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诚,1985年毕业于台湾省
彰化县农业专科学校景观系。毕业后他干过很多活。“我刚开始修车就修了三年。”王育诚告诉我们。因为不满足于自己的学历,他后来又上了夜校来给自己充电。那时的王育诚很普通很平凡,但他有一股魄力,并且凭着这股魄力他慢慢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尽管这条路并不平坦。
人物事迹
经历挫折永不言弃
从在台湾修车,到在杭州做生意,再到现在拥有占地1200亩的桐庐巴比松度假庄园,王育诚经历的每一个阶段中的艰辛只有他心里最明白。其中不乏多次的失败,甚至跌到人生的最低谷,但王育诚说,他从没有过放弃的念头,做人就要洞察先机,坚持到底。
讲着满口“标准”的“浙式”普通话,在一边忙碌地招呼前来的客人,初见王育诚,差点把他当成公司的员工了。
坐定后,我把“迷惑”抛给了王育诚,他听了以后哈哈大笑:“我在这里待了13年,都已经是浙江人的女婿了!”13年的时间,说它很长,似乎一转眼就晃过去了;说它很短,可王育诚又在这个13个年头里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
不平坦的掘金之路
1992年底,王育诚从台湾怀着掘金梦跑到杭州。在父亲所开的公司,他迷茫地干了两年。两年中,他怀疑父亲的公司策略,提出的建议却一直得不到认同。之后,这个公司最终宣告结束。那时的王育诚很彷徨,“我什么都没有啊,两手空空!”在大陆,王育诚没有亲戚,没有朋友,一个现实而又很残酷的事实摆在王育诚面前。“我能做什么?”王育诚在西湖村租了农民的房子,他每天在西湖边逛来逛去,却一点都有没有欣赏美景的兴致。
卖了公司最后的资产——几台空调,得了3万多元钱,这就是他所有的财产了。手上的资金不允许他再去做任何一次投资,而且做其它生意也不行。不过,王育诚再怎样落寞,也没想过要回台湾,他在等待发展的机会。在后来的一年时间中,他通过证券投资,让3万多元钱变成了45万。王育诚成立了自己的一家装饰公司,开始买卖涂料及承接涂料工程。这件事做得也不顺利,6个月花了15万元广告费却只卖了6桶油漆,最后30多个销售员全都辞职不干了。
“不断地遇到难题,经历挫折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了,解决问题也变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当王育诚平静地说出这句话时,我可以想象得到他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
比别人早一步洞察先机
因为没有工厂,王育诚时刻提醒自己: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未来绝对没有实力与其他涂料公司竞争。1996年,他又把自己手上所有的资金全部投入房地产。因为当时没有按揭,所以资金压力非常大。“有时候连请朋友吃顿饭时,都先要看看口袋里的钱够不够。”王育诚又一次走到了谷底。
然而,机会又一次来临。1999年,王育诚随台商协会到桐庐、建德考察。桐庐的山水激活了他多年来深藏于心中的愿望:“我19岁的时候就立志将来从事休闲产业。”于是,他当即向县里领导表达了他的投资意愿。在桐庐县政协的帮助下,王育诚在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旁找到了心仪的一块土地。
他搬进了那块长着玉米的土地里,在山顶上搭了个简易平房,过起了“农民”的生活。对于那段日子,王育诚现在还是很怀念:“还是喜欢那时候的简单生活,拿根锄头一心扑在地里。虽然苦,但是很快乐。”王育诚引以为豪的是,他能够比别人早一步洞察先机,看到这是一块不可多得的资源。2000年,王育诚正式和桐庐县达成投资意愿,目标是规划成杭州地区最具规模的定点度假社区。
努力实践自己的理念
在见到王育诚之前,我一直认为“巴比松”这个名字只是一个噱头,他只是单纯想借用这个法国画派的名字来打广告。其实不然,王育诚一直对绘画感兴趣,之前在台湾也从事过景观园林的设计工作,关于休闲他很有自己的一些想法。讲到巴比松度假庄园,王育诚显得很兴奋。
人物成就
作为一位商人,王育诚是成功的。从产权式酒店性质出发,将房地产业、酒店业和旅游业结合在一起,他在桐庐的山水间开发了这样一座庄园。“庄园现在还在二期建设。完成之后,计划内客房总量达到1200间。总资产超过5个亿,是目前浙江省规模最大的度假胜地!”王育诚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着。看得出,他对现在的发展很有信心。
由巴比松而来的灵感——度假村规划中的“艺术村”着实让人眼睛一亮。1000多亩地,分一部分给艺术家,由他们自己去创造一片天地,又可以让他们在这个小村落相互交流,同时也可以让社会大众了解艺术。“艺术家自己设计,我来施工。”这是王育诚最初的想法,也是正在实践中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