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古(1915.4—1982.12),中国当代著名画家,原名崇古,江苏
灌南县人,1952年迁居
临沂。
个人简介
王小古:著名花鸟画家.
初习
仕女画,继攻
花鸟画。先从
工笔入手,后改小
写意,晚年趋向
大写意。
工笔画兼取勾勒、没骨两种技法。他注重师法自然。为画好牡丹曾七下菏泽,写生上千幅,将
春天的花,夏天的叶,秋天的枝干融为一体,达到形神兼备。画家
关友声对王小古的草虫画称“可惜无声”。王小古一生创作了大量中国画作品,
北京人民大会堂山东厅有他的《百蝶图》、《玫瑰图》、《牡丹图》。先后出版过《公鸡枇杷图》、《四季花卉屏》等年画。曾应聘参加过《菏泽牡丹画谱》的绘制。1982年夏,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
山东美术馆在
济南为他举办个人画展。他创作的《鸡上架》、《扁豆蝈蝈》、《墨牡丹》等,曾在日本、西德、香港等地参加展出。
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王小古画集》收入了他的代表作品。遗稿有《花鸟技法十三讲》和未完成的《中国历代绘画题记》。王小古对诗词、书法、治印亦有较高造诣。近年(21世纪)有人将他的部分诗结集,称《王小古诗五百首》。他长期从事美术教育。1952年起调任山东
临沂师范,后又在
临沂艺术学校、临沂聋哑学校、
临沂教育学院任教。历任
临沂师范美术教师、
临沂教育学院和
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曾担任临沂地区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临沂县政协副主席。生前是中国美协山东分会常务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个人履历
(1915-1982)早年毕业于灌云师范学校,后考入
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学习。师从唐鲁臣,为
入室弟子,初攻仕女,后转花鸟,尤擅牡丹、
葡萄等,所作笔法精熟,墨彩交融,意趣隽永。1959年《心花怒放》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同年应邀为
北京人民大会堂绘制《
百蝶图》、《
玫瑰图》、《牡丹图》,1979年再次应邀为
北京人民大会堂绘制《国色天香》。另有《鸡上架》、《扁豆蝈蝈》、《墨牡丹》、《枇杷公鸡》、《四季花屏》等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及在《山东画报》、《大众日报》发表,或被单幅出版。1982年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与
山东省美术馆为其举办个人画展,作品为
山东省博物馆收藏。著有《花鸟画技法十三讲》一本。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临沂教育学院副教授。
人物生平
(摘自 刘瑞轩《古风长存》)
提起画家王小古先生,在临沂以至
鲁南苏北一带几乎家喻户晓。他67年的人生路程中,他倾注心血培育的艺术人才遍天下,他挥毫泼墨创作的书画作品数以万计。他虽然已经仙逝20多年,但他的鲜活的形象仍然矗立在人们心中,他留下的艺术珍品仍在被海内外的人们所欣赏、珍藏,他多年磨练形成的雅俗共赏的画风,仍象春风化雨一样滋润着画苑,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无私奉献的高贵精神、人格魅力还熠熠放光,还将绵绵不绝地影响着一代一代人。
他急匆匆地走完了一生,但他每一步都留下鲜明的足迹,都显示出他极高的生命价值。他的画陈列在全国的最高殿堂-----人民大会堂里,他的佳作获得全国展览的奖励。他生前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美协山东分会常务理事、临沂县政协副主席、
临沂教育学院和
山东艺术学院副教授。
他在艺术道路上是成功者、幸运者,但有几人知他坎坷曲折的人生,他的诗句“
葡萄身世苦酸甜”,正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
家世变迁
在广袤的
苏北黄淮冲积平原,靠近黄海之滨,有一条灌河由西向东奔流入海。在灌河南畔坐落着一个古老的集镇------新安镇(原属
灌云县, 现为
灌南县城)。
灌南县虽属解放后新建,但其区域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时代,汉武帝便在这里置海西
侯国,后改置海西县,属
东海郡。至明
崇祯九年将悦来集正式命名为新安镇。新安镇民风古朴,至清代仍保留古貌,镇势状若长蛇,街分八牌,环列五庄,且有九庵十八庙(千佛庵、菩陀庵、
慈悲庵、西来庵、聚福庵、八佛庵、
延寿庵、回龙庵、观音庵;三元宫、
碧霞宫、彤华宫、元帝庙、
龙王庙、都福神祠、各牌都有土地祠)。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清代扬州八怪之一
郑板桥在山东潍县任县令,回江苏
兴化,来往经此,与当地文人墨客情深谊厚,曾多次馈赠书画。1915年4月28日(农历三月五日),王小古就出生在古镇
西大街(后改名繁荣街)一户商人兼地主的家庭。此时家有一宅院,院中有一株大槐树。小古二十一岁时有一张自画像,画上小古留分头,着长衫,面前书桌上置线装书和文房四宝。画上题诗写到宅院的景像:“不堪溯问舍求田,弹指韶光二十年。伴得槐庭春日永,笑看人海与人天。”
小古原名崇古,因其父亲喜读古诗文,对古人十分崇拜,因此为儿子起此名;到十八岁,师范毕业,小古有了自立的能力,不再盲目崇拜古人,遂改名笑古;到二十岁改为小古,其含意他解释道:“小则小矣,古也不古;有小方见大,无古不成今。”后来他自刻两方印章:“小则小矣”、“古也不古”,正是名字含义的注脚。“小古”,敢于小视古人,表现他在艺术上不迷信古人,要力求创新,超越古人的雄心壮志。他在艺术追求上确实表现出这种精神,可谓名副其实。
