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1789-1852),字其毅,号惜庵,祖上出自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名门望族,南迁至浙江钱塘后再迁秀水。其曾祖父王林曾来宿迁做过宿虹邳睢盐运同知,晚年去职,隐居宿迁,至王相时已入宿迁籍。其著作有诗集《无止境斋初、续稿》8卷,《乡程日记》1卷,《井窥》2卷,《春明图说》1卷,《草堂随笔》24卷,《友声集》(正续集)等,均刻版印刷。
王 相(1789~1852)
民国23年(1934年),北平各大图书馆及学术研究单位纷纷赶到琉璃厂遥雅斋书店,争购从江苏宿迁运到的一批古籍。次年,这批古籍被北平各大学及出版社以“池东书库藏书”、“信芳阁家藏集”等名称影印出版,一度在学术界引起轰动。人们纷纷将目光投向它的最初拥有者,100多年前誉满大江南北的著名藏书家和著作家王相。
王相(1789-1852),字其毅,号惜庵,祖上出自琅琊(今山东临沂)王氏名门望族,南迁至浙江钱塘后再迁秀水。其曾祖父王林曾来宿迁做过宿虹邳睢盐运同知,晚年去职,隐居宿迁,至王相时已入宿迁籍。
王相少年聪颖,识字过目不忘,虽出身于士大夫家庭,幼读诗书,深通六经典籍,擅长诗文,然自幼不屑科举,鄙薄仕途,性好文学艺术,酷嗜古籍及金石书画。他家累世藏书颇多,至王相时更多方搜罗,收藏益富。他原居桃源县郑曲沟(今宿城区郑楼镇),将藏书处命名为“百花万卷草堂”,金石图书插架充栋,他终日埋首书中,著述吟咏,结交四方有识之士,坐无虚席,门不停宾。后来,桃源县令贪慕“百花万卷草堂”的藏书古玩等财物,多次敲诈勒索。王相笑曰:“吾视去此腐鼠耳,飞而冥冥,彼将何慕?”遂迁居宿迁之归仁集,再迁城中,筑亭疏沼。
道光十九年(1839年),即王相50岁时,正式迁居宿迁县城富贵街,建园名“倦圃”,仿效江南园林,叠石为山,凿塘为池,池名“半池”,池上筑亭,名曰“浮槎亭”,登亭西眺,黄河浩渺,亭适如舟,故以为名;池东筑二层楼一幢,上下各5大间,作为藏书处,名曰“池东书库”,又称曝书廊、沁绿轩、信芳阁等,是规模可观的私家藏书馆。库内藏书40万卷,而以历代别集最为丰富,特别是清初康雍年间纂修刻印的全国各省地方志及名人诗文别集有较高的收藏研究价值;书多宋元善本,名刻、珍本、绝版皆有所藏;唐、宋、元、明书画名迹存此甚多。当时海内藏书家以王相所藏别集为最。
王相的藏书有几个特点:一是书品宽大干净,多为初印本;二是书品完整不短篇短页,纸质优良,函套整洁原装;三是书的装璜考究,书面全用麦黄色古色绵书皮,清水丝线,不包书角,古色古香,极其雅观;书套是用两块木版,外面用蓝布接连缝好,称做软布套。
王相在藏书的同时,还亲手校勘、选辑和出版前人及同时代人著作。他在道光十年(1830年)用木活字版排印《国初十大家诗钞》(曹溶、周亮工、恽寿平、周篑、王士禄、高咏、邵长蘅、吴嘉纪、徐昂发、屈复十家),以及选辑清初至嘉庆年间300多家诗编成的《信芳阁诗汇》,用活字版排印,共40函,洋洋大观,是清代选诗的巨著,流传尚少,甚为稀见。经他校勘,陆续刻版印刷的古籍,均署“信芳阁”字样,统称《信芳阁丛书》。
王相藏书刻书之余,亦撰写诗文,诗近苏、陆,文宗韩、柳,多富有爱国思想。其著作有诗集《无止境斋初、续稿》8卷,《乡程日记》1卷,《井窥》2卷,《春明图说》1卷,《草堂随笔》24卷,《友声集》(正续集)等,均刻版印刷,分赠朋好。寓居苏州太仓的著名书画家王子若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致王相的信中说:“汇读诸作,处世宅心,则仁至义尽;言情赋物,则实茂根深。儒术为宗,百家为贯,知涵养之功,非浅近可及。而仁信利薄,裨益实多。不仅在人有不厌百回之读,在己有长留诗卷之名已也。”由此可观王相著作成就之一斑。
