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摅[shū],生于明崇祯八年元月一日,卒于清康熙三十八年冬至日(1635年2月17日-1699年12月21日),字虹友,号汲园,南直隶太仓州人。
人物生平
明崇祯年
崇祯八年元月一日(1635年2月17日),王时敏第七子王摅生。(注:严迪昌的《清诗史》、《清人别集总目》、《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和江庆柏《清人生卒年表》认为王摅生于崇祯九年。但根据王摅的同母兄长
王抃的《王巢松年谱》记载:乙亥,八岁,崇祯八年,元旦七弟生。故采信王摅兄长的崇祯八年元旦生。)
崇祯十三年(1640年),王摅开蒙读书,与五兄王抃共同在曾绎叔门下就学,时年六岁。见《王巢松年谱》:庚辰十三岁,与七弟俱受经于曾师。
清顺治年
顺治八年(1651年),王摅与六兄王扶一起中秀才,补生员。座师为江南苏松学政李嵓。见《奉常公年谱》卷三:子扶、摅同补博士弟子员。
顺治十一年(1654年)七月十五日后,王摅与兄长王撰、王抃、王扶共同赶赴南京参加乡试。见《王巢松年谱》:七月望后赴省试,余同江师、七弟、翼王寓河房刘姓家。
顺治十四年(1657年)发生了“丁酉科场案”,王摅的挚友吴兆骞牵涉其中,被发配到宁古塔。王摅在这件事发生过后的十余年间相继写下了《和吴汉槎就询刑部口占韵》、《怀吴汉槎在狱中二首》、《喜吴弘人闻夏南还》、《怀吴汉槎》、《喜吴汉槎还次徐建庵宫赞韵》等诗,在诗中表达了对满清文化压迫的不满。是年,吴伟业奔母丧,南归太仓,王摅拜在他的门下学习作诗。
顺治十六年(1659年)陈瑚辑其门下弟子的诗,结为《从游集》二卷。其中上卷收录王摅的部分诗作。同年,杜濬常到王摅家找其下象棋,从早至晚,不肯少停片刻,二人就此结识成为好友。
顺治十八年(1661年)王摅为文祖尧作送行诗《送文介石先生归滇南》一诗。
清康熙年
康熙五年(1666年),王摅因病没有参加此次乡试。见王摅兄长王抃在寄给其父王时敏的《西庐家书》:独七弟悬痈之后,复患三疟,随众至京口,委顿不支而返。同时一家也因病致穷,其兄在书中写道:七弟三疟后复变为日日疟,似可望痊,而寒热愈重,形如枯腊。娘子复以产病几死,累月,奄奄床褥仅存一息,子女又皆患疟,一家疾病,医药无措,寒衣典尽,瓶无储粟,真正不免冻馁。
康熙十四年(1675年)七月,王摅去鸡鸣山拜访杜濬,留诗相赠,其中“举目山河虽已改,苍苍岩石依然在”和“别离况复感兴废,此时涕泪如乱麻。”表达了王摅与杜濬对故国的思念。
康熙十五年(1676年)王摅在北京见顾炎武。见《蒋山佣残稿二》。同年,夏,王摅与王士禛相遇在京师,其帮助王摅出版其著作《据青集》一卷。见《芦中集》序。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王摅作《家祭酒阮亭先生招集同人钦寓斋后即事以韦苏州云淡水容夕雨微荷为韵分得雨字凉字》。同年,王摅为毛师柱《端峰诗选》作序。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九月,王摅再次到王士禛家中拜访,写下《题家侍郎阮亭西城别墅十三首》。
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秋,王摅患咯血之症,抱病到北京。是年,王摅删定编修《芦中集》一书成稿。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五月,王摅回到家中,病有起色。见王抃的《喜七弟抵家病减》。十一月一日(12月21日),王摅病亡。见王抃的《哭虹友弟》诗序中言:不意长至之夕,竟成永诀,凭棺大恸。
人物评价
陈瑚《从游集》卷上称:“太常之教其子也严,晨起则拜于床下。无围棋博塞之具以移其情,以故诸子得肆力诗书,镞砺名行,恭谨如汉万旦君家法,而文采过之。里人称佳公子,不问可知为太原。而虹友年最少,尤文苑之飞将军也……其于唐人诗,烂熟于胸,偶举一辞,绳联珠贯,成诵若流。故其所作兼诸家三变之胜,初为沉雄悲壮,酷似子美;比则清新丽则,婉转抑扬。”
