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贯三
清朝人物
王贯三(1648-1720年),字配公,号遴庵,又号念庵,归德府考城旧县东北双河口(今商丘市民权县林七集南)人。其家世代德货,贯三在家人熏陶下,养成美好的德性。少时性情疑重,善思辨,不与顽童为伍。父亲十分器重他,曾说:“昌吾门者,其是子乎?”。稍长,知书达理,勤学不倦,文章英奇磊落。知县程梦苟看到他的文章十分象赏,并荐举他人府。
人物生平
王贯三(1648-1720年),字配公,号遴庵,又号念庵,清瘫毅时考城双河口(今林七集)人。其家世代德货,贯三在家人熏陶下,养成美好的德性。少时性情疑重,善思辨,不与顽童为伍。父亲十分器重他,曾说:“昌吾门者,其是子乎?”。稍长,知书达理,勤学不倦,文章英奇磊落。知县程梦苟看到他的文章十分象赏,并荐举他人府。
康熙已酉贯三中举人,癸丑及进士第,累官考授内阁中书、户部潜吏司主事、礼部清吏司郎中等。
康熙辛酉,贯三为顺天乡试阅卷官,所拔取的都是当时有些名气的才子。癸酉典试四川,所罗皆是蜀中之杰。历考授众从不收贿赂,既以才取人。人称其“得人”。
王贯三在京居官30余年,冷然淡泊,两袖清风,奋甘贫如恰。监督宝泉局(清政府制币厂)间,他剔奸除弊、分文不入私囊。人知其廉洁之操,原本于性,非矫饰造作。其清廉之名遂冠于京师。康熙帝颁赐御书,并以临董其昌五言诗赐之。他辞官还里,宦囊惟有此物。家居茅屋萧瑟,土垣颓址,无改于旧。但对桑梓之事,如厘正保障,增广学校等必力为之,而又从不夸于人。睦亲善邻,也决不以贫乏为辞。至今人们仍以“清官第一”称之。生前著有《善补堂文集》一书。
王贯三之墓在今民权县河里王村,墓前有清乾隆四年墓碑一通,由保和殿大学士、少保兼太子保、世袭三等伯兼吏部尚书、加十级张廷文撰文、东阁大学士兼邢部尚书、加十级徐本书丹并篆额。
后人分布着民权县河里王村和民权县程庄镇楚南村。
主要功绩
三公生而伟岸,15岁便通晓四书五经、左氏春秋,所写文章英奇磊落,蔚然可观。康熙八年(1669)中举人,十二年(1673)中进士。康熙二十二年(1683),贯三公除授内阁中书,从此襄职凤池,沉稳踏实。
他多次主持科举考试,从不接受贿赂,而是以才取人,时人称之“得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贯三公钦差宝泉局,监督钱法。宝泉局是明清两代设立的货币金融机构,隶属户部,专司钱币铸造,设满、汉监督各一人,主事负责监理事务。
当时宝泉局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铸币炉当天铸造的各种钱币样品,经监督官审查验收后不再记账入库,而是归监督个人调拨使用。仅这一项,每天的进项就相当可观。以前的监督把它当作升官发财的本钱,户部的一些官吏视之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小金库。
贯三公上任第一天就破了这个规矩,要求所有样品一律登记入库。
许多人对此不理解,以为贯三公沽名钓誉。但时间久了,人们便知道他的廉洁自律是出自本性,而非伪装矫饰。
五年任职届满,炉头们为贯三公立碑焚香,颂声闻衢巷。
清时期,宝泉局下设东、西、南、北4个作厂,都在北京东城界内,现存的只有位于东四四条83号的东作厂。
一个盛夏的下午,探访了东四四条83号院。
