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葆玹(1946年11月-2023年1月4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硕士,
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所学位委员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
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教授。
人物生平
1946年11月生于北京。1960年至1968年在景山学校学习。
1968年8月至1974年3月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插队锻炼,1974年3月至1978年10月在北京203中学(后解散)任教。
1978年10月至1981年9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习,获得哲学硕士学位,后获得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
1981年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哲学研究室工作,1982年被评为助理研究员、1989年被评为副研究员、1995年被评为研究员。1993年10月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王葆玹先生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哲学所学位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教授,《道家文化研究》编委、《中国哲学史》编辑。1997年兼任德国海德堡大学客座教授,2002年至2003年兼任日本东京大学客座教授,2009年12月退休。
学术成果
专著
1、《正始玄学》,齐鲁书社,1987年,独著29万字。
2、《西汉经学源流》,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1994年,独著32万字。
3、《玄学通论》,台湾五南出版社,1996年,独著50万字。
4、《
今古文经学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独著43万字。
5、《王弼评传》,
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独著12万字。
6、《古今兼综——两汉经学》,台湾万卷楼图书公司,2001年,独著8万字。
7、《老庄学新探》,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独著29万字。
8、《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魏晋隋唐之部》,中华书局,1990年,合著。
9、《黄老与老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2.03, 354页。
论文
1、《〈谷梁传疏〉所引王弼〈周易大演论〉佚文考释》,载《
中国哲学史研究》1983年第4期。
2、《〈五行大义〉所引王弼〈周易大演论〉佚文考释》,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8期。
3、《王弼易老学中宇宙论与本体论的结合》,载《孔子研究》1987年第2期。
4、《三玄小考》,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年第2期。
5、《魏晋言意之辨的发展与意象思维方式的形成》,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第116期(1989年)。
6、《从西汉河内佚书的出土看五行八卦两种模式的融合》,载台湾《中国文化月刊》第121期(1989年)。
7、《试论孔子学说中的鬼神与禘祀问题》,载《
世界宗教研究》1989年第4期。
8、《西汉易学卦气说源流考》,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年第4期。
9、《中国学术从百家争鸣时期向独尊儒术时期的转变》,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1期。
10、《天人三策与西汉中叶的官方学术——再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间问题》,载《哲学研究》1990年第6期。
11、《老子与稷下黄老之学》,载《哲学研究》1990年增刊。
12、《试论易学史上王弼大演论与朱熹象数学的关系问题》,载《
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1年。
13、《从马王堆帛书本看<系辞>与老子学派的关系》,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辑(1992年)。
14、《西汉国家宗教与黄老学派的宗教思想》,载《道家文化研究》第2辑(1992年)。
15、《郭象庄注的改编及其与向注的融合——从一新角度看向郭庄注问题》,载《中国哲学史》1993年第1期。
16、《帛书〈系辞〉与战国秦汉道家易学》,载《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1993年)。
17、《帛书〈周易〉所属的文化地域及其与西汉经学一些流派的关系》,载《道家文化研究》第3辑(1993年)。
18、《道家阴阳刚柔说与〈系辞〉作者问题》,载《道家文化研究》第4辑(1994年)。
19、《〈系辞〉帛书本与通行本的关系及其学派问题》,载《哲学研究》1994年第4期。
20、《帛书〈要〉与〈易之义〉的撰作时代及其与〈系辞〉的关系》,载《道家文化研究》第6辑(1995年)。
21、《经学的形成与中国文化重构的问题——关于中国文化经学模式的研究》,载《诠释与创造》台湾联经出版社1995年。
22、《魏晋玄学与情感主义伦理学说》,载台湾《哲学与文化月刊》第22卷第11期(1995年)。
23、《儒家学院派〈易〉学的起源和演变——兼论中国文化传统的问题》,载《哲学研究》1996年第3期。
24、《再论〈系辞〉太极与大衍之数诸问题——兼答廖明春先生》,载《
国际易学研究》第2辑(1996年)。
25、《“黄老易”和“易老庄”——道家经典的系统性及其流变》,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2辑(1998年)。
26、《王弼〈周易大演论〉佚文研究》,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2辑(1998年)。
27、《礼乐与三玄之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极对立》,载《海峡两岸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图书出版社1998年。
28、《南北道家贵阴贵阳说之歧义》,载《道家文化研究》第15辑(1999年)。
29、《试论郭店楚简各篇的撰作时代及其背景——兼论郭店及包山楚墓的时代问题》,载《中国哲学》第20辑(1999年)。
30、《试论郭店楚简的抄写时间与〈庄子〉的撰作时代——兼论郭店与包山楚墓的时代问题》,载《哲学研究》1999年第4期。
31、《晚出的“子曰”及其与孔氏家学的关系》载《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册)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年。
32、《郭店楚简的时代及其与子思学派的关系》载《
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
33、《从王弼〈周易大演论〉看朱熹象数之学的渊源》,载《朱子学刊》第4辑(1991年)。
34、《今古文经学之争及其意义》,载《中国哲学》第22辑《
经学今诠初编》(2000年)。
35、《礼类经记的各种传本及其学派》,载《中国哲学》第23辑《经学今诠续编》(2001年)。
36、《郭店竹书时代新证》,载日本《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7号(2003年)。
37、《重玄之道と玄冥之境——玄学の歴史的下限が唐代に至ゐことに関すゐ证明》,载日本《东洋文化研究》第6号(2004年)。
38、《从周鲁同时而亡的事件看今古文经学分流之起因》,载《朱伯昆先生八十寿庆纪念文集》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出版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