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泊生(1902—1965),字玄默,河北遵化县人。著名的戏剧表演、教育家,山东戏剧事业开拓者之一。毕业于北平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及北平人艺戏剧专门学校。其京剧唱段《子胥逃国》《四郎探母》等曾由上海百代公司灌制成唱片。在任山东省立剧院院长期间,为该院制定了院徽、院旗,院训,院歌,以及办学宗旨。他提出“整旧创新”,既清理中国旧戏曲,也创造新歌剧。当时,他针对我国旧剧的现状,提出了改革的主张:“一是对于旧式伶人及旧有舞台艺术整理改善的问题。二是对于现代中国舞台艺术人才培养的问题。三是新中国戏剧创造的问题。”为实践办学宗旨,他首先对招生制度做了改革。高级部的京剧“程派”继承人赵荣琛,低级部的京剧老生赵致祥,徐志良(后到“荣椿社”改名徐荣奄),旦角陈秀娥,高麟(后到“中华剧专”改名为高玉倩),均是当时该院招进的学生。京剧名家
周信芳曾称这位戏剧改革的先行者为“北方怪杰”和“革新家”。1965年病逝。
人物生平
王泊生,河北省遵化县城内人,在遵化县高小毕业后,随父母迁往北京居住,后毕业于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在校期间曾组织“美生社” 话剧团, 男女同台演出引起轰动。后来学习京剧昆曲,在北平组建成立了“晦鸣社”京昆剧团,他任社长兼主演,常年演出于北平、上海、南京等地,颇负盛名。历任北平国剧学会教务主任、南京戏曲音乐研究院研究员、北京燕京大学文学系讲师、武汉市民乐团艺术指导、中国文化建设协会戏剧事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立实验剧院教务主任、山东省立剧院院长、国立歌剧学校校长等职。王泊生从小酷爱戏剧表演艺术,尤其对国粹京剧表演艺术情有独钟。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读书期间,不仅积极组建京剧表演团体,而且自己还担任导演、主演,多次登台担任多重角色,并大胆进行京剧改革创新,曾被周信芳等京剧名家赞誉为戏剧界“北方怪杰”与“革新家”,为中国京剧艺术教育事业开拓者之一。
1929年夏,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在济南成立,王泊生应聘担任教务主任。次年夏,该院因经费紧缺被迫停办。1934年夏,在王泊生等人四处游说和多方努力下,山东省立实验剧院恢复重建,并易名为山东省立剧院,王泊生亲任院长。该剧院以“整旧创新,创造新中国戏剧”为宗旨,面向全国招收学生,是当时国内较大规模的新型戏剧艺术专业学校。
王泊生在担任山东省立剧院院长期间,为该院制定了院徽、院旗、院训、院歌及办学宗旨,他以坚强的事业心,积极创新与改革旧剧与昆曲,提出“整旧创新”的观点。为实践办学宗旨,他对招生制度进行改革,招收小学及高中学历的学生,录取后分别划入低级部或高级部学习,学制4年,另有一年实习,每级约40人,分做音乐与表演两系。还聘请了当时著名的戏剧家马彦祥、刘念渠等一大批颇有声望的人士担任教师。在组织教学上,他主张学习与演出相结合,逢节假日,便组织学生实习演出,并自编自导了新歌剧《岳飞》和歌剧《荆轲》。
1935年11月《岳飞》一剧在济南首演。该剧在写作方法、唱词及场面设计与场次的分幕等方面,吸收了话剧的优点,音乐设计采用昆曲旋律而又不同于昆曲,采用中西混合乐队伴奏,取消打击乐器,增加了象征性的舞台美术设计、黑白相间的岳家军服装及集体舞蹈的群众场面,这在当时可谓创举,轰动一时。该剧后来还曾到开封、武汉、长沙、湘潭、宜昌、重庆、成都等地演出,产生过较大影响。
1937年11月,因日军南侵,剧院无法继续开办下去,王泊生组织30多人组成战地服务团踏上南下流亡的征途,离开济南辗转南下,经开封、汉口、长沙等地,最终到达抗战大后方重庆。途经汉口时,著名剧作家田汉特意为该院编写了配合抗战的新编京剧《新雁门关》,在汉口大光明电影院首演时,许多知名人士前往观赏,反响十分热烈。