资料记载,东四四条83号院还完整地保存着清代宝泉局的建筑格局,三间大门,门内有素芯一字影壁,影壁后是三进院,有西倒座房、北房、过厅、抱厦和东西配房共52间,均为硬山合瓦式建筑。
就像北京二环内其他老四合院一样,现在的83号院被高墙遮挡着,几乎看不到真面目,只有二进院过厅上“财源广进”的匾额,还有后院一棵巨大的古榆钱树,还透着历史的沧桑感,传递着三百年前的讯息。
在院内久久徘徊、凝望、寻觅。
三百年前的这里,“铜山金埓势峥嵘”,铸币炉里烈火熊熊,红火兴旺一如当时的大清盛世。三百年前盛夏的黄昏,贯三公也许曾坐在大榆树下,喝着清茶,读着圣贤书,眺望着远处的落日,远离浮华,怡然自得地过着清心寡欲、甘贫如饴的日子。
贯三公深有古君子之风。他生平谨默自守,即便是德高望重的公卿士大夫,也不敢妄渎轻薄。一次退朝,工部尚书汤斌与他只有前后数十步的距离。汤斌几次回头张望,欲有所言。贯三公没有上前攀谈,而是敛容退步,保持一定距离。
人物评价
睢州(今河南睢县)人汤斌,曾任江宁巡抚,被尊为“理学名臣”,康熙“遇大事犹时时问汤斌若何”,在朝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一些人看来,这可是求之不得的攀附权贵的好机会。汤斌不由感叹,对人说:“贯三公,乃海外神仙也,可望而不可即。” 后汤斌因失意抑郁染病去世,贯三公扶着他的灵柩,一直护送到卢沟桥,说:“一顾之知,不可忘也。”
康熙四十三年(1704),贯三公奉旨为父母迁葬,返回故里。
田居乡野,贯三公杜门谢客,生活也极其简朴。然而,凡宗族有困顿不堪、乡党有苦难疾病者,贯三公莫不竭力周济,即使把夏葛冬裘送到当铺,也感到欣慰。承蒙他惠泽的人数不胜数。
贯三公常常感念考城是父母之邦,凡是对考城人民有益的事,无不专心研究。整治修固堤防,增加扩大学校,虽费财劳心,不为外人所知,他自己也从不宣扬,不求任何回报。
康熙三十七年(1698),贯三公还主持纂修《考城县志》。这是现存考城县志最早的版本,现珍藏于国家图书馆古籍馆。
当我走进坐落在北京北海岸边的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小心翼翼地翻阅着薄如蝉翼的康熙版《考城县志》,看到贯三公撰写的序言及印章,感觉正一步步地走近贯三公,和他一起经历着历史的苦与乐,哀与愁。
贯三公的书法端庄平稳,雍容大度。每次得到贯三公的手书,康熙帝都如获驷马拱璧般珍重收藏。
贯三公为明威将军濮阳孙振仍撰写的篆盖,2006年在鹤壁市淇县大马庄西地将军墓出土。当收到淇县文物部门发来的照片,看到碑文上“王贯三”三个清晰的字时,激动不已。感觉这是跟贯三公最近的一次。
康熙五十九年(1720),贯三公卒于家,享年73岁。张廷玉为他撰写墓志铭。
深秋,和家人一起,冒雨来到距民权县城15公里的孙六镇河里王村,踏着积水和泥泞,来到贯三公的墓前。历经了无数风雨沧桑的墓碑,被雨水冲洗着,漶漫的字迹,愈发显出岁月的沧桑。
贯三公,实在不该如此寂寞与苍凉。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作为贯三公的后人,都应该以他为傲,把他的清操美德,作为楷模,代代相传
墓志表
皇清诰授奉政大夫礼部主客清吏司念庵王公墓表
赐进士第、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世袭三等伯兼管吏部尚书事,加士级,年十级,年家卷世弟张廷玉顿首拜撰文。
