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花
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
王素花,女,河南省封丘县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她自幼酷爱刺绣艺术,1957年进入开封汴绣厂从事刺绣制作,先后担任刺绣车间主任、厂长等职务。她是恢复汴绣的代表人物之一。1959年被评为河南省先进工作者,1979年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创作设计人员代表大会。王素花在继承、挖掘、整理宋代传统刺绣的工艺基础上,于1959年成功绣制首幅《清明上河图》,并创新了汴绣十几种针法,使绣卷充分表现了汴绣古朴典雅,工艺精细,层次分明,生动逼真,立体感强的风格。2002年绣制的《洛神赋图》是汴绣史上的又一创举,绣卷长572厘米,宽27.0厘米,以汴绣传统工艺技巧绣制而成,绣卷针细线密,色彩沉着而艳丽,此绣卷问世后引起国内文学艺术界人士高度重视和行业赞誉。2003年绣制成沈铨的《百鸟朝凤图》,充分发挥了汴绣工艺的独特风格,巧妙运用了宋代传统针法和技巧,色彩明快,结构严谨,生动传神,灵活剔透,和谐统一,有一种恢宏博大气息。
人物经历
1935年,王素花出生在河南省封丘县的一户农村家庭。虽然家境贫寒,但她的母亲和姥姥却凭借一双巧手,成为当地有名的宋绣大家。受长辈的熏陶和影响,王素花自小就表现出对宋绣的热爱。1957年,王素花踏进了开封汴绣厂,从最底层的员工,一路打拼,成为了汴绣厂厂长。
1958年,受河南省委、省政府委托,王素花带领姐妹们绣制出我国首幅汴绣《清明上河图》,代表河南省向国庆10周年献礼。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王素花不仅在车间里马不停蹄地工作,还转遍大街小巷和黄河边上,寻找生活中的“活样本”。为了绣好图中的牲畜,她跑到乡下,实地观察毛驴、耕牛、骆驼等形态和毛色;为了绣好图中的船绳,她便跑到黄河岸边仔细观察船工如何盘放船绳。“我们得实地去看河里的船是咋撑的,驴身上的毛是咋长的,心里才能有数。”王素花说。终于,在1959年国庆节前夕,王素花和绣工们圆满完成了这项任务。
这幅《清明上河图》汴绣作品被毛泽东高度评价,至今仍被国家博物馆收藏。汴绣也从此成为中国的5大名绣。作为观礼代表,王素花来到天安门城楼,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2008年,汴绣被选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素花本人也先后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津贴。王素花说:“我从一个讨饭姑娘,闯荡到现在60年,有这样的荣誉,这一辈子知足了!”
主要作品
清明上河图》、《百骏图》、《韩熙载夜宴图》等。
百福村
王素花是辛集市仁慈乡百福村人,现住石家庄市新华区北合街。从十岁起学绣花,至今已有70年的历史。
王素花绣花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绣荷包、香袋、绣信兜、小褡裢、围腰。绣鞋,有缎面绣花鞋和小孩穿的猫头、虎头、猪头鞋绣帽子,有小孩戴的狮子头帽和相公帽。绣枕头,有过去农村常见的“字里藏花”的方枕和城市普遍用的扁枕。总之,小到自行车座套、鞋垫,大到门帘、电视机罩、缝纫机罩等等,只要有空间,到处都有她的作品可见。尤其以动物的形象所做的作品独具特色。如绣“五色虫”,就是她的绝活。蝎子、蚰蜒、蜈蚣、青蛙、蚂蚁、蛇、壁虎、蜘蛛、蜻蜓、螳螂、蜜蜂、马蜂等等,将其中的五种同绣在一个画面上。俗称“五色虫”。绣在小孩的兜肚或围嘴上,据民间传说,还有避邪祛灾的作用。
所获荣誉
2022年2月22日,获颁2021“河南非遗年度人物”。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07 15:38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