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教(1539—1603),字子修,号秋澄,山东
淄川人。明隆庆五年进士。授户部主事。万历间为吏部文选郎中,佐尚书
陆光祖澄清吏治。万国钦因直言被贬,教以推举国钦,被斥革为民。有《铨部王先生集》。
王教,字子修,号秋澄,淄川西部苏李庄人,生于明朝嘉靖中期,于嘉靖四十三年考中举人,隆庆五年考成进士。他与新城官至兵部尚书兼吏部尚书的王象乾、窎桥官至大理寺左丞的王晓在同一年考成进士,时称“三王”。他和王村明末户部尚书毕自严的父亲毕木是同学,他们的老师是淄川城里的张敬。张敬在万历五年考成进士,官至礼部主事和都尉(驸马)教习。王教考成进士的时间比他的老师张敬还要早六年。王教家境贫寒,除曾拜张敬指导学业外,主要靠刻苦自学而成才。
王教在京初任户部主事。他先后管理崇文门和浒墅关两地的税收。他在浒墅关设便民桥,以方便百姓。他到江西监督税收,把一切附带的苛捐杂税一概免除。由于他为人正直,又很有文才,被选为吏部考功主事,又转为文选主事。万历十三年(1585年),他被升任为吏部考功员外郎,以正主考的身份主持山西省的乡试,选取了王浚初等65位举人。在封名阅卷录取后,才知道录取的头名举人即解元王浚初,是朝廷内阁大臣王家屏之子。好多人都怕引起嫌疑,主张把王浚初的位次往后移。但王教说:我们只看成绩,唯才是举,不能因为怕落嫌疑就丧失原则。他的凛然正气使其他人都非常佩服。回京后,他又被晋升为吏部考功郎中。作为考功大员,他处理了200余件揭发地方官员冒功领赏或沽名钓誉的奏疏。王教秉公办事,一丝不苟,使冒功领赏或沽名钓誉的贪官污吏得到了应有惩罚,并为清白的官员洗清了冤屈。后来,他又被转为吏部文选郎中。
这之前,由于万历皇帝吃喝玩乐,不理朝政,致使吏制混乱,托人情、走后门、跑官要官、买官卖爵之风盛行。王教协助吏部尚书陆光祖整顿吏制,首先在吏部杜绝了托人情、走后门、行贿受贿的现象,并特别把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这一关,使仕途风气为之一清。他尤其看不起那些托太监为自己升官发财而说情的人,让那些靠替人说情而索贿受贿的太监恨之入骨。他们利用侍奉皇帝的便利,在皇帝面前专说吏部尤其是王教的坏话。曾有两位敢于向皇帝进忠言的大臣,让皇帝非常反感。王教他们偏偏把这两个人推荐给皇帝,要求重用。万历皇帝不上朝理朝政,吏部的推荐书只能通过太监递呈。太监们就故意在皇帝生这两人气的时候,送上了吏部推荐重用他们的奏章。气得皇帝暴跳如雷,就把吏部文选郎中王教以下的官员全部罢免了。吏部尚书陆光祖极力承担责任,要求留住王教等吏部官员,但皇帝不允许。后来陆光祖也气得辞官回了家。昏庸的万历皇帝整天花天酒地,常常喝得烂醉,经常因奏章不合自己心意就罢免朝廷官员。侍奉他的人一句话不如意,就下令立即击毙于杖下。明朝的衰亡就是从这个昏君开始的。
遭这样一个昏君的罢免,王教认为:丈夫去就寻常事,小帽青衫亦潇洒。万历二十年(1592年)春天回到家乡后,王教仍旧住在豹山脚下老家的山房中。他谢绝与公府打交道,在家著书立说,教育王家的后代,过着俭朴的生活。这样过了近10年。那时,《淄川县志》已有50年没有续修。当时的知县朱万春,在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刚上任不久,就亲自登门拜访王教,恳请他出山主持续修《
淄川县志》。经过两年多的搜集、整理和编纂,王教他们于万历三十一年完成了这一使命。王教还亲自为续修的《淄川县志》撰写了序言。就在当年,他因积劳成疾而病逝。
王教去世后,又过了17年,昏庸的万历皇帝死了。他的儿子光宗
朱常洛继位,是为泰昌元年。年轻的皇帝想干一番事业,就为被老皇帝错误罢免的人平反昭雪,王教就是其中一位。新皇帝追赠王教为太常寺卿,并赐谕葬、建专祠、祀乡贤,在县、府、省志和《明史》《明通鉴》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他的墓在王村苏李庄南的豹山脚下,墓前的巨大石牌坊和石象生毁于“文化大革命”。纪念他的专祠建在淄川城西街。祠前的石牌坊在淄城过去几十座牌坊中是最大的。邹平的官宦
张延登和淄川的兵部尚书
孙之獬在祠内为其写了碑记。王教祠堂大门的对联,是当时的书法家张中发写的,词曰:“清风垂百世,正气著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