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国,1952年10月生,河北沧州人,中医基础研究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
国医大师,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终身教授。
人物经历
1952年10月,王庆国出生。
1969年9月—1972年3月,在辽河油田职工医院任卫生员。
1972年,入读辽宁中医学院。
1975年12月—1982年3月,在辽河油田职工医院任中西临床医师。
1982年2月—1985年2月,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毕业后获得伤寒论硕士学位。
1985年9月—1988年7月,就读于北京中医学院伤寒论专业,毕业后获得伤寒论博士学位。
1988年8月—1997年10月,任教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1997年10月—2000年12月,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
2000年12月—2013年12月,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
2014年1月,获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终身教授。
2022年,当选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3月,获评为第四届“国医大师”。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庆国提出“通平致和”的学术思想,强调“少阳为表里之枢,脾胃为升降之枢,临床诊疗调枢为要”的论治纲领。
王庆国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研究,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研究,经方配伍规律与作用机理研究,临床上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风湿免疫类疾病见长。
王庆国致力于《伤寒论》研究,他重视六经辨证,并对“六经的实质”“抓主证、活用经方”有其见解。先后对“泻心汤类方”“柴胡汤类方”“麻黄汤类方”“苓桂剂类方”等经方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中药复方机理研究。在临床实践中,善用经方,发现并倡导“方元”理论,找到了理解与化裁经方的核心与关键。
王庆国其他学术贡献有:
1,证候规范化及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在证候规范的方法、证候概念的规范、证候的客观性、证候的存在规律、证候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等方面均有研究。
2,经方现代应用与基础研究。从七个具有代表性的经方入手,进行了经方现代应用、经方作用机制、经方配伍规律等方面的研究。
3,基于经方的新药开发研究。在证候与经方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方证相应的,以经方为基础的新药开发研究,创新了经方新药开发的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四逆散、三草芍药甘草汤、柴胡三降汤的新药开发研究。
4,基于中药小分子单克抗体技术的中药新技术研究。利用现代生物学的最新技术,进行基于中药小分子单克隆技术的中药新技术研究,在中药成分微量检测、中药成分在体内的代谢与分布、定向敲除中药特定成分、中药过敏性成分的微量检测、中药小分子作用靶点的分子垂钓等方面取得成果。
5,名优中药的二次开发研究。提出了名优中药二次开发的十六字原则,并以清开灵注射液为模板,进行了名优中药二次开发研究的示范。
截至2022年8月,王庆国已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SCI收录90余篇。
截至2022年8月,王庆国已编著出版《实用中医临床学》《
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
经方临证指南》《金匮要略诠解》《仲景学术研究》等著作40余部。
据2023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网站数据,王庆国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重大基础研究(973项目)计划2项,国家“863”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
据2023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网站数据,王庆国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5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6项。
人才培养
王庆国于2018年获评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2021年,获评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负责人。
王庆国主讲了国家级精品课程“伤寒论”。
王庆承担着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并指导学生临床实习,在紧密结合课程要求及临床实际、以临床案例为模板的基础上,提出“一字归纳、双方互动、三位一体、四段考核,五种创新、综合提高”的教学法。
据2023年9月北京中医药大学网站数据,王庆国已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截至2016年1月,王庆国已指导培养硕士研究生47名,博士研究生30余名,如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研究员屈会化等都是他的学生。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人物评价
“王庆国继承中国医学之精粹,传承中医药之文化,提携引领后辈传承人,为中国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创新、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评)
“王庆国五十载辛勤耕耘,五十载杏林追梦,五十载厚德树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中医人的赤子之心。”(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评)
“王庆国在教育管理、中医经典教学、中医药科学研究等诸领域硕果累累。”(
北京中医药大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