小古出生的时候,家中还不甚富裕。他在《自叙吟》中说:“儿时家极贫,破茅三两间。”也不为过。其祖父王兆霖,曾做过地主谢苏州的管家。家中无田产、房屋,依靠东家仅能过上温饱的生活。其祖母为农村妇女,勤劳节俭,会编席织篓。其父亲王映人(1881---1958),字杰甫,上过几年私塾,读过“四书”、“五经”,特别爱钻研《易经》,学过医、卜、星相,与
赵树理笔下的“二诸葛”有些相仿。因早年家境贫寒,年轻时替人织布,壮年做小生意,卖过油盐,卖过书,一生以经商为业。1932年,由于开“新民官盐店”而暴富,每年收入1500银元,于是把店面房翻盖成六上六下的一座店面楼,楼上住人,楼下一半经商,一半租给人家。同时,在乡间购土地61亩。从此变成商人兼地主家庭。正如小古在《自叙吟》诗中所说:“十八家剧变,暴发耻乡邻。远离教村学,长辞家门庭。”虽然如此,由于他父亲为人正直热情,爱好打抱不平,替乡邻写呈子,打官司,因此博得地方上的尊重。
小古的母亲于氏(1877---1961),比父亲年长,出身中农,身强力壮,勤劳能干,虽不识字,但心灵手巧,会编席、织布、剪纸。她擅长的民间工艺,熏陶着幼年的小古,对引发他的艺术兴趣有良好的作用。
小古兄弟二人,其兄
王崇伦(1912---1974),字小朋,毕业于
灌云师范,曾在新安镇、
淮安任小学教师、校长,直到“文革”后期才回乡定居。
艺术启蒙
小古自幼聪敏好学,深受家庭喜爱。从六岁起,在家中上私塾,由父亲教念《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父亲望子成龙,对他要求严格,起早睡晚,看着儿子念书习字,不背会规定的诗文,不写完大仿,就用木棍敲头。正如他在《自叙吟》中所说:“午夜读书声,邻里讶相惊。”这段家庭启蒙教育,为王小古的古诗文修养和书法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小古天性爱绘画。《
千家诗》上的插图、《
水浒》、《
三国演义》上的绣像,使他爱不释手,课余喜欢用小纸头仿着画,用毛笔勾线,从不涂改,也不用铅笔、橡皮。至今故乡仍有人保存着他这一时期的人物画稿。
十一岁时,小古入新安镇公立完小上小学,不仅学业成绩很好,对绘画兴趣愈浓。当时名牌香烟盒内都有一张精美的彩色画片,画的是《西游记》的人物和《水浒》一百零八将等。传说如凑齐一百零八将,可到烟厂换一辆自行车。小古到处搜集这些画片,总是如获至宝,不仅经常欣赏,还不断临摹,使画艺不断提高。
小古爱好广泛,也喜文娱活动。上五年级时,参加校演剧队。组织领导演剧队的音美老师
王士林多才多艺,很受小古的崇拜。王老师为演戏画的大幅布景,使小古大开眼界。于是,他也买洋红、洋绿等颜色,开始用颜色作画。这些色虽不是国画颜料,但练习时间长了,也能画出浓淡深浅来。
王逸岑、陈子培是当时镇上有名的两位花鸟画家。王逸岑尤擅画花卉草虫,传说他画的叫蝈蝈放在院内,曾被公鸡误认为是真蝈蝈而啄了一口。小古在课余,经常登门向二位前辈请教。回家后,他也捉了一只蝈蝈照着画起来。至今,我们看到他画集中的《过冬的哥哥》、《扁豆蝈蝈》等作品中的蝈蝈,是那么栩栩如生,简直不亚于
齐白石《可惜无声》中草虫的水平。
小古的父亲支持其子学画,认为书画不仅可陶冶情操,在社会交际中也有大用。但小古的祖母却竭力反对画画,她认为“画人画鬼,糊不上嘴”,是不务正业。但有一次过端午时,改变了她的旧观念。旧时过端午,乡间有画
钟馗的习俗。据《
曲海总目提要》及清人
张大复《天下乐》中载:钟馗是唐时
终南进士,为人刚直忠勇,一天酒醉,见众僧为他好友杜平作道场,钟很生气,上前殴打众僧,并说:“人的祸福在天,为什么要祈求鬼的庇佑,如鬼能祸人,那他就是害人之物,必当杀尽而食之。后来,钟在往长安会试途中,于山谷被众鬼所围,将脸面伤害,变得丑陋。虽然考中会元,但因貌丑而被废黜,最后含冤而死。死后,钟被玉帝封为斩鬼将军。因此百姓将他的像贴于门首以驱鬼辟邪。小古根据乡俗买了一大撂纸,用流水作业法,先勾线后涂色,一气画了一千张钟馗,画上钟馗高冠长髯,怒目圆睁,栩栩如生,深受群众喜爱,很快就在镇上售完了,卖了不少钱,够六口之家两个月的生活费。小古的祖母从营利的角度认识到画的价值,从此便支持小古画画了。于是购宣纸、毛笔、国画色,正式画国画。镇上人家画喜房都来求小古,亲朋同学时有索画者,一时小古名声鹊起,被镇上人目为才子。
画像风波
1930年夏,十六岁的小古考取灌云师范一年级下插班生,去
灌云县城(板浦)上师范,二年半毕业。学校图画老师潘仲西(灌云人),系
上海美专毕业生,画家
刘海粟的弟子,既会西画,也会画国画。他发现了小古的绘画天才,常引至家中看珂罗版影印的画册,并送了不少画谱给他,又领他到
书画收藏家刘竹亭家看
古代书画,大大开扩了眼界。此时,小古经常背临看过的古代好画,小古用的是“意临”,而不是“死临”,即不求其外形似,而要体会画上用笔、用色以及构图特点。用“意”去临,当然得到的不仅形似,而且神似。当时,学校有位语文老师叫邱恩甫,相貌很奇特,小古看在眼里,便产生了用绘画表现的欲望。一次上语文课,小古便用铅笔,把邱老师的像画了下来。下课后,同学们一看,都惊奇地叫起来:“真像啊!”于是,就把这张画贴在玻璃窗上。这一下,把全校同学都引来观看。这位邱老师是国民党政府专员
邱梦麟的叔叔,清末廪生,他认为这是污辱了他,为此十分恼怒,便把小古叫到办公室严加训斥。这时,潘仲西老师过来解了围,他说:“崇古在课堂上画老师像,是不对的,但他没有丑化老师,也不能说不尊敬老师。他用一节课时间,把老师的像能画得如此逼真、传神,这可以说是个奇迹,有这样的高才生,我们学校应引为骄傲。我看不但不应批评他,还应用镜框把这张画装在里面,永远挂在学校里。”从此,小古的绘画才能,誉满全校,板浦城里请他画像的人也多了起来。
巧遇名师
1932年8月,小古师范毕业,由潘仲西老师介绍,到板浦小学任美术老师,月薪20元。小古有了自己的收入,便购了《故宫日历》、《故宫唐宋元明清画集》二十余册,及《恽南田没骨花卉》、《恽冰设色瓜果》等画集,整日欣赏、临摹,一幅画往往临摹几次到十几次,不达乱真,决不罢休。每临一遍,都有新的体会和收益。从他以后画的没骨花卉看,深得“恽派”真传,这不是偶然的。
