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尘无(1911~1938),原名王承谟,江苏省海门县汤家镇人。中国电影评论家。民国19年(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夏,持志大学毕业后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民国20年(1931年)6月,任中共启海县委秘书。1932年春,与上海文艺界、电影戏剧界的进步作家和党组织取得联系,参加左翼作家联盟,被选为“左联”执行委员,后又参加“剧联“。抗日战争爆发后,虽重病在身,但仍念念不忘抗日将士,在《救亡时报》上发表许多抗日诗篇。于民国27年(1938年)5月25日逝世。
人物生平
王尘无(1911~1938),原名王承谟,江苏省海门县汤家镇人。小学毕业后,转入泰兴镇东洲国文专修学校补习。不久,入进步人士龚庭槐创办的粟寰补习学校专修国文,成绩优异,打下了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民国16年(1927年),考入无锡国学专修馆,继续攻读文学,两年毕业入上海持志大学深造。求学期间,结识不少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思想觉悟大为提高。民国19年(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夏,持志大学毕业后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民国20年(1931年)6月,任中共启海县委秘书。王尘无家成了革命活动点,并自备一架油印机,印刷不少党内文件及宣传品。民国21年(1932年)初,他组织海门中学学生运动,驱逐反动校长黄且声,被国民党当局注意。一天拂晓,麒麟镇保安队突然前来拘捕他,幸及时发现,邻居奔告,尘无乘小舢板登轮前往上海。是年春,与上海文艺界、电影戏剧界的进步作家和党组织取得联系,参加左翼作家联盟,被选为“左联”执行委员,后又参加“剧联“。民国22年(1933年)春,上海电影界成立共产党小组,王尘无为小组成员。后剧联又成立影评小组,王尘无为负责人,他与夏衍、阿英,郑伯奇等一起,经常撰写影评,宣传党的文艺方针,推荐进步影片,无情地揭露那些封建反动低级趣味的东西,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很有影响的影评家。6月15日,在《时报》副刊上发表《电影在苏联》一文,系统地介绍十月革命后苏联电影的发展情况。民国22年(1933年),撰写《中国电影之路》,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文艺观,联系中国电影界的现状,精辟而详尽地论述中国电影界反帝反封建的方针和大众化路线,对国民党反动派扼杀进步电影提出强烈抗议。他还组织力量对“软性电影论”发起攻击,从理论上驳斥软性电影的反动实质,被誉为影评战线上的—员虎将。民国25年(1936年)冬,肺病加剧,经济窘迫。贫病交加,后经朋友资助,去杭州疗养。在疗养期间,他写了《浮世杂拾》一书,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他的思想艺术才华。抗日战争爆发后,虽重病在身,但仍念念不忘抗日将士,在《救亡时报》上发表许多抗日诗篇。是年底,病情恶化。经中共党组织同意,绕道南通回海门家中养病,因肺咯血,于民国27年(1938年)5月25日逝世。
主要作品
著有《电影在苏联》《中国电影之路》《浮世杂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