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流秋(1919年11月-2011年2月27日),祖籍
广东潮安,生于
泰国,浙江省油画协会首任会长。1938年回国参加抗战。1945年毕业于延安
鲁迅艺术文学院美术系。后到部队从事美术工作。
人物生平
1937年 毕业于曼谷树人师范学校。
1938年 回国参加抗战。
1945年 毕业于延安
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期间创作了大量以抗战为题材的木刻和素描作品。
1949年 7月加入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全国委员会任候补委员,9月由山东新华书店出版社出版《人物画初步》一书。
1950年 到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任教,任绘画系主任。
1950-1954年 在教学同时在油画\u7d20描和连环画等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创作实践.期间有油画“
淮海战役”,素描创作搞“
反霸”,连环画“白母鸡的故事”等。
1953年 10月被选为第一届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955-1957年 参加中央美术学院
马克西莫夫油画班,1957年战争题材油画
《黎明》和
《转移》奠定了他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著名
油画家的地位。
1979年 10月被选为第三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981年 主持浙江美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教学。
1982年 由学院组织和
胡善余、
黎冰鸿、
林达川、
费以复共五位油画系教授同赴西部写生,经敦煌、新疆牧场等地,为期二个月。
1983年 主持成立浙江省油画研究会(现浙江省
油画家协会),并被推选为第一任会长。
1985年 5月被选为第四届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992年 访问法国,在巴黎举办画展。
1996年 在上海、杭州、香港举办了《从艺回顾画展》,并出版画集。
2000年 向浙江博物馆捐赠个人绘画作品、画稿三十件,并展出。
2001年
上海美术馆收藏《和璞画集》中四十件作品。
2002年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名家名品 王流秋》画集。
2003年 参加第三届油画展优秀作品展。
2011年2月27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4岁。3月8日,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举办追思会。
艺术成就
20世纪40年代木刻作品《宣传卫生》《新年劳军》收入《
中国新兴版画五十年选集》,20世纪50年代初作素描《
斗霸》《
劝降》。油画作品《
转移》《
黎明》《
露宿》收入《
中国美术全集》现代卷,部分作品为中国美术馆及江苏、上海、浙江美术馆收藏。20世纪80年代起,画风倾向写意与表现,重视线条与色彩的价值。离休后继续作画,作品频繁展出,晚年出访
泰国、法国并举办展览。先后在上海、杭州举办个人回顾展,1996年11月在
上海美术馆举办“王流秋从艺50年回顾展”。 同时出版《王流秋油画集》。
人物评价
中国传统画论历来强调人品与画品的统一,王流秋自己亦相信“先要有高格调的人,才有高格调的画”。我与王流秋相识相交已久,他为人的格调是很高的,他的画我认为亦是格调很高的。王流秋的画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前后到1957年“反右”,这个时期中他积累了在革命队伍中的丰富的生活经验,画的大部分是革命题材。1947年所作《伤员看望医生》创作素描,朴素、单纯、深沉,此时已见手笔不凡,为新中国成立前的他的代表性作品。
由“双兰”画廊所举办的浙江美院油画展。展品甚多,亦富力作。但是,映我心目而为之一亮者,惟王流秋先生之静物画--《秋菊青瓶》一图而已。此画篇幅并不大,但充满了中国绘画的魅力,创意难得。因为油画东渐百年间,无数行家在注力中国化,却成功者不多。我喜见其一变旧风。细品这幅画之好处是:色彩斑斓,既有油画长处例冷暖、调子处理之妙,又有中国民间所乐见之“红对绿一块玉”的年画风情,有感染力。构图方面将主体兀突居中,直率地开门见山如儿童画之稚拙,而其内在巧构,布伏着
塞尚的线块法则,这手段又与传统写意画章法暗合,寓巧于拙,咀嚼有味。论其笔法,走笔自由,浪籍环回,与西洋人描型之笔触大相径庭,它讲究气息。王流秋先生作画既中肯又温文尔雅,有别于摹、作、削--呈现出中国文人之风度。我欣赏数回,徘徊久良于画件下。并将感受告诉主办人李木兰小姐。她说我是王流秋先生的知音,希望我以文张之,因为,王先生之画曲高和寡。我闻之而沉默了,甚欲一抒己见。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王流秋先生之作品与时流之不同。
黄宾虹先生曾为好画家下过定义:“胸饶卷轴、外遣势利,绘事斯称美备”。这是真理。当今画坛鱼龙相杂,胸饶卷轴者可寻,而能外遣势利者寥寥。因为世俗是一种巨大的诱惑,画家内心世界也是炼狱。而画幅却是画家的“心灵门户”,是无法遁形的。王先生历五十年之困斗,但见他没有生搬西欧、东欧的画法,没有以巧致而堕末法,没有以香艳而媚俗趋势,他是一管凤霜老笔。可能他已深知历史画与文人油画的迥异,因此,在晚年画件中恪守
中国画是介乎抽象与具象之间的宝训,又掇取西画之坚实的塑造能力和丰富的色彩方法;他更将黑白处理到最低程度,而让笔触如同笔墨水份一般,显示出国画旨趣。这是王先生以毕生思索奋斗所交的功课,甚为悲壮呵。他似已悟出
中国画立意、为象之本乎“心正笔正”的道理,并且认知传承即是历史之责任!中国文化旨在意味,而有意味的传承即是历史!当然,“
静物风景”不及“
历史题材”来得壮观,但王先生晚年之作实实在在体现一位严肃艺术家的内心精神。肯定较早期作品更有深度。如果要我进一言的话,则我要告诉王老:“海外有画家评论大陆画家是--凡严肃画家皆有‘骚意’”。“短发萧骚,
扣舷独啸,表里俱澄澈!”殷期王先生再自我内省,更开拓入无我之境,出“俱澄澈”之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