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润霖
西南交通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
王润霖(1930年1月24日-2017年6月11日),河北乐亭人,中共党员,高级工程师,西南交通大学原校长、党委书记。
人物评价
王润霖同志是一位优秀的高校领导和教育专家,他的一生是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为党和国家以及西南交通大学的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他理想信念坚定,热爱党、热爱祖国,对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坚贞不渝,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对学校改革建设发展鞠躬尽瘁,奉献了毕生心血。他关心群众、深入群众,在干部师生群众中享有很高威信,深受爱戴,是党的好干部、学校的好领导。他的逝世,使我们痛失一位老领导、好党员、好同志,我们要学习他的崇高品格和优良作风,化悲痛为力量,努力工作,为学校建设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王润霖同志千古!
人物简介
1948年进入唐山铁道学院水利工程专业学习,其间曾赴苏联苏共中央团校学习。
1952年4月和1953年7月,先后参加唐院第二、三批抗美援朝工程队。返校后,转 入铁道系,并从铁道工程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
1983年10月起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
1984年10月任我校党委书记兼校长。
1985年10月至1993年5月,任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
王润霖历经了交大近半个世纪的变迁。
在担任校长期间,他为学校的学科综合性建设,稳固和提高学校在铁道部部属院校和全国高校中的地位,以及迁校成都选校址做了很多贡献。从1948年10月开始,他的命运就与交大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王润霖1948年进入唐山铁道学院学习,专业是水利工程。1952年4月和1953年7月,先后参加唐院第二、三批抗美援朝工程队,两次奔赴朝鲜战场,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为志愿军修建军用机场提供技术支援。返校后,转入铁道系,并从铁道工程专业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担任助教、院团委副书记、院团委书记、等职。1972年唐山铁道学院内迁四川峨嵋,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王润霖又先后担任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校办副主任、校办主任、副校长等职。1983年10月起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1985年10月至1993年5月,任西南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其间于1993年当选第八届四川省人大常委、省人大外事侨务委员会委员。
妻李恒,原名李萼珍,1931年2月生,是新中国医学放射影像专业创始人李果珍的妹妹。1955年毕业于唐山铁道学院铁道选线专业,先后在铁道部专业设计院和唐山铁道学院教务处、外事处及西南交大劳动服务公司工作,曾任西南交通大学外事处副处长。
求学经历
宝剑锋从磨砺出
1948年10月,进入当时还叫做“国立唐山工学院”的交大土木系学习,主修水利工程专业。然而还没来得及熟悉这里的一切,11月解放战争逼近平(北京)、津、唐,学校在混乱中转移上海,一部分学生跟随学校搬迁,一部分进步学生留在唐山寻找革命队伍。然而王老既不想随着国民党政府搬迁,一时又没找到革命组织,只能一个人回北平等待解放。两个月后,唐山、北平相继解放。随后,石家庄、华北交通学院迁入我校,学校历经了一系列重组改革,再次搬回唐山,于是王老也重新回到了大学,此时已是1949年春天。
王学长年轻时,性格开朗,乐观积极,对学习抱有极大热情,不仅在本专业中成绩良好,出类拔萃,还主 动参加学生工作,成为了老师的得力助手。优秀的成绩加上出色的工作能力,当时的他已经受到校领导的重视。
抗美援朝为祖国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毛泽东主席高举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旗帜,颁布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令。同年10月25日,以彭德怀为司令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渡过鸭绿江,发起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唐院师生积极响应祖国号召,根据国家的需要和安排,先后组织了三次抗美援朝的技术队伍进入朝鲜,冒着枪林弹雨为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以及最后的和平谈判修建了顺川、价川、开城等军用机场。
由于各种原因,王润霖学长没能赶上参加第一批入朝的队伍,经过焦急的等待和一系列准备,1952年4月,他如愿加入了第二批开赴朝鲜的唐院队伍。虽然此时中美双方进入谈判期,但是前线战事依然紧张,即将奔赴前线支援的年轻师生们并不知道前方有多少危险正等待着他们。然而,对于战争的恐惧与未知被保卫祖国的激昂情绪所覆盖,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中甚至有人写下了血书。此时已经过将近三年学生工作历练的王润霖,坐在开往朝鲜的车上,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内心激情澎湃。
他们此次进入朝鲜的主要任务是修建机场,但当时正值中美双方进行新一轮谈判,于是大家暂时被安排在朝鲜的泰川等待。“但是经过一两个月的等待,(中美)双方谈判并没有新的进展,于是我们只是组织了一些学习并与当地群众开展了一些活动,任务远没有第一批进朝的队伍繁重。”
从朝鲜回到学校后,王润霖学长面临着毕业,此时唐山工学院已更名为“唐山铁道学院”。学校的专业也随之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其中水利工程专业被划分到清华大学,这就意味着,如果他要继续在本专业就读,就必须转学到清华。但是已经在唐院学习和工作了三年多的他,早已对这所历经沧桑却依然坚挺的母校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不愿离开。学校也十分重视王润霖的学习和工作能力,不愿失去这个优秀的人才,这就促成了他后来转入铁道工程专业,继续留在了唐山铁道学院。
