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原副校长、少将
王松年,男,汉族,1942年8月25日生,江苏苏州人。中共党员,少将,教授。1963年7月于苏北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到解放军后字201部队。先后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牡丹江军马场农业技术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企业部助理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部助理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助理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军需生产部正师级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大学副校长等职。2000年9月退休。
人物经历
1963年9月,从苏北农学院毕业时,他仅是一位体重百斤的文弱书生。四十年的军旅生涯,把一个文弱的书生铸造成了一位共和国的将军。入校第一年,学校组织新生下乡参加劳动,体验基层农村生活。从小在城市长大的王松年,亲眼目睹了贫穷落后的中国农村。此情此景,对他感触很大,从此他才真正地发现了农学的价值。他改变了原来对农学的误解和偏见,决心一生献身农业。他从此开始埋头钻研农学理论,刻苦学习专业知识,主动下地开展农业科研试验。
大学四年正值三年自然灾害,虽然当时的生活比较清苦,但学校的学风很正,学生们学习勤奋,专业基本功扎实,在学习和研究上毫不逊色于“两农”(南农大和北农大)的学生。当时他内心只有一个信念:“我是靠国家的助学金学习、生活的,是党培养了,我们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要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为祖国的富强作出自己的贡献。”
1963年大学毕业后,王松年放弃了回到素有“人间天堂”美称的苏州的机会,而是服从祖国需要,被分配到到解放军后字201部队。随后,又被分配到地处北大荒的解放军牡丹江军马场,成为一名基层农业技术员。那里的生活与学校生活相比要艰苦得多,吃的是玉米、高粱,加之气候干燥寒冷,冬天气温通常都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这对于来自江南水乡苏州的王松年来说是一次极大的挑战。开始他吃不下,睡不好,水土不服,加之本来他的身体就比较单薄,因此经常生病。
当时军马场的规模很大,主要从事农牧业生产,拥有10万余亩农田,40多万亩草场,每次下去工作都要乘坐敞蓬车,在零下几十摄氏度的冬天,穿着单薄的棉衣,寒风如利刃刺骨,疼痛难忍。当时他心中也曾后悔过,不该选择这样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但当时一起共事的领导同事的所作所为极大地鼓舞和感染了他,改变了他对工作的认识。我们这些靠国家助学金成长起来的学农的大学生,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他决心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为这片土地的美好明天奉献自己的一切。
王松年用自己在校所学的知识,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研究和试验,改变军马场传统的耕作方式和广种薄收现状,立志改写当时军马场小麦亩产100斤的历史。他带领一帮人,对土壤进行成份分析,找出了北方土壤中缺少的一些作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化学元素,尤其发现了磷元素的极度贫乏。他们尝试着生产颗粒肥料,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质量,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实行科学种田。经过六年艰苦努力,军马场的小麦亩产量增长了三倍,达到402斤。当然在实践过程中他们遇到许多困难,吃了不少苦头,但每当经过辛辛苦苦的劳动,换来粮食产量的提高,他们就感到无比的兴奋和莫大的幸福。他们经常因为成功而激动得彻夜难眠。麦收的时候,他们常常躺在麦垛或粮堆上过夜,那是他们发泄内心兴奋的最好方式。1971年,全军在牡丹江军马场召开了首次科学种植小麦示范现场会,在全军推广科学种田的经验。
1969年初春,北方大地还未从隆冬中苏醒过来,王松年就带领八名拖拉机手离开了牡丹江军马场,前往西岗子开荒种地。那里荒无人烟,自然条件恶劣,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他们到达那儿时冻土还未融化。当时九个人住了一间草房,每天在室外挖个小坑,积蓄一些冰雪水,沉淀后盛起来用来饮用。草房里热炕较少,王松年把热炕让给拖拉机手,而自己则裹着皮大衣在地上过夜。因为他觉得拖拉机手一天工作下来非常辛苦,必须好好休息。经过他们几个月的辛勤劳动,在西岗子开垦出数千亩肥沃的土地。
1969年冬王松年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企业部任助理员,他一年有半年在外奔波,来往于全军各马场指导农业生产。北到黑龙江边,南到海南岛,西到新疆的伊犁,东到渤海之边都留下他的足迹。当时济南军区军马场有10万多亩小麦,年亩产仅有100多斤,因为他曾在牡丹江马场推广科学种田,具有丰富的经验,组织上派他在济南蹲点两年。为了说服群众接受科学种植技术。他亲自开拖拉机进行耕作施肥、播种和田间管理,自己开联合收割机进行麦收。并召集马场全体职工召开现场会,让群众亲眼看到了科学种田带来的效益,主动接受了科学种田技术。经过他的努力,全场全面推广科学种地。仅两年就使该马场的小麦亩产量由原来的100斤提高到400多斤。后来他又去新疆军区某军马场推广科学种田,同样又取得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1985年,出乎他的意料,被提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军需生产部处长,主管全军军马场的工作。上任之后,他大胆解放思想,实行科学管理,调整产业结构,重视科技开发,引进奖励机制,重奖管理和科技有功人员。经过他和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到1992年就改变原来多数军马场的亏损局面,实现全面扭亏为盈。而在这期间他手上的权大了,掌管着数千万元的资金。但是党的培养、老师的教诲、英雄的榜样力量一直告诫他自己不要做一件损害国家和人民的事,他从未通过任何手段伸手向下边要一粒米,拿一分钱。
自从担任军需生产部处长以后,他养成了中午不午睡的习惯,为了1000多万亩军马场的农牧业生产,他每天坚持收看中央电视台中午12:30的全国天气状况分析的报告,通过天气分析报告,科学地指导各个马场的农牧业生产,避免自然灾害给农牧业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大大地提高马场的农牧业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1992年,他又调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农牧大学副校长,作为分管教学、科研的副校长,他非常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工作,他认为拥有一支素质精良、思想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他经常深入到年轻教师当中与他们促膝谈心,挨家挨户的走访老教师,了解他们在生活、教学、科研上的困难,听取他们对学校改革、发展的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积极采纳他们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在教学管理上,他强调学生的专业思想一定要稳定,要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结合。
个人言论
从当初的悔恨,到全身心投入,到为军队农业培养人才……难忘的人生经历,王松年感慨万分地说:“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农业是大有作为的事业。当初体会不深,现在回想起来,我对农业那份深厚的情感,终生难以割舍。”
参考资料
王松年.扬州大学农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3-07-13 08:07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