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忠
德州市老年大学教授
王维忠,男,画家。1953年生于山东夏津。1980年毕业于山东轻工美校,德州市美术馆研究员,现为德州市老年大学教授。
艺术造诣
王维忠自幼酷爱艺术。1977至1980年,师从国画大家李波老师,曾先国老师。1979至1982年,师从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学习中国画。近几年来拜师姜宝林/石齐/何水发先生,王维忠重临摹亦重写生,曾登黄山、游苏杭、临泰岱,搜奇峰,打草稿,宽泛画域,充实画风,积累素材。其画风有苦禅大师的浑厚也有宾虹先生的质朴,汇诸家之所长,思画理、悟笔墨,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个人风格。
学画四十余年,其作品不断发表,曾多次参加美展、联展、书画大赛并获奖。在全国美展颁奖典礼由前文化部常务副部长高占祥亲临现场,在人民大会堂广西厅,王维忠受到华国锋、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光英、前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马文瑞接见。其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电视台及首都各大报刊珍藏悬挂。并为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际友人所珍藏。
作家评论
千里姻缘一线牵---绘画观
过了五十,维忠忽然想通了。“夫象物必在寸,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故工画者多善书。”(唐·张彦远语)只不过,这个“忽然”的成本太高了。
早年间,与维忠酒谈,曾戏说,你的书法要好于你的画。他嘿嘿一笑,笑而不答,多作不以为然状。后再见,维忠说,好多书法家劝我练练字。我会意,立言:中国画是线的艺术,线不过关,画的质量也好不哪里去。维忠是学工美出身的,与著名画家吴东魁同窗。对于线的感知,相对单纯的书法家与画家,自然要深入得多。大千世界说白了就是线与线的关系。线为万物运行的轨迹。线是事物的边界。线是事物的主干。世间万物的牵挂、牵引、牵连,靠线。不起眼的事物发出光亮,靠线。线多了,大大小小的事物便有了出路。事物行走的路多了,线随之也丰富起来。作为画家,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行走的轨迹。
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各有各的线。基于此,维忠很重视写生。他以为,中国画的现代性不在于如何脱俗,而在于如何葆有线的现场性。线与线条,不是一回事儿。线能让人现眼。而线条则是画家抒情达意的产物。线的在场能力考验的是一个人的织网能力。晋王羲之《笔势论》云:“每作一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牵,如万岁之古藤。”画画练眼,要小能看大,大能看小。如看昆虫,观察其外形、性格、情趣,直看到肉眼不能再分辨的地步。小能看大,才有气势。大看小,如看山水,方能见其细微之处。相看两不厌,天意即本命。人生的上半场,皆喜欢往外走。人生的下半场,便顺势而为,不再逆势而动。当一个人不再与这个世界较劲的时候,你会突然发现,这个世界是那么地可爱。际此,维忠的画便有了岁月的痕迹。他的线,不飘,不空,虽有西式的眉眼,但却是东方的调性。
一枝一叶总关情。维忠通过对事物的概括,来还原世界的生动。在他这里,线的意会功能极强。线是纠缠。情绪。情感。经验。有感而发,线就要出发了。它的线路,始终没离开过儒、道、禅。儒家主为政在人,道家主静,禅家主空;儒家主修身以道,道家主忘,禅家主灭;儒家主治国齐家平天下,道家主物我两忘,禅家主四大皆空。三合一的思考,让维忠从生命本质上得到了净化,也从境界上达到了转识成智。由此,他对人生也就有了与众不同的乐观,豁达与自我反省。 他说,绘画是心灵的工作,欲望,意志,智慧,驱使我快乐地工作,这是我生活的需要和习惯。我离不开它,它慰藉着我的心灵。生活中的维忠是个隐者,既不长发披肩,也不白髯过膝,俨然一个艺术家便衣。太多的熟视无睹,持续地固化着他的野心与定力。盖因属蛇的缘故,不喜欢招摇,却喜欢躲藏,一副怕伤害的冷静。他的狂野也只能在山水情怀与花鸟性情中得以见识。他的书写分而观之笔笔是书法,合而观之则是一幅画。
李苦禅云:“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维忠是得过李苦禅真传的人。早年,他画的鹰魏碑入画,形销骨立,冷气逼人。曾在全国花鸟画大赛中拿过大奖,也因此受到过前国家领导人华国锋王光英的接见。正缘于斯,宅在家里,写了七年字,他才从李苦禅那里走出来。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就是因为他能架空数代人的灵魂。忘了,不可能;放下,谈何容易?!维忠左思右想,决定先放空自己。那几年,维忠拒绝看李苦禅的画,埋头写字。其时,黄庭坚与王羲之乘虚而入,自发到他的笔下报到。二人的字,笔画与笔画之间的空间感好。从这里顺个手,说不定自己画中的线就能长出骨头。有骨头不愁肉。肉是后来的。果不其然,七年后,维忠的线与线对话再不生怯,禅定自若,千里之外仿佛近在咫尺。刀光剑影的火气不见了,大师缠身的冤气没有了。活生生溢出的是个我的清冽与正气。叶芝说,诗是一种随时间而来的智慧。画之于画家来说,又何尝不是呢?阅历,情感,都会令画家的线慢慢长出肉来。这时的肉,便是色香。
