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毓宝(1926年-2021年6月10日),女,汉族,天津人,中国农工党党员。天津时调的创始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天津市艺术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曲艺家协会理事。王毓宝基于传统,博采众长,勇于创新,1953年以一段气质清新的《摔西瓜》创立了天津时调这一曲种,并不断发扬发展,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天津本土曲种。演出的代表节目:传统的有《放风筝》《踢毽》《七月七》和《拷红》等;现代的有《翻江倒海》《军民鱼水情》和《梦回神州》等。
人物生平
王毓宝从小随父学习京韵大鼓、单弦、靠山调。1953年,参加天津广播曲艺团之后,艺术得到更大发展,并且在王焚、祁凤鸣、姚惜云等协助下共同改革旧时调,以一曲《摔西瓜》正式定名天津时调。专工天津时调演唱。其嗓音条件极佳,演唱清新脱俗。最受欢迎的曲目有《踢毽》《七月七》《秦(青)楼悲秋》,改编曲目有《摔西瓜》《翻江倒海》《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等。2000年,其演唱的《喜荣归》获中国曲艺牡丹奖;2003年获中国金唱片奖演员奖;2008年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王毓宝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天津时调代表性传承人。
2021年6月10日,王毓宝去世,享年95岁。
家庭生活
王毓宝父亲是王振清,长子是王大海,1968年下乡至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科右前旗,1972年考入长春曲艺团,1987年正式拜董湘昆为师,开始学习京东大鼓,国家一级演员。还有个儿子是刘小凯(天津市曲艺团弦师、国家一级演奏员)。
1997年,王毓宝突发心肌梗塞,手术后医生再三强调:“为了控制情绪,您以后就不能再登台演出了! ”也就是从这天起,王毓宝挥泪告别了曾陪伴她60余年的舞台。告别了舞台,她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对天津时调的改革创新和培养新人上。王毓宝的学生刘迎、刘勃扬等都已成了天津时调的名角。
一提起天津时调,人们自然就会想到王毓宝,20世纪70年代,她的一曲《军民鱼水情》红遍了大江南北。从那时起,人们才知道了天津时调,也认识了王毓宝。
8岁走票
1926年,王毓宝出生在天津河北大街石桥西胡同的一个手艺人家。父亲王振清,是油漆匠人,自幼酷爱演唱《靠山调》(时调的曲牌)。每逢夏日傍晚,吃罢晚饭,他就约上三五个人,在胡同口摆上桌椅,泡上一壶大叶清茶,一边品茶,一边弹弦歌唱。时常引得邻居和过路人的驻足围观,唱到精彩处,大家不禁齐声叫好。兴致上来,有时要唱到月过中天、夜凉人静才收场。耳濡目染,王毓宝在五六岁时也迷上了时调,并开始跟父亲学习。因她嗓子好,有冲劲,能唱高腔,而且悟性好,不怯场,所以,在父亲的精心调教下,王毓宝很快就掌握了《靠山调》的技巧,并能唱上三两段。后来,父亲组织的“时调沙龙”渐渐地在津城小有名气,凡地方上有民俗活动或是亲戚朋友有喜庆集会,都要请他们去演唱助兴,名曰“走票”。8岁时,王毓宝就开始跟随父亲到处走票,很受观众欢迎。
力登大雅
王毓宝正式登台是在1938年,那年她12岁。由于父亲日渐年迈,家庭生活的重担几乎都压在了她的肩上,她不仅要孝敬父母,还要供弟弟上学。当年,像她这样年纪轻轻就养家糊口的艺人很多,所以,王毓宝也没觉得有什么委屈,反而觉得挺自豪。
20世纪30年代,曲艺已从撂地(划块地儿露天演唱)进入书场、茶社,但有些园子还是把时调拒之门外,认为时调低级,不能登大雅之堂。王毓宝当时心里非常不服气,憋着劲要为时调打一个翻身仗。机会终于来了,1948年冬,因南市群英戏院要大修,经理很怕包括王毓宝在内的这班人马流散了,就与小梨园议定将他们暂“借”给小梨园,待群英戏院修好后再回来。但小梨园的管事偏偏不要时调,他说:“小梨园从开张那天起上的就都是高雅曲艺,献演的也都是一流艺员,我今儿个要是让《靠山调》这样低级的玩意儿上了场,往后我们还怎么邀角儿呢?”因为群英的老板知道时调能卖座儿,生怕这一撒手王毓宝被别的班子挖走,所以就极力推荐让她试试,最后,双方达成协议:试演3天,如果观众认可就接着演,否则3天后走人。
当时只有23岁的王毓宝深知这次机会难得,她在曲目上、唱腔上都做了精心的准备,所以,在连演3天中,场场博得满堂彩,一场比一场叫座,特别是第3天,很多社会名流纷纷慕名而来。也就是在这一天,时调才正式登上大雅之堂,才真正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王毓宝红了,各大戏园子都来抢她,最忙时,她一天要赶三四家场子。