1933年,由吴养山介绍,小古到
灌云县中正镇精勤小学任美术老师,月薪26元。小古天天在自己的办公室兼画室作画,画室周围挂满了自己作的国画。
一天,一位六七十岁的文人模样的老者来到画室。这位老者自我介绍说,他叫唐鲁臣,是清代仕女画家王小梅(
王素)的再传弟子(王小梅传
王春泉,王春泉传唐鲁臣)。他又讲述了自己坎坷的绘画历程:他既画仕女,亦工花鸟。虽然出身于有钱人家,但因违背父母之命而与马戏团女演员相恋结婚,只好离家出走,以卖画为生。他曾有过几个弟子,但都不满意。现年已七十,右臂患麻痹之症,不能再举笔作画,因此残年无以维生。听说小古有画名,随前来认徒。他和小古商议,如能代笔为他作画去卖,他愿将一生绘画秘诀传授给小古,小古同情他的遭遇,又早就闻唐鲁臣在
苏北的大名,便欣然同意了唐鲁臣的要求。从此,师徒二人日则同食,夜则同眠,唐老无私传授,小古虚心学习,二人情意相投,共同生活三年。直到1937年“
七七事变”,师徒二人才洒泪分别。临行时唐老对小古说:“你的画将来会有成就的,可是千万记住,人再穷,画再好,也不要卖画。”小古心领神会,并且牢记老师之嘱,一生没有以卖画维生。唐老赠一箱王春泉的画稿给小古,可惜以后此处沦陷,墨宝落入日寇魔爪,而小古的恩师也惨遭日寇杀害。
关于小古拜师学画的事,家乡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说他曾得神仙点化。小古幼年时,有一天走到野外,见一老翁倒地呻吟,问何故,老翁答:“不慎跌倒,伤了腿骨。”小古背起老翁,送他回家。至老翁家,但见屋舍俨然,如同宫殿,四周尽是奇花异草、珍禽异兽。小古惊叹不止。老翁笑道:“此处一切皆从我笔下化出,信否?”小古茫然不解。老翁领小古入画室,如此这般点化一番,如醍醐灌顶,小古顿时大彻大悟。遂下跪拜师,待抬头时,老翁已沓然无踪,四周一片空茫。小古还家,作《文殊骑象图》,为盐城一富商购得。不久,盐城遭台风,房屋多毁,死伤无数。唯有富商之屋因有文殊菩萨保佑,竟片瓦无损,遂钦佩小古作画之玄妙。自此,小古声名大振,世人皆呼“小画仙”。(见《中山日报》2001年1月,王海群《画仙》)
1935年暑假,小古回到故乡,替
新安小学画了许多壁画。为了宣传抗日,他在校门西山头墙上画了一幅《日寇铁蹄下的祖国》,画的是一个日寇骑着跃起的
高头大马,横行无阻地践踏祖国大地;在校园内一座教室的山头上画了一幅《蠢蚕动态图》,表现帝国主义蚕食中国的情景;在另一地方还画一幅《济南惨案图》,描绘日寇残杀我山东特派交涉员
蔡公时的情景。这些画大大地激发起同学们的爱国热情,直到多少年后,还深深刻在同学们的心中。
“美专”辍学
1937年8月,小古为了在绘画艺术上进一步深造,和同乡厉铎同学一起前往苏州,报考苏州私立美专国画系。该校设在苏州
沧浪亭,此处是
苏州四大名园之一,面积1公顷。北宋
苏舜钦临水筑亭,命名沧浪亭,园因亭而得名。园里花木繁茂,楼台水榭,错落有致。亭下
一泓清水,波平如镜。水的一侧有蜿蜒的长廊,青瓦粉壁,典雅而富画意。美专的教室、画室、寝室便设在此园内,环境可谓优美之至!此校校长为颜文梁先生,他是一位造诣很深的油画家。其油画色彩沉着,笔触细腻。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他办的苏州美专,培养人材很多,可谓桃李满天下。小古久慕颜的大名,因此风尘仆仆投奔苏州报考此校。
说起升学考试,还有一段传奇故事。苏州自明清以来,是文人荟萃之地,“
吴门画派”在这里产生,至民国时期著名书画家也有不少在此鬻画卖字维生。小古和同学厉铎到苏州后,先到古吴轩、素荣斋等画店一游。当时苏州也是制造假字画出名的地方,历来有“苏州片”(骗子)之称。小古到一个画店二楼的裱画房间,只见几位十七、八岁的女子在老画匠的指导下,在临摹古画。这些仿品再经过作旧,简直与真作无异,外行人很难辨别真伪。小古在一幅古代花鸟画前驻足凝视,暗暗记下来,预备日后有一天背临下来,供画画参考。
小古因逛画店留连忘返,待到达苏州美专考场时,稍微晚了几分钟。监考的老先生一看是一位土里土气的乡下学生,又迟到了,心中不悦,本想拦住不让进考场,经小古好说歹说才携带笔、墨、颜料进了考场。一看试题:画一幅国画。小古暗自高兴,便将刚才留心观赏默记的古画背临下来,从构图、到用笔、设色,以及题字落款,都与原作毫无二致。交卷时,老先生一看大为惊讶,没想到这位20出头的乡下小青年用笔用墨如此熟练,简直与中年画家无异。就这样小古被顺利录取了。
但战争的烈火打断了小古上大学的美梦。不久日寇南侵,苏州沦陷,小古只上两个月学,便回乡继续教小学去了。
铁蹄下的抗争
1939年2月,日本侵略军从连云港登陆,
苏北灌云一带沦陷,人们在日寇的铁蹄蹂躏下生活着,挣扎着,抗争着。
小古回乡后,在条河小学任校长,后又由姑父介绍到
涟水县袁家庄任塾师,每月薪水300斤小麦,由学生交给。因学生生活困难,每月交不起45斤小麦。一天,小古发现一位同学正在为交不起45斤小麦发愁,小古上前安慰说:“不要愁,让我来想想办法。你明天到我住处拿票子去买小麦。”当时,沦陷处发行
日本鬼子印制的钞票,小古便按照5角钱面值票子的图案,用工细的笔法摹仿绘制了几十张,发给学生使用,到粮店购买小麦。由于小古绘制的精细逼真,一开始照样流通,没被人发现。时间久了,不知怎么消息传到
徐州日寇宪兵队去了,派人到涟水县一带查办,小古因此离开此处。临行前的夜里,小
古赋诗一首:“
青锋飞快不须磨,常似探囊入鬼窝。四万万民齐有待,山河指日凯旋歌。”表达他爱国的情怀和抗日的决心和信心。
1942年离开袁庄,在友人的帮助下,办了一所改良私塾,收学生40多人。这时期他看到日本鬼子扛着太阳旗到处横行霸道,卖国汉奸大发国难财,心里非常愤懑,他这种心情无处可表达,常常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我早上打着伞,背向太阳,来给你们上课,
和你们在一起,很高兴。放晚学,我又打着伞,背向太阳,回到我的住处。看到池塘里的荷花,能