吴伟业编选《太仓十子诗选》,摅与兄揆、撰、抃并入,为一时之彦。
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太原王氏昆季多才,不啻过江王谢,而芦中一集尤为矫矫。”
姚莹《识小录》评:余考十子……中以端士、伊人、虹友为最。
王士禛序其《据青集》云:“古诗之传于后者大约有二:登临之作,易为幽奇;怀古之作,易为悲壮……今年夏,相遇京师,出其《据青集》一卷,所谓幽奇、悲壮二者殆兼之矣……言语之工,不逮虹友远甚,则才、不才之殊不能强也……是集之工必传于后世无疑也。”
《国朝耆献类征初编》评:王烟客太常书画名海内……七子摅,八子掞,皆嗣其家学,揆、抃、摅工诗……《松心日录》张维屏录。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芦中集·出版说明》云:“摅幼遭亡国之痛,乙酉覆灭,江南巨室,均罹锋镝。而太仓王氏、长洲文氏则尤著。摅虽才名籍甚,然终抗节不仕,穷愁没世。其诗初期,以久与胜国遗老往还,因多驼棘之感、故国之思。及晚年出游,南逾岭峤,北穷卢龙,又多纪游山川之作,盖与顾炎武郡国遍历,所至有诗,有同慨焉。”
个人作品
文集
《步檐集》:此集是早收录于顺治十七年的《太仓十子诗选》,《步檐集》收录有诗一百首。
《芦中集》:此集最后一稿成书于王摅卒前一年,即康熙三十七年(1698),此书共有十卷,收录诗从清顺治十三年(1656)康熙三十六年(1697),共计有诗歌695首。
《据青集》:王摅的五兄王抃在其《巢松集》中记载,王摅著有《据青集》。而王摅在其《芦中集·自序》称,此集由王士禛为集作序,因为此集是王摅早期作品,收录的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之前的诗作,与晚年修订的《芦中集》有所重复。推断应该是王摅把《据青集》的一些诗合并到了晚年的文集《芦中集》中了。故《据青集》今已不见
《金陵集》:清代大诗人王士禛曾为其作序。今已失传。王士禛在其《分甘馀话》中道:娄江十子,虹友王摅才尤高,余尝序其《金陵集》。
《积薪集》:王摅、王时翔等十人诗汇编成《积薪集》,今已失传。
诗作
怀念故国类:
明亡时,王摅年仅十岁,但其诗多兴亡之叹,驼棘之感。对故国的思念贯穿王摅一生的诗歌创作当中。
如《谒伍相国祠》《教坊老叟行》《甲申五月朔,孙秀才繁祉同张参戎諴磔闯逆余寇祭长、思二陵。至昌平闻而感赋二十四韵》《秦淮闲泛》《至白门》《怀古八咏》等诗。
怀才不遇类:如《归至许墅用罗昭谏东还途中作韵》中有“弃繻有志非吾事,落魄依然一布衣。”
交友集会类:如《家祭酒阮亭先生招集同人饮寓斋雨后即事以韦苏州云淡水容夕雨微荷气凉为韵分得雨字凉字》《题家侍郎阮亭西城别墅十三首》《送文介石先生归滇南》
对清庭不满类:清初文人,面对清庭的文字迫害大多讳言。而王摅面对清庭在“丁酉科场案”中迫害自己的友人吴兆骞,写了大量诗稿,抒发了对清庭的不满。如《和吴汉槎就询刑部口占韵》《怀吴汉槎》《喜吴汉槎还次徐建庵宫赞韵》《怀吴汉槎在狱中二首》《喜吴弘人闻夏南还》等
游记题写类:《居庸关次顾亭林先生韵二首》《谒刘谏议祠次顾亭林先生韵》《黄河歌》
个人成就
一、诗风兼容并蓄的学习唐宋诗之妙。
王摅的诗主要学杜诗和苏诗,其中《芦中集》所作诗歌,用杜甫诗之韵20次,而用苏轼诗之韵达19处。从诗的用韵可以看出王摅兼学唐诗与宋诗之妙。并不同于明代大盛的“诗必盛唐”的主流偏执的诗风。
陈瑚在《丛游集》中点评道:其于唐人诗,烂熟胸中,偶举一辞,绳联珠贯,成育若流。故其所作,兼诸家三变之胜,初为沉雄悲壮,酷似子美;比更清新丽则,婉转抑扬。
其兄王抃的《哭虹友弟》云:诗学推吾弟,真登大雅堂。惊才曾梦笔,佳句每投囊。评论兼古今,研求合宋唐。一从君去后,疑义向谁商。