赐进士第、光禄大夫、经筵讲官、东阁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加三级,年眷侄徐本顿首拜书丹并篆额。
康熙癸丑之役,先君子文端公以翰林学士分校礼围,得士王公贯三,撤棘来谒,则规言矩步,气宇端凝,老成醇德君子也。文端公甚契之。自是而官中书,历升至礼部主客清吏司郎中,人皆推为明德长者,岿然物望。甲申归里,庚子公竟以疾终。明年卜葬有日矣,先期乃来丐表公之墓。呜呼!古之所谓乡先生殁而可祀于社者,公非其人耶!?余曷忍以不文辞。按状王氏考城人,居旧县东双河口,代有隐德。曾祖讳思问,祖讳长福,父讳鼎,岁贡,彰德府安阳县儒学训导,以公贵,赠如其官。公讳贯三,字配公,号邃庵,又号念庵。母王氏,兄弟凡六人,皆早夭公其五也。公少凝重,不与群儿侪伍,训导公器之曰以:昌吾门者,其是子乎!稍长勤学不怠,为文辄英奇磊落。邑候程公梦简得其文称赏之,且荐于府,值督学史公逸裘,遂拔置第一入库。延入署中与子侄讲读讨论,是科为已酉,遂以儒士中河南乡试,再上春官,遂成进士,考授中书舍人,需次待补。辛酉分校顺天乡试,拔取皆一时名俊。无何补中翰,迎养训导公于京邸。俄遭内外艰,哀毁过礼,经营葬事,竭尽心力,眼阂复官,癸酉典试四川,所收皆巴蜀之杰。旋补清吏司主事。壬午又同考顺天乡试,逾加精汰,得云中官、高维新十余人,皆名宿也。是科复同考顺天武试,得二十九人,而解元王道智则其房首也。公宦京师三十余年,冷然淡泊,始终一节,甘贫如饴,不以尺寸自营,虽釜甑尘积,人不能堪,公处之晏如刀会监督宝泉局,公则剔奸除蛊,一钱不以入私,人始知公廉洁之操,得于性成,非矫饰也。立碑颂德遍京师焉,生平谨默自守,虽贤公卿亦不敢妄渎之。尝退朝与工部尚书睢州汤公前后仅数步,汤屡顾公,欲将有言,公敛容退止,汤后与人曰:“王君海外神仙,可望而不可及耶!”及汤率于官,公抚送其柩至卢沟桥,曰:一顾之知,不可忘也。又宛平相平文靖每与公刺,书名不书姓,称与人则曰,吾家中翰公。答之必署王某,二十年如一日,文靖益重公焉。然于桑梓之事,如厘正保障,增广学校等必力为之,既成又不自认为德稍诩于人也。性好奖借后学,俾有成就,睦亲善邻,未尝以贫乏为辞。虽村居每遇万寿节,必具公服展臣子之礼。公早岁艰于子,晚乃生子,喜曰:吾愿足矣:即制装0还里,韩公慕庐送之,有登仙之羡焉。是岁上赐御书,以临董其昌五言诗赐公,公之宦当惟此物耳。公所居茅茨萧然,土垣颓址,无改于旧门巷绝无鲜衣怒马赫赫之态,其高风如明之轩鹿邑,石临漳,近今殆难其偶也。公生于顺五年戊子正月十六日,卒于康熙五十必年庚子十月二十五日,享年七十有三。元配程氏诰封宜人,侧室文氏、张氏。男子二人,长修得附监生,文氏出;次修来张氏出。女子二人长婿李锡龄,程宜人出;次婿秦鹤生,文氏出。呜呼!自世风浇漓,士鲜实行,求如公始终守道白首不渝者,乌可得哉!乌可得哉!是宜深镌丰碑,以示于后,庶儿知所矜式云。系之铭曰:葵丘之墟,爱有伟人,以学则茂,以行则醇,匪矫以异,性与道邻。宦三十年,终焉一贫,冰兢自矢,淑善其身,清风高节,可匹先民。古道茫茫,久沦以湮,公砥柱之力返淳。刑俗善后,既安且芬。歌以识之,百代有闻。
乾隆四年,岁次已未,正月谷旦。
参考资料
河南文化网.河南文化网.
民权县.民权县.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14 15:22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