出污泥而不染;勤劳朴实的农民,登田头而能小视天下,我也很高兴。这样永远不和太阳见面,其愿足矣!”学生心领神会,在心的深处和老师产生共鸣。
小古除上课外,每天在自己宅内小楼上一间画室内,苦心临摹历代画家名作,如宋人的双勾
工笔花鸟画、明清时
恽南田的没骨花卉及
王石谷的山水等。他有一部十六开珂罗版粉纸精印的历代名人画竹,他自己也数不清到底画过多少遍,特别是板桥画的竹,他摹得形神逼肖。这时期,他还苦心孤诣地钻研过火画。火画前人也作过,传到小古手里又有了发展。作画的诀窍和步骤是,先用乳汁将宣纸刷一遍,然后用粗细宽窄不同的香头去烙画,熟练后也能象用毛笔一样表现出深浅不同的点、线、面,构成一幅与笔墨韵味不同的火画。作这种画,不仅要有纯熟的绘画功力,还要严格掌握火候,处理好火与纸的关系,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火大了,纸会被烧毁;火小了,纸上色太淡。小古经过反复尝试,长期练习,使其火画达到恰到好处。至今,家乡仍有人收藏着他那时的作品。小古因练火画,常用口吹香头,被熏烤得鼻孔流血,有时长达一月不愈,只得停职回家养息。
小古在家虽然深居简出,但与街坊乡邻的往来还是有的。向他求画的人仍然很多,他也总是有求必应。他在赠画题款中还时时发出他内心的呼喊和激愤。他赠给卜星光(从事地下敌工工作,在新安小学以教师的身份为掩护)的一幅《芭蕉鹰雀图》,画的是一只凶猛的鹰,在追逐蕉叶下的一群麻雀,画上题的是这样一句话:“个中滋味难民尝。”在另一幅《落花流水图》中,题的是:“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抒发了他发自内心的激愤。有个汉奸拿着一把空白纸扇闯进他的画室,死乞白赖地缠住他在扇上作画。他推托不掉,就拿起笔用水墨在上面画了一只螃蟹和一杯一箸,并题了这样一句话:“看你横行到几时?”可那个目不识丁的家伙,却喜滋滋地拿着扇子走了。
1944年春,一天上午,街上有一群人围在那里。小古走近一看,见一个日本兵买东西不给钱,不但与那卖货人争吵,而且还拳脚相加,凶狠地打那卖货人。那时,血气方刚的小古一怒之下,便冲上前去狠狠地揍了那鬼子兵一顿。人们看出了事,都一轰而散。小古怕鬼子来报复,就越过几家院墙,悄悄地逃出了新安镇,到北方大周庄一位亲戚家躲了起来。后来辗转来到
云台山区
南城的一所小学任教。
这地方,我们游击队常来活动,鬼子伪军也常来骚扰。一天,小古正在上课,忽然来了几名游击队员,他们对小古做了个手势说:“快!鬼子来了”。小古急中生智,马上说:“快在空位上坐下。”然后,他给每人发了一张白纸和笔,并叫他们不要慌,照黑板上画。不一会,一个日军小头目带领十来个敌伪人员闯进来,在教室里巡视一遍,问:“这是些什么人?”小古答:“我是美术老师,他们都是学生。” 敌伪人员有些不信,便说:“那你当面画给我看看。”小古
不慌不忙,伸纸挥毫便画了起来。他画的是日本的樱花。当粉红绚丽的樱花在纸上逐渐形成的时候,日军小头目及士兵都为之全神贯注了。日军小头目十分欣赏这幅画,画完后,还要他在上面写几个字。小古明白他的意图,便挥毫题了一首诗:“纵横中原到处家,丈夫志不恋樱花。怜我三千年古国,沉睡何时剑弩发?”敌人匆匆地收拾起画幅,在教室里搜寻了一下,才悻悻而去。这时,小古手捏一把汗,再看看那几位游击队员,已不知去向,便对学生说:“快收拾起书包,跟我去后山躲一躲。”一行日军不知走了多远,半路上回味起画上题诗的含意,便恼怒起来,立即返回查问时,教室已空无一人了。小古以一个知识分子的爱国心,冒险掩护了游击队。然而在“文革”中,这首诗却被造反派删去了后两句,先抑后扬的一首抒情诗,却成了赞扬日军,向敌人献媚的罪状。
关于小古的画落入日寇手中,家乡也有一段传说:小古好友顾楚年在上海某画院供职,一天,顾让小古作一幅樱花图,说一商界朋友欲出高价,小古欣然应允。旋即,另一友人来,告知顾楚年乃受汪伪政府之托,画恐落入日本人之手。小古愕然,后悔莫及。
1945年8月,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一天,侵华日军头目土肥原在司令部里仰天长叹,盯着墙上那幅樱花图,考虑是否带走。忽然发现那枝头樱花皆是篆字组成,连起来便是一首诗:“纵横中原侵我家,屠城犹在恋樱花。中华儿女引弓弩,他年江花湮落花!”土肥原大怒,上前欲撕画幅,却见樱花一朵接一朵往下飘落。数一数,刚好八朵!日寇从芦沟桥事变至战败投降,正是八年!土肥原惊叹:王小古真画仙也!一时惶恐至极,栽倒在地。(见《中山日报》载王海群《画仙》)
1945年清明前后,小古被土匪绑票,半路脱逃到大吴庄同学吴书家暂避,后辗转回乡。
这时期在家乡,曾与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卜星光、
周欣等接近,受到他们进步思想的影响。是年8月,抗战胜利前夕,抗日武装一个连长刘班(幼年朋友),曾便衣到小古家,让小古画一张新安镇详细地图。又一老同学唐世琦到王家,了解镇上鬼子、伪军的人数。小古尽力帮助他们,这为我军以后光复新安镇提供了保证。
这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小古和全国人民一样,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由朋友顾廷藻(建国后在临沂一中任体育老师)介绍,来到
新浦工作,正如他在《自叙吟》中所说:“三七起抗战,年方二二龄,守节八年整,喜自一身清。谁知胜利后,笔耕难维生。本能挥笔墨,失业未侵身。”由于
蒋介石又发动内战,使战火蔓延全国,因而到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小古由于得友人王蔚华帮助,到新浦东海县中学做美术教师,总算找到了吃住的地方,没有失业。
1948年,由校长杨岳南、东海县长周天和当地驻军师长王泽睿等赞助,联名登海报,与
沭阳县的画家
仇拔(瑞平)联合搞画展。仇拔的书法真、草、隶、篆四体皆能,又擅画古代人物,小古和他结为至交,经常在一起切磋技艺。这次画展小古画了三十来幅花鸟,仇拔画了五十幅古代人物。画展在新浦各界影响很大,当地党政军界都给予了很高评价。当时,每幅画价一匹洋布,小古共得了30匹洋布,合500元。这次画展是小古平生首次个展,标志着他的画已由学习探索阶段进入了创作阶段,使他成为