王泊生到达重庆后,继续担任国立歌剧学校校长,并将校名改为“国立实验剧院”。抗战胜利后,王泊生派人将原山东省立剧院的戏箱等财物护送回山东。上海百代公司曾将其京剧唱段《子胥逃国》《四郎探母》等灌制成唱片。
王泊生与夫人吴瑞燕生有五个孩子,除了老大是学习石油专业之外,其他四个孩子分别为著名钢琴家、著名大提琴师、歌唱家和舞蹈家。
王泊生于1965年因病逝世。
人物贡献
1934年夏,山东省立实验剧院重新恢复,更名山东省立剧院,由王泊生任院长,吴瑞燕任教务主任兼导演,院址仍沿用实验剧院原址。王泊生热衷于京剧。这倒正对了韩复榘的路子,赵荣琛在其所著的《粉墨六十年》中回忆说:“他(韩复榘)很喜欢京剧,常来省立剧院视察。”王泊生踌躇满志,他要一展自己的抱负。“国家大势目前已到亡国灭种的地步,而国人十之八九不是死气沉沉地瞌睡着,便是过着互相猜疑嫌怨、欺骗狡诈、淫污堕落的生活。这种病态的人生,在这种非常时期,要施以精神教化的手段,必须采用一种最经济、最迅速、最有效的方式,使得在一段时期先收到大众一致的、团结的、向上的、总集合的力量。”他认为,这种方式就是戏剧教育。山东省立剧院开设了表演系和音乐系,以京剧为主(包括昆曲),同时也教学歌剧和话剧。学制四年,设高级部和低级部,共招收学生上百人。剧院经费充足,每月支出在 5000元以上。山东省立剧院的师资更是群贤毕集,人才荟萃。除山东实验剧院的老一辈名角孙怡云、郭际湘、张焕庭、铁璘甫等被请回外,又增聘了名旦王芸芳的师父王瑞麟、关丽卿,艺名“十阵风”的武旦张善亭,著名琴师田凤山,昆曲名家田瑞庭等。戏曲理论课方面聘戏剧家马彦祥教授主讲《戏剧概论》,张鸣岐先生主讲《艺术概论》,王泊生兼授戏剧史、国剧理论,吴瑞燕兼授话剧表演。所设课程有国语、戏剧概论、艺术概论、舞台装饰、化妆术、皮黄、雅乐、管弦乐等。高级部第一年学习的剧目竟有上百个,包括皮黄、昆曲、杂剧、歌剧、话剧等,其中,皮黄就有《钓金龟》《群英会》《将相和》等 81个剧目。
王泊生提出“整旧创新,创造新中国戏剧”的口号,潜心进行戏剧改革。他在院刊《舞台艺术》创刊号上发表了《中国戏剧之演变与新歌剧之创造》一文,系统阐述自己的改革观点,并排练了七幕十二场的大型新歌剧《岳飞》,1935年正式公演。这出戏由他亲自编剧、作曲、导演、主演,连光景服饰道具设计也由他一手包揽。广告上称其为“新歌剧”,介绍说是“熔冶皮黄、昆曲、杂剧、话剧以及中西音乐、布景、服饰、光影、道具、歌舞于一炉”,吸收了话剧的优点,音乐设计采用昆曲旋律而又不同于昆曲,中西混合乐队伴奏,取消打击乐器,增加了象征性的舞台美术设计,黑白相间的岳家军服装及集体舞蹈的群众场面,这在当时可谓创举,轰动一时。此剧充满爱国主义精神,后来在抗日流亡期间,共演出 100多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王泊生还创作了《荆轲》一剧,以荆轲刺秦的史实表达反抗强暴的寓意。1937年 5月 29日,在省立剧院举办的音乐会上演出了该剧的片段,主角荆轲由王泊生扮演。山东省立剧院内有一个能容数百名观众、设施齐全的小剧场,每周三、六、日有实习演出,公开售票,票价 1角,后涨至 2角,几乎是场场爆满。师生们还多次到济南商埠“进德会”、北洋大戏院演出,并常到市郊各乡镇如辛庄、张庄等地为农民演出。这样的学演结合效果极佳,很受师生们推崇。据程派著名演员赵荣琛回忆,其在校三年多共学演了近百出旦角戏。王泊生立说立行的作风让学生佩服,赵荣琛说:“院长王泊生学话剧出身,京剧也演得不错,且事业心很强。”张宝彝说:“院长王泊生老师,是位事业心很强的人。主张改革旧剧,始终不渝。”作为一名著名须生兼红生,王泊生的舞台形象也得到人们首肯,云南京剧院导演张宝彝在《怀念母校——山东省立剧院》一文中回忆说:“他工作起来废寝忘食,生活上不修边幅,艺术上严肃认真,上台去全神贯注,激昂慷慨,黄钟大吕,叱咤风云。老观众可能还记得他演《文天祥》《岳飞》《打金砖》《大屠宫》《西蜀梦》《关大王》等剧,和他那正气凛然的舞台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