王相收藏既富,又精鉴赏,且擅楷书。所藏字画佳品甚多,凡书斋、客室、厅、馆、亭、榭,均根据不同的环境,悬挂不同内容的书画,并按季节更换,使画中景物与时令相配合。每年新秋晒书一次,由其子侄亲手把“池东书库”的藏书搬出晾晒;平时对书画保管及亲友交往、家务管理,亦皆由其子侄分司共事,井然有序。正如清朝名士鲁一同在《王惜庵墓志铭》结尾所概括:“偻偻伛伛,是为真士。今之风绪,或登车而舞。鱼鱼雅雅,装书满家。登君堂,鼓君琴,物则尤是也,而音则亡耶。是敦是钦,以启其后人。”
王相家设书塾,教育子孙,亲属儿童、友朋诸孤,俱收塾内,与诸子共读,以至栽培成才。他平生爱才如命,四方豪俊艺能之士望门投止,无不热诚相待。他亦留心当世之务,地方上遇有旱、涝灾荒及修建庙宇桥堰,王相必竭力资助,拯救死伤,乐善不倦。他在56岁时,请当时篆刻家徐泾(字子清)为他刻一方藏书印。印为方形、朱文,仿汉印文字,分布7行,刻49字。其文曰:“为天地惜物,为朝廷惜贤,为祖父惜家声,为子孙惜阴骘,为家惜用,为自身惜福,为学业惜光阴,为年齿惜精神,为终生惜名节。”印章边款及印首均刻蝇头细字,其边款曰:“惜庵先生以九惜,印文属刻于余,玩其词,盖圣人不易之言,真可为座右铭。”余闻昔人云:“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曾刻小印以自省,殆与先生为默契焉。特不若先生之惜义万骸耳。至篆刻之劣,又先生所宜匡余不迨者也。时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仲夏中浣,子清徐泾识并镌。印首曰:“君子九思,此翁九惜,持之不衰,荣于九锡。子清再笔。”从这方藏书印的“九惜”印文和跋语中,可以看出王相的道德学问,亦可窥其“惜庵”别号之由来。
王相去世后,池东书库在其子孙主持下一直维持运转,特别是其曾孙王其毅,成为民国著名藏书家。据《淮关小志》载:王其毅(?~1936)字果亭,一字果廷,一作毕亭,江苏宿迁人。清末任湖北道员、观察使。性喜藏书,其藏书处有“池东书库”,十余房间藏书充栋。藏书多明季史料和地方文献,如《明季野史汇编》、《明季稗史汇编》、《海甸野史》等百种野史、文集、方志,且多珍本和稿本,并编撰有家藏书目《宿迁王氏池东书库简目》1册,不分卷,著录书籍有2000余种,大多为精抄、旧抄本。抗战开始后,其藏书散佚。
其实,在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即王其毅患病去世前两年,池东书库藏书就开始散失。当年,有日本文化特务觊觎王氏藏书,屡次到王家索购。重病中的王其毅不愿家族累世收藏流落外邦,遂让其子孙将部分藏书转让给琉璃厂遥雅斋,引发北平文化界的抢购。1938年日寇侵占宿迁,“池东书库”所藏文物全部散失。自此,王氏家门败落,园林凋敝,其“池东书库”亦于日寇侵占宿迁期间,被当时县商会会长胡杰生以商会公款从王相后人手中买下,拆迁重建于财神庙内,作为商会办公地点,其规模、式样仍系“池东书库”原貌。可惜这座可窥当年书库风貌的建筑,于1983年因翻建所需已拆除而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