苏北一带小有名气的画家。
落户沂蒙
1948年秋天,新海连解放了。他在《自叙吟》中高兴地唱道:“三三得解放,工作始安心。兢兢尤业业,桃李慰劳形。”(这年他三十三岁)由于党和政府的关怀、鼓励,他思想进步很大,在新浦中学由何建东介绍,加入了
中国教育工会。从此,他百倍地努力工作,并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全神贯注地钻研绘画。
1952年8月,山东临沂地区文教科利用暑假举办教师集训班,对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当时新海连市属山东临沂地区管辖,小古来到临沂参加集训。在集训会上,小古帮助办墙报,画报头,画大幅宣传画。文教科马科长等领导发现小古有绘画才能,在临沂尚找不到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因此便调他来
临沂师范任教。
1951年1月,小古因与前妻李寿祥感情不和离了婚,因此52年8月只带着长子开微来临沂工作。同年11月,学校为了让小古进一步深造提高,派他和党延凯(化学老师)一起去
山东师范学院中教进修班学习。院长
余修(后调任副省长)很喜欢书画,有一次在壁报上看到小古的画作,非常赞赏,鼓励他继续努力,并向小古索画。
二十八年以后(1980年),小古到
济南珍珠泉宾馆,为人民大会堂作牡丹画,应余修索求又赠画一幅。余修在4月15日感谢信中说:“蒙赠画甚感! 你的画风确实是凝炼有真实感。这是你多年几经辛苦学习的结果。望你以旺盛精力,为国画坛多创新作。”小古向余修索字,余修谦虚地说:“我不是书法家,不善书。盛情难却,将赠诗录上,请两正之。”余修用毛笔书写绝句一首,作为回赠之礼,其诗曰:“泼墨丹青几经年,爱画秋菊亦爱兰。祖国春光无限好,诗情画意更无前。”不久,余修又派专人请小古到家中作客,并合影留念。
这次进修班主要是学习政治,对从旧社会来的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改造,以便做一名合格的新中国的人民教师。学习的课目有《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辩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等,听了余修等领导人的政治报告。通过学习,小古思想进步很大,他在学习结束时做的《思想总结》中这样写道:“我在旧社会有封建名士思想和作风,想通过画画成名成家。通过学习马列主义,我认识到超阶级、超政治的艺术是没有的,今后,要将个人爱好的艺术,变为大众爱好的艺术,要按照
毛主席《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教导的,为工农兵服务,向群众学习,向生活学习,建筑我的新的艺术生命。”
这次会可以说是小古从事美术工作历程中的里程牌和转折点。从此,他明确了文艺工作的方向和正确道路,他将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从事绘画,这对于他一生的美术创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济南进修一年,经党延凯老师(出生于书香世家,其父又是丹青能手)介绍,小古结识了不少有名望的画家、学者和领导人。
王天池(1914年生),原来是山东第一师范的老师,他是齐白石的弟子,花卉翎毛有齐派的画风。他画的
葡萄更是玲珑剔透,别具风韵。小古和他相识后情投意合,彼此经常来往。小古画葡萄,也是从此时开始的。他在《赠画友王
天池》中说:“前人多少画葡萄,最数天池技艺高。”小古对王老师画葡萄心领神会,深得其法。从那以后的三十年中,他自己不知画了多少幅葡萄,因此,在山东画坛有“王葡萄”的美誉。
小古画葡萄,不仅师人,也师造化,他很重视写生。他和葡萄园里的工人结成了好友,到园里总是细心观察葡萄从开花、结果、成熟及其在风晴雨露中的形象,并向工人请教栽培和管理技术,他画的葡萄虽然生多熟少,但个个丰满圆润、苍劲的枝干,泼墨的叶子,浓淡枯润辉映,无不给人以清新愉快的美感。他在1982年个展时,为门厅作的四米宽一米多高的巨幅葡萄,为
费县汽车站作的六尺整张葡萄《大丰收》等,都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济南他还结识了山水画家
黑伯龙、卓其俊,为二人画了几幅花鸟,二人将自己在全国各地写生的画稿几十件送给小古,小古把这些墨宝放在箱内,珍藏多年。令人痛惜的是卓其俊在“文革”中被打成反革命杀害了。
园丁生涯
小古从
苏北调到
临沂师范后,最初教初师语文、美术,到1956年才专教美术,并兼任班主任。小古课堂教学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他从不按课本照本宣科,而是讲自己的画法。如:月季怎样画,牡丹怎样画,一边讲画的步骤、要领,一边表演给学生看。小古作范画很有特色,他把一张宣纸往墙上一挂,侧身稍稍一瞄,挥起画笔,三涂两抹,栩栩如生的花鸟就呈现出来了。对于传统教学中老一套的做法,小古总是指出有哪些不足,并不兼收并蓄,而是有批判、分析地吸收。他很自信地跟同学说:以后有机会我要写一本关于国画技法的书,讲花鸟画如何画法。到晚年他在教育学院任教时,写出《花鸟画技法十三讲》,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为了充实教学的内容,尽量多给学生一些知识技能,小古自编讲义,自己刻印,由于内容有价值,刻工精美,学生十分喜爱,不少人学习后都珍藏起来。
小古讲课虽然用的是
苏北方言,但语言生动,感情充沛,不时插入有趣的故事,使听者感觉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就到了下课时间,下课了还不想离去。当他在引用古诗文时,总是抑扬顿挫地高声吟诵,真是声情并茂,震人心弦!