“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不错,尤其是数学和物理,加上之前对于铁道专业有一定的了解,所以补修这方面的课程并不是很困难。”回想当年,他乐观地对自己作出评价。1952年下半年,22岁的王润霖学长顺利地从唐山铁道学院毕业,并且留校担任助教,同时参加学校团委等工作。
工作经历
梅花香自苦寒来
1953年春,王润霖学长又参加了唐院第三批抗美援朝工程队。在开城,他和同行的三十多位技术人员除了技术指导机场施工工人外,还要与广大官兵群众一起参加工程劳动。经过五十多个日夜的拼搏,他与队友们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建设任务。“记得当时我们昼夜施工,身体很劳累,但精神上还是很愉悦的。”回忆起那时的情景,王学长一份感慨一份怀念。
这年夏天,从朝鲜战场回到学校的王润霖正式成为学校团委的干部,专门负责唐山铁道学院在北京潭柘寺分校的团务工作。直到1954年夏被调回了唐山校本部。
时光流转到1956年,作为河北省唯一一名青年基层团干部,王学长被选派到前苏联苏共中央团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这一年的学习,对于理工科出身的他来说,既补充和丰富了关于马列主义等理论的知识,也拓展了视野。
每一种经历都是生命中的一场磨砺,开朗的性格,认真的工作态度,还有生活中的种种经历,为他今后主持校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有了这些经历,今后再大困难也可以克服。”
最难做的事,也是最安心的事
出于国家备战的考虑和建设“大三线”的安排,60年代中期学校开始在四川峨眉建校,并于 1972年内迁至峨眉,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王润霖学长先后在教务处、科研处任职,之后又从校办主任、副校长之职升任为校长、党委书记兼校长。
然而在山区办学,交通、信息不便等不利因素限制了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搬出山沟,重新发展交大”成为每一位交大人的愿望。“当时,茅以升、林同炎等老一辈交大人为母校搬出山沟,四处奔走,付出了很多心血……”聊起当年校址搬迁,王学长忍不住慨叹。
1983年10月起王老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由于封闭的地理位置,交大办学基本上处于自给自足状态,“比如说,学校要用蜂窝煤,我们就建自己的蜂窝煤厂,自来水也是自己办厂生产,自己办幼儿园、小学、中学……”还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学校影响力也大不如唐山时期,于是招生成为了学校的一大问题。王润霖学长深感肩上担子的沉重。一方面,为了学校更好的发展,他要全力促成学校搬出深山的事宜;另一方面,作为一校之长兼书记,学校大小事务都要处理。同年,高教部在武汉召开会议,其主题是大力发展高校教育事业。借此时机,他为学校搬迁的事宜奔走各个部门,寻求支持的声音,并在大会上就此问题做了发言,得到各方理解。
由于当时条件所限,物资供不应求。对于政府来讲,接纳一所如此规模的大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是一种负担。“因此,在面对西南交大校址重新选择的问题上,各方有各自的考虑。”经过各方力量的斡旋,西南交大终于选址成都,开始了交大新的历程。
化激情为力量,重振交大声威
“迁址成都,对于学校来说是一次转机,对此,大家情绪高涨。如何平稳过渡,重振我校声威,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于是,王润霖学长想办法将群众高昂的情绪分流到学校的建设上,“从新校区规划建设,到全校师生、实验室、家属分批搬迁,都是咱们自己动手做。”
至于重振我校声威这一重任,“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技术上没得说,很多单位都表示首先从我们学校挑选人才。”他很自豪地说,“可是,各地校友也反映,咱们学校出去的学生做总工的多,做‘长’字的少。这就意味着咱们的学生在组织管理能力这块缺乏锻炼。”于是在王润霖学长和其他校领导的主持下,学校一方面大力加强学生中的党建工作,培养学生干部,组织学生社团,增强学生的管理能力,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而努力。另一方面,学校不断完善现有学科建设,不仅在原有学科基础上扩大延伸学科种类,发展理科、文科、管理学科的教育,而且投建了多个应用学科实验室,如风动实验室、摩擦实验室等。
在学校建设如火如荼展开的同时,为了更好地与政府合作,更好地服务、为社会、服务群众,王润霖学长和其他校领导又利用寒暑假,带领相关工作人员到处访问,寻求更广阔的合作之路。在那个热火朝天搞建设的时期,在那个轰轰烈烈充满激情的年代,每个交大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力工作,把交大作为母亲一样热爱。
退休生活
1996年,王润霖学长正式退休,每天看看书,养养花,读读报。但是,他依然关心学校的发展,时常听取学校的一些报告会,也常为学校的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如今的西南交大不仅学科覆盖面更广,师资力量更加强大,学校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社会知名度大幅度提高。放眼这些变化,他欣喜而欣慰。
问及身体状况,豁达的王学长笑呵呵地说:“原来房前屋后都是我种的花,后来干不动了就只在窗前防护栏里和窗台上种,现在就只剩下窗台上的了。现在最大的任务还是养好身体,这样才不会给家庭和社会增加负担。”
看着交大今时今日的不断成长,王老校长语重心长地说:“现在你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比我们那个时候要复杂,如何在更为复杂的社会条件下找准自己的位置确实不简单。你们一定要关心时事,认真学习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将之与眼前的现状联系起来。这样有助于帮助你们找准自己在社会上、工作上的位置,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
母校115周年校庆即将来临时,王老校长祝愿母校未来在各大高校中更具竞争力,希望每一位交大学子都能在社会上找准自己的位置,更好地服务祖国和人民。他说:“竢实扬华,就是等待你们结出果实,扬我中华!”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6 18:39
目录
概述
人物评价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