维忠的画,多以花鸟为主,色香味常常是不由自主地在画面里冒出来。就拿他的花卉来说,枝条交错,貌似无厘头,定睛凝视,方觉若老僧娓娓细语,有相当强的叙述性。花枝乱颤招人爱,却不煽情。再说他的鸟,或在山巅冷眼,或在空中直飞,从不张开翅膀。这种孤绝的姿态,给人以横空出世之感。一花一鸟,或纠缠,或放弃,收放之间,我感受到了维忠那深切的快意。他不是大块吃肉的主,却是个能用树叶杀人的人。何故?有缘千里来相会。那空中飞来的白弧,难得不是道生一的一吗?一既然能牵扯出二,自然会牵扯到你我。只是看维忠的画,千万不要这么近。
王维忠:灵动花鸟,别有洞天
赏王维忠画作,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自然、舒服,有精气神,这也正是王维忠要传递给人们的一种感觉。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王维忠今 年61岁,直到他47岁的时候仍旧是以临摹为主,师古人,师白石、苦禅、天寿先生,实为“票友”。在经历一段痛苦思变时期后,他遵照苦禅先生的教导,“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以书法入画,“涅槃重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所画的灵动的花鸟,别有一番风味。
以书法入画,涅槃重生
王维忠1977年考入山东轻工美校,毕业后一直没有扔掉专业,坚持作画。“没有自己的风格是画匠,一名画家必须形成自己的风格,而不是一味地模仿别人。”王维忠师从国画大师李苦禅先生,他受老师影响非常大。他说,他此前一直临摹老师的作品,画得挺像,但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画了20年,自己仍是一名“票友”。
想改变又不知如何去突破,这种状态令王维忠十分痛苦。他在拜见李苦禅儿子李燕时向其讲述了自己的苦恼。那次交谈似乎是他走上“重生”路的起点。此后,他试着从书法里面寻找绘画的方法。
工作的业余时间,除画画外,他开始练习书法。“画可以几天不画,但书法必须天天练习。”王维忠说,要根据个人爱好,向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他开始临摹王羲之、黄庭坚的书法。“画画造型不是问题,画什么容易,怎么画难,要研究怎么画,掌握了书法基本功,画画才有中国画的特点,才能用笔自如。”王维忠渐渐找到了毛笔书法入画的感觉,所画的作品也渐渐呈现出自己想要的感觉——格调自然流畅,看起来舒服。
讲求形式感,自然最好
王维忠的画作以花鸟画为主,作品画面干净利落,一幅画里往往只有一个主体。正如他喜欢的音乐一样,他喜欢京胡、琵琶、古筝、古琴、钢琴等独奏效果,喜欢那种丰富又单纯的形式感。
仔细观察王维忠的画,会发现他的画面没有生硬的直线,全是有弹性的曲线,这也是他从练习书法中得到的经验。欣赏到他的作品的人,都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灵动的花鸟总是能呈现出别样的韵味。
之所以会有这种效果,是因为他注重画面的装饰布局,注重画面的音乐感觉。“画面的运动感很重要,毛笔在纸上运动不自如,就像唱歌忘词一样,太痛苦了。”王维忠认为,画家在作画时必须是自然的、自如的,看画的人必须愿意欣赏,从思想上觉得受益,画面感觉舒服,画面的形式感好。
他说,画出一幅好的花鸟作品,首先要留心观察生活,入画而不能出错。在保证好看不出错的情况下,还要追求形式感——他的画要传递给人们的形式感就是舒服、流畅,有节奏。
作画是乐趣,学无止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有人爱打麻将,有人爱唱歌,画画是我的最大乐趣。”王维忠说,他至今依然在坚持纸张的反复利用,而且可以画很多,随时都可以画,因此画起来也不拘谨。他经常一边听着收音机一边画画,有客人来了,手里也不闲着,不自觉地就画出一幅意想不到的画来,写意画有其固有的艺术偶然性,他非常享受这种状态。
多年来,王维忠的作品不断发表,曾多次参加美展、联展、书画大赛并获奖。其作品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钓鱼台国宾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电视台及首都各大报刊珍藏、悬挂;同时,还为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所珍藏。
面对所取得的成绩,他并不满足。他说学习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是他的终极目标,他现 在对自己的字还不满意,仍旧天天坚持练字、坚持不断突破自己的绘画水平。
代表作品
题画诗见【王维忠作品的空间】,四十首题画诗,二十首论述文章。
花鸟画作品雄厚而质朴。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5-09 22:11
目录
概述
艺术造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