时调正名
在时调前冠以“天津”二字,定名为“天津时调”,还是在解放后。1953年初,天津广播曲艺团成立,王毓宝成了新中国的曲艺工作者。她和弦师祁凤鸣、姚惜云等共同创作了《摔西瓜》,这一曲目调整了唱腔旋律,变化了前奏过门,改变了演出形式,赋予传统《靠山调》以新的生命,特别是王毓宝那高亢嘹亮、圆润宽广、华美婉转的演唱,和她那清脆俏丽的“疙瘩腔”,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津城一炮打响,这曲《摔西瓜》也成了天津时调的开山之作。因时调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且演员多为天津人,所以从此,时调即得新称“天津时调”。
王毓宝的演唱日臻成熟并自成一派,她具有美妙的抒情女高音歌喉,每次演唱,开头一句就先声夺人、拔地而起,响遏行云,继而转折跌宕,沉落低回,常常落腔未毕就掌声雷动;全曲终了,更是满堂喝彩声,经久不息。真有“一曲歌罢四座皆惊”的强烈感染力。但她并不满足,仍积极致力于改革创新工作,她先是在一向只唱不说不做的传统演唱中加进了动作身段和朗诵,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曲目的内涵,增加了艺术感染力;后又在一个曲目中根据不同的人物运用了不同的曲牌,如在《拷红》中老夫人用了“老鸳鸯调”,红娘则运用了欢快活泼的“怯五更调”,更加贴切、鲜明地表现出了人物个性;《军民鱼水情》在全国的轰动和《梦回神州》的创新成功,标志着以《新靠山调》为主体的天津时调逐渐趋向完善。
难忘演出
1958年8月,在全国曲艺汇演时,组织上选拔了十几个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节目,到北京饭店为来访的西哈努克亲王演出,王毓宝的《翻江倒海》也荣幸地入选了。那是王毓宝终生难忘的时刻,在宴会上,随着音乐过门的响起,王毓宝第一个走上了舞台,她刚一在台上站定,只见坐在前排的周总理就把手中的筷子放下了,神情专注地看着台上的她,随后,席间所有的人也都齐刷刷地放下了手中的筷子,静静地等待着她节目的开始。就是总理的这一个小小的动作,让王毓宝激动不已,并让她牢记一生,动作虽小,它却包含着总理对她以及所有文艺工作者的尊重,多少年过去,王毓宝每每谈及此事还仿佛就在昨天。所以,在“文革”后,王毓宝创作并演唱了《心中的赞歌向阳飞》,其中唱到“我唱洪湖水,总理拍手随;我唱南泥湾,总理来指挥”一句时,她总是禁不住泪如泉涌。
收洋徒弟
1986年4月27日,王毓宝收了个洋徒弟。一天,南开大学的薛宝琨教授找到了她,很神秘地说:“王老师,我求您个事儿,您能不能答应呀?”王毓宝说:“您可千万别提‘求’字,我可担待不起,有什么事儿您尽管说,只要我能办到的就绝不推辞!”于是,薛教授就说:“我有一个叫白卓诗的学生,是个美国人,但对中国的曲艺很感兴趣,特别是喜爱听您唱的天津时调,多少次让我引荐她拜您为师,跟您学上几段。我被她那股认真劲感动了,所以今天特登门求您破破例,收下这个洋徒弟!”王毓宝听后也犯难了,她心想:我收的徒弟倒是不少,可收个说外国话的洋徒弟,自己怎么教,她能不能学呀?后来,他俩商定先见面看看再做决定。第二天,薛教授就领来了一个美国留学生,大家一交谈,王毓宝惊奇地发现这个外国女孩儿不但会讲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而且对中国的曲艺颇有研究,曲艺的曲种、流派说得头头是道。王毓宝当即拍板:“你这个洋徒弟我收下了!”白卓诗一听非常高兴,当时就要给王毓宝磕头拜师,被王毓宝拦下了:“现在是新社会了,不兴磕头了,不过,拜师总还得有个仪式。”
1986年4月27日上午,在天津古文化街于乐园举行了拜师仪式,天津时调创始人王毓宝正式收美国留学生白卓诗为徒。这在当时的天津曲艺界算是一大新闻了,那天,天津曲艺团、实验曲艺团的团长以及骆玉笙、陆倚琴、张志宽等曲艺界人士100余人参加了拜师仪式。
白卓诗一星期到王毓宝家来一两次,一时记不住的就用录音机录下来,回去再练。就这样,她跟随王毓宝学习了近一年,完整地学会了《秋景》和《盼情郎》两段。白卓诗博士毕业回国后还经常与王毓宝联系,汇报她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况。
相亲相爱
刘志凯,1923年9月生于天津。他为人热情,性格豪爽,自幼酷爱曲艺,他对北方各曲种悉心钻研,尤其喜爱天津时调。解放初期,经人介绍与王毓宝相识并相恋,那时,他还在天津纺织管理局工作。1954年调到石家庄工作,1956年春,他二人结为伉俪。婚后,刘志凯常年在外,每年只能回来近一个月的时间,这样两地分居的生活一直持续到1980年初,刘志凯与人对调才得以回津,结婚20多年的夫妻才算得以团聚。刘志凯对王毓宝在艺术上全力支持,并一起创作了《拷红》《小燕学艺》及《刘少奇来到花明楼》等唱段。他二人妇唱夫随,事业上、生活上配合得很是默契。但天有不测风云,从来没得过病的刘志凯,1984年11月24日早晨8时,准备外出时,在东火车站的天桥上突发心脏病,虽有好心人把他及时送到天津第一医院,但他的心脏却早已停止了跳动,医院确诊为