小古因材施教,除课堂教学外,还组织课外美术小组,对爱好美术的学生特意加以培养。美术小组每期十人左右,愿意参加者自动报名。经考核(素描、水彩、水粉),小古认为合格者,方张榜公布。参加美术小组的先后有
孟祥善、马学龄、袁堂忠、
崔培鲁、
刘家骥等人。教这部分学生国画主要在课外,聚在他家里看他作画。小古从不吝惜自己的画,用自己的纸、颜色给学生画画,价钱再高,也在所不惜。因此凡他教过的学生,手里都有一、二幅他的作品。美术小组成员也帮助老师搞宣传画,替社会服务,小组每年搞一、二次画展,在校内反响很好。
为了观察花鸟方便,他在自己宿舍门前小园里栽花种草,春天养一群小雏鸡,夏天养一、二只蝈蝈,室内喂一只小猫。进入他的小院,颇有农家田园风味,生活气息很浓。
小古视学生如儿女,师生感情很深厚。有的学生从师范毕业了,分配到外地工作,还时常来信汇报自己的工作和学画情况,并附寄上近作。小古总是用毛笔写长信加以鼓励指导。
冯梦白和
莒南大店的
马世治都曾得到他不少毛笔写的信。他们都十分珍爱收藏这些信。这种方式,可以说是小古自己办的函授学校。
师范教务处25岁的教务员宣锦芳,浙江
嘉兴人,写一手好字。但因父亲病逝,家中兄弟姐妹较多,上完高中就辍学了。随丈夫郑瑞浩(艺体老师,和小古同教研组)来
临沂师范后,一心想考大专,学一技之长。
耿梅村校长同意她的要求,但因带着三岁、五岁两个孩子出外上大学有困难。便答应她拜小古为师,在职学美术。小古满口答应收下这个教师中的徒弟。教授的方式是:(一)指定王老师所教的两个后师班(即一届甲、乙班)进课堂跟班学习,作业不带进办公室,要在课外完成;(二)个别指导在宿舍。小古常把石膏像、盆花、静物等安排在宣家,指导练习素描或彩画。
王家和宣家是只隔一墙的邻居,前后有空地可供两家孩子玩耍。因为远离教室比较幽静,也是两家大人乘凉、下棋的地方。小古便在小园内示范作画,曾为宣锦芳在大树下拉二胡的儿子画了一张国画,题为《小小音乐家》。共同的生活和教学活动使两家关系十分融洽。三年以后(从1953年至1956年),后师一届毕业,宣锦芳也列入分配名单,去
临沂三中任国画老师兼教务员。这时,宣锦芳的绘画已有了较高的水平,她用炭精粉画的人像逼真、传神,她仿的古代国画惟妙惟肖。她的娟秀工整的字,也有不少人登门索求。
小古在师范培养的学生,成绩突出的有以下几位。
冯梦白(原名宪法),江苏邳州人,从1952年考入
临沂师范,就跟小古老师学画。毕业后担任语文老师,业余仍坚持画画。在周末和节假日,他不畏劳苦步行二百里到临沂,向老师请教,看老师作范画。小古总是一边画,一边讲用笔用墨的要点。比如画鸡,老师强调鸡的胸部、尾部用墨要活,关键是掌握水的多少,只有把墨用活了,画面才会产生韵味,生动感人。
在平时无暇见面时,梦白便将画稿寄给老师批改。小古总是在画上写上详细的批语,指出其优缺点。如在《寒江独钓》图上题道:“构图妙极,如在人物面部略点淡赭色,就更完美了。”
小古老师教育他要勤学苦练,不要走捷径。为了激励学生,特地画了一幅
葡萄,并题词:“生时酸苦熟时甜,只有勤学苦练知此诗。”老师还教导梦白要师法造化,注重写生;要多读书,多练字,全面提高艺术修养,只有如此,画品格调才会高。
没有辜负老师的栽培,经过几十年的修炼,梦白的画进入化境。他的墨葡萄、墨牡丹尤为精妙,书画评论家
易苏民称赞他为“水墨花王”,可谓当之无愧!近年来,其作品在省市及全国性展览中获得好评并获奖,不少电视台、报纸、杂志等媒体前去采访、报导。《中国书画报》连载数期“我画牡丹”。作品和传略入编画集、辞典二十多部。
崔培鲁是枣庄人,60年代初来临沂,跟随小古学画。毕业后又到中央美院研究生班深造,得到
吴作人、
郭怡琮、
高冠华等名师指教。多年来他致力于探索
中国花鸟画在新时期的发展与创新,其笔下的
葡萄和牡丹尤为世人珍爱,近年也创作荔枝、木瓜、
杜鹃等表现岭南风情的作品。毕业后,他先是在枣庄的文化馆工作,1992年调到深圳,创办南山画院,任南山文化馆馆长。他1985年曾在上海举办个人画展,受到海派名家的赞誉。1989年,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1997年赴英国伦敦举办画展。曾先后到新加坡、印度讲学和参观访问。1992年《崔培鲁画集》正式出版。其作品被众多中外收藏家收藏。现为中华名人协会会员、
中国书画家联谊会理事。曾获“国际书画名人成就奖”、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功勋金奖。
李常存,号石碣。1935年生,山东临沂人。1952年秋考入
临沂师范,书画得到小古先生的亲授,为以后探讨书画艺术打下基础。毕业后从政多年,虽不能浸淫书画,但忙里偷闲仍以翰墨为乐。晚年调任闲职,重开研习书画之门,至今又经二十多年。晚年喜涉足山水,足迹遍及神州名山大川,风餐露宿于
沂蒙山中。山水画继承
董源、
黄公望、
石溪、
黄宾虹,更著力于师法自然。其山水画气势恢弘,清新空静,受到
画界赞誉和群众的喜爱。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注重艺术的全面修养,在书法、诗歌、书画理论上都加以探讨,并取得显著成就。其书法刚劲、洒脱,富有书卷气。近年出版了《笔墨余话》、《砚边随想录》等四部书画论文集,对中国
文人画做了全面、系统地研究,立论深刻、独到,得到书画界好评。
罗鸿杰,江苏邳州人,1952年考入
临沂师范,是八级学生。因为爱好书画和篮球,深受小古老师喜爱和器重。他常到老师画室随便写画,老师也不嫌;他在球场把老师撞个仰巴叉,老师也不在乎。毕业分配到
郯城后,鸿杰曾在县工会、宣传部工作。于1979年、1981年两次邀请老师前去作画。1979年冬小古为鸿杰画四尺中堂《看画如闻杜宇声》(杜鹃花),写对联一副:“海水飞扬射,天风鼓太和”。1981夏,小古又去郯城,一天为县里干部画40余幅作品,晚上临休息前,鸿杰又央求为他画四尺三开中堂《小鹰》,鹰的下方画一树桩。鸿杰要求再添两只麻雀,小古认为构图已经完美,不宜再加,但仍迁就了学生要求,并题词曰:“鸿杰老同学别来廿五年矣,彼此身心都健壮,人生幸福庆无边。想当年篮球场上,不就是雄鹰捕雀乎?”
