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轶男,男,博士,清华大学副教授。
人物经历
2003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2007年,毕业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2010年,毕业于俄罗斯国立赫尔城师范大学美术系雕塑专业获硕士学位(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
2010年,
列宾美术学院雕塑系,斯威施尼科夫工作室进修
2012年,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基础部 教师(外聘)
2012年,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基础部 教师(外聘)
2016-2018,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与保护中心艺术设计研究所 聘任专家
2019-2020,BMW-清华非遗传承人创研培育基地 聘任专家
202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
当代雕塑语言研究 材料语言研究
学术成果
2008-2010年由国家公派赴俄罗斯攻读硕士学位(雕塑专业)。在俄留学期间对俄罗斯现实主义雕塑和雕塑基础教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作品入选2010俄罗斯圣彼得堡春季沙龙艺术展等国际展览。回国后的研究和创作重心集中在当代雕塑材料语言方面,建立金属焊接实验室,围绕金属雕塑开展教学和艺术创作实践,在金属材料雕塑领域开展大量创作实践探索。2018年,金属雕塑《守望的身影》获国家艺术基金青年创作项目支持(项目负责人)。在以往的国家艺术基金雕塑项目中,直接金属雕塑类型的创作尚为首次。2020年,《20世纪雕塑材料语言独立性研究》获教育部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支持(项目负责人)。2018年,《中国近现代历史题材雕塑作品展览》获国家艺术基金展览推广类项目支持(项目组成员)。参与多个重要的大型集体创作项目,其中包括“21美术工程项目(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央党校校园雕塑创作项目、天津开发区标志性雕塑设计项目等。
截止到到2020年底,作品参加国内主流艺术展览50余次并获奖,包括:民族大团结——全国雕塑艺术作品展;光辉历程——历史题材雕塑作品展(国家艺术基金);第12届全国美展实验艺术展(教学单元);获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获江苏省园博会公共艺术大赛一等奖;和而不同——第二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首届中国国际动态雕塑展;2016苏州金鸡湖双年展等。国际主流展览10余次,包括:ANIMAL Art Science Nature Society(香港城市大学、台北故宫博物院);XIANG当代雕塑展(日本东京);俄罗斯“波尔塔瓦战役三百周年”艺术展;2010俄罗斯圣彼得堡春季沙龙艺术展等。
雕塑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零艺术馆、西安美术学院国际雕塑工作室、陕西绥德县政府等主流艺术机构及政府机构收藏;撰写多篇教学研究论文发表于国内外核心及专业期刊。在《Научное мнение》(俄罗斯教育部国家级核心期刊)、《美术大观》、《雕塑》、《学院雕塑》等国内外核心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在《美术》、《装饰》等核心期刊中均有作品刊登和评论。
学术主张:
1. 中国当代雕塑语言应在继承本土文化遗产的前提下,坚持雕塑语言由技术性向观念性转化,以及如何让雕塑介入到当代文化现实中。而当下的核心问题,是立足于全球化的语境与艺术史的范畴,真正实现雕塑创作的多元化。
2. 材料语言研究其实就是关于“物”的研究,它包括三个层面的问题。首先,是作为媒介的“物”。就是研究材料本身的机理特性。其次,探讨“物”所呈载的文化与社会属性。最后,从材料自身的文化与社会属性转入到与“物”发生关系的场所,也就是物与现场、观众所共同形成的关系“场”。在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中,“物”的这三个维度都能得到较好的呈现。
美术学范畴内的材料语言研究是基于媒材的可能性和创作者的实践经验,探索艺术作品形式语言可能性的艺术实践过程。首先,物质材料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需要研究其物理属性和艺术创作的可能性。其次,探讨“物”所承载的文化与社会属性。最后,从材料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转入到与“物”发生关系的场所。艺术创作者需要主动地感知物质材料并与之互动,所形成的人与物质之间或“对抗”或“默契”的关系,既是视觉表现的手段,又是物化思想和承载观念的雕塑语言。如今当代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已成为必然趋势。中国当代雕塑在面对世界艺术思潮快速演化发展的外部压力下,应在充分研究和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探索雕塑的空间和物质媒介属性,寻找既具有中国文化特质又具备当代材料语言独立审美属性的雕塑创作之路。
重要参展:
2007年“突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锐艺术展
2007年 泛雕塑艺术展
2008年 中韩“动•静”艺术展
2008年“集”当代雕塑家提名展
2008年 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2009年“波尔塔瓦战役三百周年”艺术展(俄罗斯圣彼得堡)
2010年“圣安德烈旗帜”艺术展(俄罗斯圣彼得堡)
2010年 俄罗斯圣彼得堡春季沙龙艺术展
2011年“和而不同”第二届学院实验艺术文献展
2012年“说一说”中国青年艺术家推荐展
发表论文:
2010年《从传统中寻找新的生命力》发表于
俄罗斯国立赫尔岑师范大学“艺术和文化对话”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10年《与谢尔盖耶夫•米哈伊洛维奇谈俄罗斯雕塑》发表于2010年第五期《雕塑》杂志
2010年《从俄罗斯的木雕传统和精神内涵说起》发表于《学院雕塑》杂志第6辑
2012年《古老的时尚》发表于《学院雕塑》杂志第15辑
主讲课程
雕塑创作实践 实验雕塑 材料实验
主要获奖
2007年作品被中国美术馆、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零艺术馆收藏;
2007年《发动机》获全国高校毕业生雕塑优秀作品展学术奖(最高奖)
2007年第二届全国高校雕塑优秀作品展,获学术奖(最高奖)
2008年《发动机》获第三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 优秀作品奖(最高奖)
2015年江苏省园博会公共艺术大赛,获一等奖
2015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雪雕大赛,获一等奖及优秀指导教师奖
2016年清华大学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获文科组二等奖
2017年第三届中国长白山国际冰雪雕艺术大赛,获铜奖及创意奖
2018年清华大学优秀班主任二等奖
主持策划学术活动
2012年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初始创“艺”年展组委会委员
2015年首届中国国际动态雕塑展,组委会委员
2016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传统雕塑艺术高级研修班策划及执行负责人
2017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临摹布德尔雕塑教学和公开课策划及组织工作
2020年新疆•阿勒泰“雪都杯——全国艺术类大学生雪雕大赛”策划及执行负责人
教学情况
遵循“三位一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以及培养现代雕塑专业人才的客观需要,教学工作分为3个方面:雕塑材料教学、雕塑基础教学和雕塑创作教学。
教授本科课程主要包括:《材料实践3》、《雕塑构造》、《浮雕胸像》、《浮雕人体》、《泥塑头像》、《泥塑人体》、《素描》、《雕塑创作实践1-4》、《实验雕塑1-4》、《三维造型基础1-2》等10余门课程。
清华大学精品课程《雕塑构造》教师组成员
在本科教学中指导毕业生的毕业创作和论文写作,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1名,任革命历史题材雕塑创作项目组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