米,主体建筑面积2.15万平方米,建筑高度47米,基本陈列面积4790平方米,展线长917延长米。建筑外形为“工人”二字组合,象征这是一座工人纪念馆。顶部为钻头造型,正门台阶共47级,寓意铁人47年不平凡的人生历程。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是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中国石油企业精神教育基地。开馆以来,累计接待中外观众900多万人次,国内外重要团体28000余场次。
铁人王进喜纪念馆门前广场中央,矗立着一尊花岗岩雕像:他头戴前进帽,身披羊皮袄,手握刹把。
2023年10月8日,玉门市纪念铁人王进喜诞辰100周年追忆活动在甘肃省玉门铁人干部学院举行。活动中,与会领导与嘉宾为铁人雕像敬献花篮,大家向雕像鞠躬致敬并重温入党誓词,随后参观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追忆其光辉历程,接受铁人精神的洗礼。
影视宣传
特种邮票
1972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铁人王进喜》邮票,画面描述了在数九隆冬,王进喜手握刹把,傲然挺立在井台上,进行石油钻探的情景。
1974年9月30日,中国人民邮政发行《大庆红旗》特种邮票全套5枚,第1枚就是《铁人——王进喜》,以大庆油田林立的钻塔和满天云霞为背景,突出塑造了铁人王进喜的英雄形象。
参考资料
[党史回眸]10月8日——玉门记忆.玉门市人民政府.2024-10-12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1 22:14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