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超
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王洪超:1977年生,河北沧州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 河北美术家协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 北京名人画院画家,台湾大华文化艺术公司签约画家。
人物经历
王洪超,93年拜著名人物画家、中央美院教授黄均先生为师,为其入室弟子,深得恩师教诲。并得到著名画家潘洁兹先生的悉心指导。近几年来创作的作品,部分被国内外政要、人民大会堂、中国艺术研究院等藏,多幅作品被《中国书画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晚报》、《当代人》等报刊杂志介绍发表北京、河北等地电视台均做过专题报导。曾为李瑞环爱心助学基金会,北京青少年拯救工程,汶川地震灾区等义捐作品。近百幅作品被日本、新加坡及港台人士收藏。
获得荣誉
2017年参加安徽书画研究会山水画艺委会“巢源之约——安徽山水画家写生交流展”。
2014年《早春》获首届八大山人全国花鸟画展最高奖。(中国美协主办)
2006年 《寻梦》入选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中国美协主办)
2003年《家园》获首届杏花村中国画电视大赛优秀奖。(中国美协主办)
2005年《圣地》入选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全国中国画展(中国美协主办)
2002年《故乡这片土》获迎奥运全国中国画铜奖。
2001《初雪》获全国青年美术邀请展铜奖;
2002《黑土地》获中日书画大展优秀奖;
2006《晚秋》参加工笔重彩画会年度艺术展;
2007《相依相伴》参加人民日报社提名展。
2009《瑟秋》参加人民日报社主办的全国中国画提名展;
2011年《韵》参加人民日报社新闻中心主办的书画名家邀请展。
1996《乡情》参加河北省文化厅主办的书画展获铜奖。
2005年《松鹤图》被人民在会堂收藏。
2006年《金陵十二钗》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 。
2008年《故土》被北京奥组委收藏。
2007年《 听松图》被李瑞环爱心基金会收藏。
2001《禅》、《家园》被中央电视台收藏 。
2010年《瑟秋》《相伴》被人民日报社收藏。
1999年《水月观音》被新西兰总理克拉克女士收藏 。
2005年应邀在新加坡举办王氏三兄弟个人画展。
2007年在军委办公厅举办王氏三兄弟个人画展。
2012年《沐》被中国邮政选用发行邮票。
2012年《暮雨》被卢森堡驻华大使馆收藏。
2000年福建美术出版社出版《王洪超工笔画集》
人物评价
以传统为本 展工笔新貌
工笔重彩传统技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秦汉时期,至唐宋已达到了鼎盛。可是到了元代,由于文人画的兴起,工笔重彩画逐渐衰落,但不管是在历史上还是今天这一优秀的传统画种都有其不朽之作熠熠发光。工笔重彩画的衰落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老画家多半视力衰退,青年画家又嫌费时费力,耐不住寂寞,但物极必反,今天我又欣喜的看到从事工笔重彩的画家逐渐增多,这一画种必将复兴。
王洪德、王洪正、王洪超三兄弟出生在河北沧州,都是年轻的工笔重彩画家。他们初学于我早年出版的《仕女画研究》一书,后来又大量临习历代名画,打下了坚实基础,93年三兄弟同入我门下学画至今已逾十载,其间促膝长谈,切磋不断,引为快事。三人刻苦好学,遵师重道,含蓄而不张扬,谦虚而不骄不躁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更让我欣慰的是兄弟之间非常团结,这是很难得的。十余年来,他们成绩斐然,新作不断,我观之一则惭愧,一则高兴,惭愧的是知识所限授之甚少,高兴的是工笔重彩画后继有人。
洪德初学人物画,后又致力于花鸟画的创作,由于在人物画上打下的坚实基础,使他的花鸟画作品更加纯厚,精练耐人寻味。更可贵的是,他非常注重到生活中寻求素材,并深入农村对田间的一草一木都精心刻绘,一丝不苟,每当观赏他的画作都会有身临其境的亲切之感。那沉甸甸、金黄黄的谷穗,会让人一下子联想到农家风情,加上三两只灵动的鹌鹑更使画面增加了一重神韵。他的《梨花麻雀图》画的非常生动高雅,图中麻雀真实而又鲜活,呼之欲出,可见他在写生中下了很大功夫。《晨露》这幅画在一池残荷上端染出一片蒙蒙的雾气,虚实相应,这也是他在重彩画技法创新的一个体现。
洪正、洪超以人物画为主,兼绘山水、花鸟画,这使他们的人物画衬景更加丰富、和谐。洪正的《易水寒》画出了燕太子丹送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场景,图中太子丹及宾客掩面而泣,荆轲昂首高歌,更衬托出英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现象。《洛神图》淋漓尽致的表现了曹植洛神赋中“腾文鱼以惊乘,鸣玉鸾以偕逝”和“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的情景,这也体现出了作者的文学修养。
洪超的《唐韵》系列,在背景上把敦煌飞天形象运用的恰到好处,线条如行云流水,构图生动而奔放,真及工笔画之佳作。《广厦》是一幅现代体材的作品,图中弹琵琶少女后面用淡彩衬托出层层高楼大厦,使我们联想起杜甫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这不正是我们今天生活的真实体现吗?
