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云(1884-1943),乳名官顺,艺名盖天红。原籍河北省,5岁随父迁居徐沟县城。父死后,母亲改嫁,又随母到徐沟王答村。因不堪继父虐待,11岁入“红菊花”(姚巨喜)承办的喜盛园
科班,工顺生。成年后招赘于
祁县西
磨支村,故有“磨支红”、“王答红”、“官顺红”等艺名。
王步云幼年入科,寒暑不辍,苦练童子功,备受师傅厚爱,传以秘宗,为其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身材中等,扮相俊雅,功底扎实,戏路宽阔。纱帽戏,靠架戏,各有所长。他天生一副高亢脆亮、一生不败的童子音嗓子,洪亮悠扬,刚劲挺拔,吐字真切,喷口工稳。上扬一句宛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气足声澜,余味无穷,堪称“一句定太平”。
王步云蜚声剧坛,名扬三晋,但终生虚心好学,孜孜以求,从未间断探索和创新。每年冬季班,他便利用中路大财主邀请各地名票友聚会娱乐的机会,与到场的举人、秀才等文化人士一起修改剧本、斟酌唱词或共同榷文武场面中曲牌经谱的改革问题等。因而在艺术界自成流派,独树一帜。
其一生为
晋剧著名班社相继争聘,先后住锦梨园、
万福园、锦艺园、祝丰园等,足迹遍及府十县和汾八县,声誉远涉京(北京)、津(天津)、沪(上海)、张(
张家口)、包(
包头)等地。1937年3月参加唐风剧社赴上海演出,他与筱金梅、筱金枝合演之《
打金枝》、《
蝴蝶杯》、《
下河东》轰动浦江两岸、十里洋场,深受社会名流、梨园同行及上海观众赞誉。同年在上海百代公司录制了《
斩黄袍》、《
下河东》、《
芦花》等唱片,成为晋剧史上第一批宝贵的音像资料。
王步云生就一副高亢脆亮、一生不败的童子嗓音,当时
山西梆子用六字调式,调高则用三眼调。而他要用二眼调,调高一个音。实际旋律比别人挑高一二个音游刃有余。用现代乐理分析,他的高音界限至少相当于五线谱高音谱表的上加一线,或者说相当于钢琴键盘上小字二组的a。而且,低音也照样唱得响亮有力。别人音域十二、三度,他可宽至十五度多。别的男演员“倒呛”而一蹶不振,他却音量变大了,高音仍脆如裂帛,亮如洪钟。真令同行嫉妒煞也。他出场开口第一句喷口刚劲,振聋发聩,一板乱弹高山流水,大江洪涛。其高潮处,声震云天,故人称他为盖天红。
他演唱《大报仇》
刘备唱的一板大段乱弹共五十个句子,就是晋剧唱腔的范本,教科书。平板而不呆板、起落板眼变化有致,起落音韵抑扬顿挫,三十句二性,垛落更极尽“催紧、顿慢”擒拿自如的炉火纯青的技艺。
他饰《
芦花》中闵德仁,未尝出场,他自己童年遭继父虐待,中年丧妻,所留三个孩子正好在续弦李氏膝下度日的情景,早巳和剧中人融为了一体。演唱时,情动于中,声溢于表,使观众纷纷落泪,致使他的生母、继父和后妻一辈子不敢去看他所演的《
芦花》。
王步云为人正派,品德高尚;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提携后学,诲人不倦。晋剧新秀
丁果仙、乔金仙、
乔玉仙等,都经过他的悉心指点和热心扶持。
1937年秋,日本侵略军占领祁县,他不畏艰险,毅然投身抗日将领武士敏将军组织的戏曲班社,在家乡子洪口一带为抗日军民慰问演出。日军侵占子洪时,他被抓捕,押解县城,备受酷刑。后经保释出狱,料在
祁县也难容身,遂逃至张家口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