小古听说鸿杰专攻书法,特别爱
舒体,又指导他如何运笔、结体,强调要注重神韵,使鸿杰的颜体大有长进。其作品曾在全国楹联书法展中获三等奖,入选纪念孔子诞辰2550年楹联书法展,2004年11月入选中国楹联界首届自撰楹联书法展(入展作品仅140幅),并吸收为中国楹联书法艺术委员会委员。现为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中国舒体书法研究会会员、
郯城县书画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张宝珍,1934年生,潍坊人。1952年考入
临沂师范,因为爱好美术,常到小古的画室去玩,观赏王老师的素描作品。小古的素描功夫很深,为艺体组郑瑞浩老师画的半身像,不仅形象逼真,而且连皮衣的质感都表现得很到位,令宝珍和同学们惊叹。不久,学校开运动会,小古在北大门东侧画了巨幅宣传画,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形象生动,气势逼人,给师生留下深刻印象。
宝珍毕业后,还趁假期到王老师家里请教。1956年国庆节,宝珍偕
许庆山(济宁人,当时在一中上学)一同到小古家。宝珍拿出自己水彩画习作给老师看。小古对每一幅作品都提出宝贵意见。当看到宝珍画的一棵大树的阴影时,指出阴影表现得不够理想,要画得使人觉得有凉意,都想过来乘凉才好。到下午四点后,小古又领着宝珍、庆山二位,带着水彩盒和画板,到
沂河边沙滩上写生,王老师画了一幅水彩——《晚霞》,给学生示范。次日,宝珍辞别时,王老师送他一幅八开图画纸画好的《菊花》,这是小古用两个小时写生画成的。宝珍视为珍宝,几经沧桑,收藏至今。
七十年代中期,宝珍又约马世治一起,去聋哑学校看望小古老师,他们向老师请教用笔用墨要领,王老师一边讲一边示范。画了两幅画:为马世治画竹笋、芋头(用滚笔法),为宝珍画杨柳燕子(用侧锋和拖笔),使两人顿开茅塞。
由于老师的辛勤教诲,宝珍多年的不懈努力,宝珍在油画、国画两方面都取得显著成绩。其油画富于
沂蒙山区的乡土气息,代表作《蒙山娃》曾在欧美展出并被文化部收藏。1981年为
华东烈士陵园作《
莱芜战役》一幅,重点描绘
陈毅、
粟裕二位将军的高大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1998年
烈士陵园又约他为“战史馆”创作巨幅油画《
鲁南战役》。从3月到11月,宝珍用半年多时间完成了这幅巨画,画长8米,高6米,以广阔的画面展示了我解放军在枣庄北部全歼国民党快速部队,打坦克打汽车的壮阔场面,共画一百多个人物,表现各种动态栩栩如生。
近年来,宝珍转攻国画山水,其作品《沂蒙秋色》入选全国政协国画展,《杏坛古柏》入选全国纪念孔子诞生2550周年书画展,作品被当作礼品赠给港台、东南亚等地,销售到日本等国。
在师范任教期间,小古工作很忙,除了教课,写写画画的临时性任务也落在他头上,他从不推辞。但他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整天乐呵呵的。他的爱好也很多,业余喜欢下棋、打篮球,有时还请别人拉胡琴他哼几句京戏。他曾在教职工的文娱演出中,演过《捉放曹》中的陈宫,颇受观众欢迎。
小古对社会上的书画爱好者,也热情接待,无私传授。
1956年,小古是山东省第一届美协会员,经常和柳琴剧团的名演员李春生(山东戏曲协会会员)去省文联开会。
李厚山是李春生师弟,便托春生介绍,拜小古为师学画,小古欣然应允。从此,厚山经常去小古家,看老师作示范画,再带回去临摹。厚山为人勤快,学画颇有灵气。不久,就学会画牡丹、梅花、月季等花卉。
小古蒙冤被关押后,许多人避之惟恐不及,厚山仍冒险前去探望。老师到河东劳动改造,厚山仍经常骑车去,帮助老师干活,看老师作画。1974年秋,小古为他画“三公图”(公鸡),并题款曰:“厚山学弟习画有钻研性,吾不及也。今后若能发挥创造性,画境必然开扩。”以后,临沂地区和江西
赣州搞联展,厚山作六尺《墨梅》,获一等奖。小古在画上题词曰:“厚山弟画梅擅壮老干,惟花朵似乎欠弱,岂然乎?”在称赞之余,又指出不足之处,使厚山受益匪浅。
经几年的勤学苦练,厚山的牡丹、梅花及兰、竹都画得很熟练,不仅当地有向他求画者,北京、上海、烟台等地也有单位约他去画,使他忙得不可开交。他先后加入了
中国农民王羲之、
颜真卿书法研究会、中国台湾美术家协会,并担任中国书画函大临沂分校教师。
1956年夏天,担任小学教师的马世治从莒南赶到临沂城,观摩送省参加美展的草图。大厅里挂着好几件王小古的作品,题材都是常见的丝瓜、泥豆、樱花、牡丹等,经作者熟练的笔墨、不俗不媚的设色表现出来,栩栩如生。马世治惊叹不已,对作者产生由衷的敬佩。
小古回家,马世治尾随其后跟到家中。“是不是想学画?”小古对这个脸色黝黑朴实的年轻人产生好感,让他画一幅画看看。马世治拿出看家本领,在宣纸上画了一幅荷花。小古认为还可以,答应收他为徒。马世治双膝跪地为老师磕了一个头。小古扶起他语重心长地说:“学国画是一门高深的学问,需要踏踏实实地去学,打好基础。学画必须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单纯为了出名,为了挣钱是成不了艺术家的,应该时刻想到画画是为人民服务,人品高画品才高。”马世治如饮甘露,沁入心脾。
自1958年始,马世治每周末赶一百多里路来临沂学画,直到1966年。
小古蒙冤,发配到河东五七红校养猪。马世治远道赶去看望。看到老师艰难困苦的处境,马世治不禁泪下,凄然地问:“现在整天批黑画,国画还能画下去吗?”小古坚定乐观地说:“古时候,天上下飞刀,地上冒黑血,哀鸿遍野,有一个画画的不管这些,依然专心致志地画自己的画,一天也不偷闲。以后天下太平了,他成了举世闻名的大画家,这个人就是