在技法上他们不断创新,把现代技法与传统巧妙的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使这一传统的画种更加高雅、丰富,雅俗共赏。他们的作品构图严谨,疏密有致,用色或清淡典雅,艳而不俗;线条构勒有力,收放自如,深得用笔之精髓。
古语有“三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我祝愿三兄弟永远团结如一人,将工笔重彩技法不断创新,长远的坚持下去,祝愿你们团结勤奋,勇于进取,在工笔重彩绘画领域里永放光芒。
观其神韵 见其功底
-、王洪超、王洪正兄弟的工笔人物画
一个画家的作品能够赢得行内前辈的赞许和市场的认可,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年轻画家来说,更是如此。而青年画家王洪正、王洪超二兄弟的工笔人物画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技法的功力,又具有现代思想观念的品位,可以说他们在这种传统和现代画有结合中寻求到了艺术的存在价值,使其作品具备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王洪正、王洪超二兄弟并非美术院校科班出身,然而,通过他们年复一年锲而不舍的对绘画艺术的执著追求,其作品却具备了扎实的功底,这种功底并不紧紧体现在颇为扎实的造型能力上,也体现在对艺术的总体认识和把握上。画面的构成,线条的结合,色彩的运用,无不经过严密的构思反复的推敲,其作品既体现了作者对传统的理解、吸取、借鉴和把握,也体现了他们自己在艺术领域的大胆探索和创新。
王氏兄弟的大幅作品更具有欣赏价值,因为这些作品更能体现在其艺术修养和独具匠心的能力,复杂画面的构成是许多工笔画家所不愿涉及的,但是王氏兄弟却知难而进。从他们的作品《韵》中既辐射出一种古老而又神秘的艺术魅力,又呈现了现代的观念及造型,多层次的运用国画的墨、线、色彩,使画面显得古朴、凝重,现出东方精神和艺术构成,其神韵深沉典雅,给人以美的享受。大幅作品《易水寒》更是在众多人物和道具之间构筑起他们的艺术世界。对于人物与人物,人物与道具,道具与道具之间的不同形式的组合,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不同走向的线条,使之和色彩有机的结合等等,王氏兄弟都能游刃有余。因此,此作得到了著名工笔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均先生的赞赏,并亲笔在作品上题款。
洪正、洪超二兄弟的工笔人物画,画面淡雅协调,层次细腻,线条流畅洒脱,多采用游丝描和铁线描,色彩不温不火,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无论是场面壮阔,气势宏大的《大唐舞乐》、《易水寒》,还是雍容端庄,温文秀雅的古、现代仕女,无不安排的层次分明,恰到好处,给人以清新的美感,这无疑都是艺术造诣的体现吧。
《青春岁月》 2000年第3期 作者:蔡永贵
王 氏 三 兄 弟
-丹青妙笔写春秋
重彩工笔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发展与继承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意念和鲜明的艺术特点。”自汉晋至唐宋以来,它经历了光辉灿烂的岁月,到了元代随着文人画风的兴起,工笔绘画已渐衰萎。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片古老的艺术园地又焕发出新的生机,年轻的工笔重彩画家王氏三兄弟就默默耕耘在这片生机盎然、枝繁叶茂的百花园中。
王氏三兄弟,均为河北沧州籍画家,系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工笔重彩画会会员。从事工笔重彩绘画20多年,经过常年不懈的努力,他们三兄弟三人创作了大量艺术画作,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果,被画界称为“工笔三杰”。
走进王氏三兄弟的画室,那一幅幅恬静悠美、空蒙清丽的画作,使我们顿时感觉到了一种久违的古典美。无论是艳丽凝重的花鸟、温文秀雅的仕女,还是气势恢宏的历史故事,都给人以美的熏陶,美的享受。
大哥王洪德(现居北京)的花鸟画构图严谨、疏密有致。《雄魂》中那苍茫的雪原,那屹立在古柏上的雄鹰,给人一种心灵上的巨大震撼;《秋园》中累累硕果与嬉戏的小花猫则又构成了一幅清灵秀雅的田园风情画。
三弟王洪正、四弟王洪超(均居沧州)的现代人物画、古装仕女图,画面淡雅直接、线条流畅洒脱,无论是场面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典故,还是雍容端庄的古代淑女,都安排得层次分明、恰到好处。
历史故事画《易水寒》,展现了“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场景;现代人物画《韵》中既辐射出一种古老而又凝重艺术魅力,又呈现出一派现代思想观念。
王氏三兄弟,并非美术院校科出身,然而他们却也正是凭着对艺术的执著与锲而不舍的追求,得到了著名画家黄均老先生的赏识,并在黄老的悉心指导与帮助下,取得了今日非凡的艺术成就,在他们的丹青妙笔下产生了今天的幅幅艺术佳作。
近几年来,兄弟三人的绘画作品多被香港、深圳、北京等艺术公司收藏,人民大会堂、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电视台等都收藏有其作品。部分作品多次在全国及省市画展中获得大奖,国内多家报刊、杂志纷纷为其发表作品,省、市电视台也曾对“王氏三兄弟”做过专题报道。
“三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嗅如兰”。我们祝愿王氏三兄弟永远团结如一人,长远地将现 在掌握的工笔画重彩技法不断创新,长远地坚持下去,愿他们三兄弟这三颗中华书画艺苑奇葩,在工笔重彩绘画艺术园地里永放光芒!
《经济消息报》 作者: 赵宇
作品赏析
作品集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6 20:26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