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南
原中国外交部副部长
王炳南(1908年1月1日~1988年12月22日),陕西乾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外交家。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赴日本留学。1931年转去德国,在德期间先后任德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书记,国际反帝大同盟东方部主任,旅欧华侨反帝同盟主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重庆谈判工作,担任毛泽东主席的秘书。随后任中共驻南京代表团外事委员会副书记兼中共代表团发言人,协助周恩来进行扩大中共影响的国际宣传。
人物生平
王炳南(1908年-1988年) , 陕西乾县人。读中学时参加学生爱国运动,思想追求进步。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乾县淳化等地从事建团、建党活动。1929年赴日本留学。1931年转去德国,在德期间先后任德国共产党中国语言组书记,国际反帝大同盟东方部主任,旅欧华侨反帝同盟主席。1935年任中共旅德支部负责人。他创办并主编《明星》杂志,积极宣传反蒋抗日的政治主张,参与领导旅欧华侨中的抗日救亡活动,从事国际联络工作。1936年春,被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派回国内,到西安做争取西北军杨虎城部第十七路军联合抗日的统战工作。由于他的深入细致的宣传劝说,对杨虎城将军决心联共抗日起到积极作用。他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过程中,协助周恩来等做了许多有益工作。同年底任西北民众运动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参与领导西北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任上海文化界国际宣传委员会常务委员,全国各界救国会常务委员。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国际宣传组负责人、南方局外事组组长、中共中央南方局候补委员等职。他长期在重庆等地从事抗日救国的国际宣传,同时进行与各国友好人士的联络工作,扩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在国际上的影响。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加重庆谈判工作,担任毛泽东主席的秘书。随后任中共驻南京代表团外事委员会副书记兼中共代表团发言人,协助周恩来进行扩大中共影响的国际宣传。1947年春随代表团撤到华北解放区,担任中共中央外事组副主任,参与对外政策的制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政务院外交部办公厅主任、部长助理,协助周恩来总理筹组外交部机关,开展外事工作。1955年任中国驻波兰大使,兼中美大使级会谈中方第一任首席代表,参加了长达九年的中美会谈。1964年回国,任国务院外交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中曾受到诬陷迫害。1975年重新工作,出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中共党组书记,后任顾问。曾被选为中共第十二大代表,第一、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1988年12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王炳南从1925年入团、次年入党开始,为祖国、为人民在统战和外交工作中奋斗了一生。他生平的职务并不太高,但他的才华、智慧以及他的贡献远远超过常人。
1936年,王炳南奉中央之命,到杨虎城将军部从事统战工作,为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震撼中外的西安事变中,王作为杨虎城、张学良的牵线人,穿梭于杨、张和周恩来之间,为这场“以突发的姿态出现,以意想不到的结果收场”的事变,出谋划策、沟通内外。
之后,王炳南以杨虎城的代理人、宋子文的水利专员以及中共中央南方局成员、周恩来的上校秘书、重庆谈判时毛泽东的秘书等头衔,活跃在上海、武汉、重庆、南京等蒋管区和国民党元老、国民党上层以及各民主党派负责人、无党派爱国人士之间。他是中国共产党统战工作的开拓人,是周恩来与各民主党派密切合作的联络人,他还是毛泽东和蒋介石会谈的见证人。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王炳南身为毛泽东的秘书,第一个聆听了毛主席“另起炉灶”的战略思想。当时,周恩来说:炳南不仅是我的右手,也还是我的耳朵和嘴巴。之后王以周恩来的副手、中共代表团成员的身份和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进行了长期的周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王炳南在总理兼外长周恩来领导下,及时、敏锐地贯彻“另起炉灶”方针,准时发出001号对外公函,以告知天下:新中国不承认旧中国的对外关系,并表示愿在尊重领土主权完整的原则基础上,和世界各国建立外交关系。1954年,王炳南作为第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和美国代表就双边问题进行正式会晤和大使级会谈,达9年之久。9年的会谈,王请回了钱学森;达成了一个“中美承认在中美两国愿意回国者的返回权利”的协议;在台湾问题上,王炳南坚持原则立场,寸步不让。为捍卫神圣的主权原则,他圆满地完成了党中央交给的外交使命。借国民党高级将领陈诚的评语说:王炳南在中美会谈中“不受奸诈,不图近利,是泱泱大国风度”。
“文革”之后,王炳南出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这对王来说,是重操旧业,驾轻就熟。王上任后,面对七十年代的新形势,对开展民间外交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他认为民间外交具有广泛深入、灵活多样的特点,它与政府外交相辅相成;民间外交可以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而国家关系的发展又可以为民间交往开辟广阔的领域和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民间友谊应该代代相传。为此,王炳南力主走出去,积极开展民间外交,并获得了很大成功。许多友协的同事说:王炳南把我国的民间外交又推上了一个高峰。
王炳南的品德和为人也给他的朋友和晚辈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王炳南朴实谦和,嫉恶如仇又古道热肠,待人诚恳,没有架子。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无论是在谈判桌上,还是在和朋友促膝交谈,他都是娓娓而谈,情意恳切,因而,他的朋友很多;他是个乐观派,无论处在顺境,还是处在逆境,他一贯从容不迫,信心十足;他刚直不阿,爱憎分明,从不随声应和,东倒西歪;他廉洁奉公,不搞特殊化,对自己如此,对子女的要求也是如此。他把个人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他在遗嘱中写道:“回首平生无憾事,只恨许多有益的工作还没有做完。只要同志们想起我时,说一声:‘是个好同志’也就满足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5 08:58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