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澍,1963年11月4日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祖籍山西吕梁,汉族,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建筑设计师,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人物经历
1963年11月4日,王澍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
1985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1988年,获得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同年,任职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
1997年,创办业余建筑工作室。
2000年,获得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学位。
2003年,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系教授、系主任。
2007年,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
2011年,获聘为哈佛大学研究生院“丹下健三客座教授”。
2013年,入选《时代》杂志“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另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2019年12月,获选《中国新闻周刊》杂志社“年度文化人物”。
2023年4月,获聘为杭州市人民政府参事;11月,当选为法国建筑科学院外籍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澍主要致力于将当代艺术、人文思考、建筑学、特别是建筑的营造问题铸为一体,针对当下中国建筑学科所面对的社会问题,把强调社会学的“城市营造”,反思人文价值的“建筑艺术”和致力于中国本土建筑学复兴的“历史建筑与造园学”作为若干线索,以批判的地域性视角进行了大量有针对性的建筑语言探索及建筑创作实践,范围涉及公共建筑、大学校园、集合住宅、造园、传统城市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及当代艺术装置展览等。
王澍针对中国建筑设计与教育普遍以西方近现代建筑观念为旨归,其基本城市、建筑、理论原型均来自西方的现状,在中国国内提出以“重建一种当代中国的本土建筑学”的学术主张和基本方法。
王澍的学术创新之处在于,从学术基础和战略高度构建西方建筑学体系无法涵盖的一种完全不同的建筑体系。它以“重返自然的道路”为鲜明的哲学态度,指出中国和世界目前面临的诸多冲突中巨量的人工建造物与自然的冲突是最深刻的冲突。 以人工材料为基础的西方现代建筑不具有必然的学术合法性与普适性,本土建筑在此意义上的当代的价值必须系统性的重估;它的形而下基础是中国本土的民间建造经验体系;通过田野调查和建造实践;一种将传统手工建造;自然材料和当代机械施工体系的结合建造方法被系统性、创新性的揭示和构建起来;以“面向自然的建造”为方向,结合本土建筑自身的演变逻辑,一种将城市形态学、建筑类型学与不同尺度层级的风景园林构建互相混合的新建筑类型学和美学意向初步成型。
王澍开创了当代中国的实验建筑研究和设计实践。自1990年代,王澍就提出和实践“实验建筑”这一理念,深度挖掘中国传统建筑的场所文化内涵、空间表达、尺度转换、材料语言和工艺技艺,在保卫地方文化多样性的城市与乡村建设、可持续与生态建造、在本土根源与国际交流的交叉视野下,自主创新的城市与建筑创作与实践这三个方面开创和代表了当代中国的实验建筑。
王澍代表作品有临安博物馆、杭州南宋御街步行街、富阳文村综合保护与新农居建设、、海宁青少年宫等。
人才培养
王澍秉承“以美术代宗教”的美学教育愿望和历史传承,并坚持独立的教育理念,培育多元化的学生。他在课程设置中特别强调木工、编织等传统手工艺,也常带学生走出校园,参加交流活动,以拓展视野。
2015年6月,王澍指导的学生王田田获得第四届浙江省“十佳大学生”;王澍指导培养的学生还有
山东大学艺术学院景观设计专业副教授刘彦鹏等。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王澍出生于乌鲁木齐,他的母亲是北京人。幼年的王澍常常坐火车往返于乌鲁木齐与北京,4天4夜的旅程,增加了他不少的阅历。王澍的姥爷是个木匠,或许由此打下了王澍日后尊重民间匠人的根基。
王澍的妻子的名字是陆文宇。
人物评价
“王澍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设计师,当代新人文建筑的代表性学者,中国新建筑运动中最具国际学术影响的领军人物。”(
中国美术学院评)
“王澍是东南大学的骄傲,也是中国科技界的骄傲。”(
东南大学评)
“正如所有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时任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评)
“王澍凭借真本事、真才华、真作品,成为第一位荣获普利兹克建筑奖的中国建筑师,十分了不起,拥有王澍这样的拔尖人才是浙江的福分。”(时任浙江省政协主席
乔传秀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