心肌梗塞。得到消息后,王毓宝发疯似的赶往医院,一进急诊室,见人在担架上躺着,她扑上去紧紧地抱住丈夫,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王毓宝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我当时见他躺在那儿,我就上去推他喊他,见他半天没反应我就急了,疯了一样地喊大夫,叫他们赶紧救人呀!大夫说,我们已经尽全力,实在是来不及了。可我哪相信呀,眼睁睁的,早晨出门时,人还好好的,一转眼的工夫人就没了,我哪受得了呀?一下子,我也昏死过去。”
老伴去世后,王老就一直与小儿子小凯生活在一起,儿子、儿媳非常孝顺,小孙子也已上中学,一家四口,相亲相爱,其乐融融。小凯1983年进入天津曲艺团,专攻四胡和大提琴,初时为母亲伴奏,现已成为时调乐队中的骨干。与他同母异父的哥哥王大海,1968年下乡至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科右前旗,1972年考入长春曲艺团,与刘威(现已改行影视)搭档说相声,1987年正式拜董湘坤为师,开始学习京东大鼓,现已成为东北著名的京东大鼓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他虽已在长春成家,但每年都要回天津老家几次,探望亲人,看望家乡父老。
时调情结
1997年10月4日晚上,王毓宝突感四肢无力、胸闷憋气,一下子栽倒在客厅的地板上,儿子和儿媳闻声出来,只见母亲“脸色也白了,嘴唇哆嗦着,光张嘴说不出话来,身上的汗把衣裳都湿透了”,他们赶紧叫救护车把母亲送到了一中心医院急诊室,王毓宝被确诊为“大面积心肌梗塞”。手里拿着医院的
病危通知书,儿子、儿媳联想到父亲就是这么走的,浑身直出冷汗,脑袋嗡嗡直响,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曲艺团、卫生局的领导已闻讯及时赶到,一方面安排王毓宝住院,一方面派人将心内科专家请来,为王毓宝做了溶栓治疗,栓塞及时得到控制和缓解,在安全度过72小时危险期后,所有的人才长舒了一口气。经过近一月的治疗,王毓宝终于康复出院了。但行前,医生再三强调:“为了控制情绪,您以后就不能再登台演出了!”也就是从这天起,王毓宝挥泪告别了曾陪伴她60余年的舞台。
王毓宝虽然告别了舞台,但她怎能舍弃自己钟爱一生的事业呢?不能登台了,她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对时调的改革创新和培养新人上。王毓宝在幕后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如今,她的学生高辉、刘迎、刘勃扬等都已成了天津时调的名角。看到自己的学生一个个走上舞台,得到观众的认可和欢迎,王毓宝欣慰地笑了,她重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看到了自己的价值。
王毓宝忘我地工作着,为时调事业奔波忙碌着,1998年6月终因积劳成疾而心脏病复发,住进了天津胸科医院,这次的病情远比第一次严重,但她仍顽强地挺过来了,专家为她做了心脏支架手术,手术非常成功。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王老不无感慨地说:“一是要归功于党和组织的关怀;二是要感谢现代医学的发达和专家的精湛医术;三是我自己的心态好,保持乐观知足的情绪。我想在我有生之年尽最大力量再多培养几个学生,回报国家,回报社会,让天津时调这颗曲苑奇葩永葆青春,长盛不衰。”
所获荣誉
2000年,其演唱的《喜荣归》获中国曲艺牡丹奖;
2003年获中国金唱片奖演员奖;
2008年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人物评价
王毓宝先生一代大师,热情地讴歌新时代、新生活,用全部的热情拥抱热爱她的观众和养育她的土地。她的一篇篇作品,一曲曲时调,是我们曲艺宝库当中的明珠,她一生奋斗,赢得曲艺终身成就奖的光荣称号,不愧时代、不愧她一生热爱的事业!她的优秀传统和清新的表演风格,永远是我们学习榜样!(
姜昆 评)
王毓宝老师终生创新、走改革之路,留下了一系列传承有序的代表作,如《摔西瓜》《军民鱼水情》等。同时,她致力教学,桃李满园,有的农村孩子来求艺,她也悉心教导。最令人敬佩的是,她始终生活在人民中间,记得有一次慰问的哥的活动,需要跑一些地方跟的哥们见面,她都是不辞辛劳。可以说,她是把毕生的艺术奉献给了人民、奉献给了天津的家乡父老。(著名曲艺理论家孙福海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