如《家祭酒阮亭先生招集同人钦寓斋后即事以韦苏州云淡水容夕雨微荷为韵分得雨字凉字》、《归至许墅用罗昭谏东还途中作韵》两诗带有很浓的宋诗的味道,也有类似宋人翻韵书宝韵为诗的风格。而如《谒伍相国祠》一诗带有唐诗杜甫的风格,再如他的《周参军挽歌》给人以唐诗白居易的风格。
二、诗的法度直追吴梅村真谛。
王摅的诗歌追求遣词用语的高华秀雅、妥贴精切。笔下很难见到俚语俗字,也少用尖新的词语,不以语言的通俗易懂或是奇险取胜。声律上讲究和谐圆润、整饬匀称。在抒情手段和整体意境上说,注重意象和风神。不喜欢以议论入诗,力戒浅白直露。力争做到唱叹有情,含蓄有味,耐人咀嚼。
吴伟业爱作歌行,也善作歌行。王摅也作了不少类似的诗,如《教坊老叟行》《周参军挽歌》。吴伟业转韵一般四句一转,又多以第一、二、四句押韵为常见,平声韵和仄声韵交替出现,可以参见其《圆圆曲》。而王摅的《教坊老叟行》之转韵亦如此,其中“萧萧北伐旌旗仆,南国衣冠总非故。可怜晋祚尽昌明,千载伤心五马渡。回首长干叹落花,青楼无复旧繁华。宁为飘泊琵琶妇,不向穹庐听暮笳。扁舟来到全阊住,碧窗十二樱桃树。一女东方遇使君,许将油壁迎归去。去向朱门不可留,枝头连理忽惊秋。哪知才逐吹箫侣,又早题诗燕子楼。”
这十六句,四句一换韵,平仄互转,且结合以顶针修辞格,造成了十要和谐悦耳的音响效果,读来回环往复,抑扬顿挫,琅琅上口,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而且每一转韵处,必是情节变换的地方,通过转韵,给读者一个明显的心理暗示。
三、叙事结构上以传统顺序写作为主,但有所创新。
王摅的老师吴梅村在写《萧史青门史》中采用倒叙、分写、合写诗手法。而王摅的《教坊老叟行》采用的是传统的单线写法,有点像《长恨歌》《琵琶行》。他的《周参军挽歌》稍有不同,先倒叙接着仍用时间顺序来叙事。
四、众名家对王摅诗的肯定。
姚莹在《识小录》评中对“娄东十子”进行了肯定,更是高度褒奖王摅是“娄东十子”中的翘楚。
陈瑚在《从游集》之王摅部分评价:王摅对唐诗的写作早已经胸有成竹,他的写作兼有众家之长,沉雄悲壮如杜甫,比更清新,婉转抑扬。
程穆衡在《太仓十子诗叙》中赞王摅,诗兼新颖厚重,有风骨,有神韵。
严迪昌在《清诗史》中指出王摅骨重神寒,布衣飘零,而多家国兴亡之情。
邓之诚认为王摅的七言歌行,一唱三叹,有极似梅村者。
五、众诗集对王摅诗词的收录。
《清诗史》
《清诗别裁集》
《从游集》
《瓯北诗话》
《端峰诗选》
《蘧庵诗集》
《国朝词综四十八卷》
《清人别集丛刊》
家族成员
曾祖
王锡爵(1534年—1611年),字元驭,号荆石,明代万历时期内阁首辅。嘉靖四十一年(1562)壬戌科进士及第第二名。著有《王文肃集》53卷,附录2卷,《文肃奏草》23卷。
祖
王衡(1561年—1609年),明末戏剧名家,字辰玉,号缑山,别署蘅芜室主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及第,高中第二名,与其父王锡爵被誉为父子榜眼。著有《缑山先生集》《春秋纂注》《秦汉人文选玉》等书。另著有《郁轮袍》《真傀儡》《没奈何》等戏剧名篇。
父
王时敏,著名画家,初名赞虞,出嗣叔祖王鼎爵。后因其两兄先后谢世,回归本宗,改名时敏,字逊之,号烟客,又号偶谐道人、懦斋,晚年自称归村老农,西田主人和西庐老人。明万历二十年八月十三日(1592年9月18日)生。崇祯九年丙子升太常寺少卿。崇祯十三年庚辰乞归。入清朝后不再出仕。清康熙十九年庚申六月十七日(1680年7月12日)卒,享年八十九。邑人私谥为“恭孝先生”,尊为“娄东七老”之一。
子
长子:王昭溥
次子:王昭复
三子:王昭骏
四子:王昭被,康熙四十五年丙戌科进士,三甲第七名,总第六十名
五子:王昭度
孙
王翙,王昭被之子,过继给王昭溥
王羾,王昭复之子。清代考中过举人
王翕,王昭被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