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朗齿突蟾
两栖纲无尾目动物
本种与西藏齿突蟾Scutiger (S.) boulengeri和六盘齿突蟾Scutiger (S.) liupanensis相近似。但本种雄蟾体长52.7-58.2 (55.5)mm,雌蟾体长64.3mm左右;背部疣粒小,背侧光滑无疣粒;胫部疣粒小于背部疣粒;肛部周围光滑;趾间具微蹼;雄性腹部刺群位于腹中部呈带状,腋腺略小于胸腺等特征可分别与后两种相区别。而西藏齿突蟾的体背部疣粒大,体侧具疣粒;背部和胫部的疣粒几等大;肛部周围有成对大疣和小疣;趾间蹼一般大于半蹼;腹部刺群呈片,在腹中部不呈带状等特征与本种明显有别;六盘齿突蟾体较小,雄蟾体长40.0-48.0 (43.7)mm;体背部疣粒大;背部和胫部的疣粒几等大;肛部有一对大疣等特征可与本种别区。
形态特征
雄蟾体长53~58 mm,雌蟾体长64 mm左右。头较扁平,头长略小于头宽,吻端圆,无鼓膜和鼓环;上颌有齿突,无犁骨齿。头部背面光滑;背部满布大小刺疣(雌蟾背疣上无刺);四肢背面刺疣较小;咽胸部及四肢腹面无疣粒,腋腺略小于胸腺,无股后腺。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端圆;后肢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肩部(雌蟾达肩部后方),左右跟部不相遇,胫长为体长的40%左右(雌蟾为35%左右);趾问微蹼至1/3蹼;内跖突窄长或不显,无外跖突。体和四肢背面为灰橄榄色,两眼问常有一个褐色三角斑,向后延伸与背部褐色斑相混杂;四肢背面多无横纹;咽喉部米黄色,雄蛙腹部多无斑;雌蛙咽喉部灰色,胸腹部及四肢腹面有深灰色网状斑。雄蟾内侧3指有细密婚刺;胸部刺团两对,其上刺细密;前肢腹面基部和腋部有小刺团,腹部刺群纵长呈宽带状;无声囊,无雄性线。卵径3 mm左右,动物极灰色,植物极乳白色。
皮肤粗糙,头部背面光滑;背部满布大小刺疣(配模背部疣上无刺),背侧刺疣少;上眼睑、头侧、颞褶下方、上下唇缘有分散的小黑刺疣;四肢背面刺疣较背面的小,而上臂的刺疣较胫部的大,体腹面皮肤光滑,肛周围一般无成对的大疣。胸部刺团2对,外侧1对略小于内侧1对,上臂基部腹面和腋部有小的黑刺团;腹中部刺群呈宽纵带状;四肢及掌、跖部腹面皮肤光滑,无股后腺。
生物学资料
该蟾生活于海拔2 200~2 800 m林木繁茂的山区。成蟾多栖息在小流溪的石下或岸边土洞内。5月中旬至6月中旬繁殖,雄蟾抱握在雌蟾的胯部,卵群粘附在溪内石块底面,呈环状,含卵204~232粒。
分布
四川(南平、平武)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5 16:4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