吴道子。“又说:“花鸟画很美,老百姓都喜欢看,这种画是灭不掉的。你只要热爱画画,那就不管在什么条件下都不要放弃自己的追求。只要锲而不舍,必定会有成就。”
小古被解放后回到城里,约马世治来临沂。小古看了他近年的画,认为造型准确已基本做到了。“今后集中精力向神似方向发展,学画不能死学。”马世治回去后,坚持对菊花写生,并注重表现菊花的傲霜精神,使画艺又进了一步。
马世治的勤奋诚厚赢得了小古的信任,两人结下深厚的师生之谊。小古无论走到哪里,都要带上马世治,两人曾多次去
菏泽牡丹之乡写生。由于老师的教诲、熏陶,马世治的勤奋苦练,他的画日趋成熟。特别是他的牡丹生动洒脱艳而不俗,大有小古画风,深受群众喜爱。他的作品相继在《美术》、《
美术家》、《中国书画》、《迎春花》等报刊发表百多幅。先后在日本、香港等地展出。舒同题笺的《马世治画选》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1987年、1990年分别在西安、上海举办画展,受到画界和群众的好评。1990年到国务院作画,有21幅作品被收藏。马世治现为
日照市画院院长、中国美协山东分会会员。
1963年春天,小古到菏泽写生,认识了
赵楼牡丹园的技术员
赵学增(后由小古改名为天楼),他很爱牡丹,愿向小古学习牡丹画法。经菏泽教育局写信介绍,小古带天楼来临沂学画。天楼吃住在小古家,学画三年,直到“文革”运动开始才回菏泽。天楼专攻牡丹画,尤其是工笔比较擅长。他协助小古老师一起完成了《菏泽牡丹》画册及巨幅牡丹图《春满人间》等作品。其作品《八色似锦》、《天香富贵》、《国色康寿》由山东
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冠世墨玉》、《赤龙焕彩》收入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的画集,其事迹曾由中央电视台以《牡丹乡记》作专题报导。现为山东省美协会员、菏泽牡丹研究会会员。
赵仲三原来是义堂小学的语文教师,因病在家休养。他自幼爱画,从60年代初期便趁空闲跟小古老师学画花鸟画。开始画工笔,进而学写意。在家中种月季、菊花进行写生。“文革”期间一度中断与小古的联系。自从小古到聋哑学校,仲三便经常去拜访求教,不仅学画,也在小古指教下学会装裱。此后,一边作画,一边免费为老师和周围的朋友裱画,在画界人缘极好,深受大家敬重。
他擅长画牡丹、月季、
葡萄,颇有小古的画风。因他在画界有一定影响,被临沂县第六、第七两届选为委员(文艺界),并担任书画组副组长。1986年临沂成立书画函授大学,他担任该校的办公室主任,为培养临沂地区的书画人才做出了贡献。不幸因患脑血栓于1987年秋卧病在床,失去绘画能力。
1964年春,城西30里乡村的初中生商开栋,徒步来到
临沂师范,向小古求教。小古和蔼地和他交谈,问明来意后,当场为他画“葡萄小鸡”一幅,作为示范。
“文革”期间,开栋辍学务农。小古虽然被打入“另册”,但偶尔和开栋见面,仍语重心长教导他要坚持业余学习,又介绍他从
张寿民校长学习书法,并亲自写字给开栋看,教他如何用笔。后来小商又刻起印来,小古鼓励他说:“临沂篆刻是空白,一定要把印刻好,将来填补这一空白。”并挥毫为小商的印谱题写了“巧拙一庐”四字。1976年夏,又为小商写印稿“银雀山下”。
小商经小古的精心指导,又到西泠印社诸前辈身边深造,因此篆刻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作品参加了许多国内外展览并出版发表。曾入选西泠印社第四届篆刻评展、西泠印社首届、二届篆刻书法大展、中日篆刻联展,入编《中国当代篆刻家大辞典》、《临沂市志》。现为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山东省书协会员、琅琊印社社长。
成就及荣誉
王小古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书画艺术,创作了数以万计的国画作品,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1948年在新浦与
仇拔举办书画联展;1959年、1980年,曾两次为人民大会堂作画,所作《国色天香》、《万顷玫芳》巨幅画,形神出众,生机盎然,观之令人叫绝,受到中央领导和专家的称赞;1959年,他的作品入选全国美展并获银质奖章;1962年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花卉四条屏;1982年,上海美术家出版社出版了《牡丹画谱》;同年,山东省美协和
山东省美术馆联合举办了“王小古画展”,并在全省各地巡回展出。1995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了《王小古画集》。2000年,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了《王小古书画集》。他的作品富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多次被国家级报刊登载。《鸡上架》、《扁豆蝈蝈》等作品在日本、香港等地展出,深受好评,并被收藏家所珍藏。他的诗文、书法、篆刻亦精,画作与其浑然一体。
王小古先生不仅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画家,还是一位贡献突出的教育家,他一生桃李满天下,为祖国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画家。所著《花鸟画技法十三讲》,深入浅出,兼收并蓄,在业界有着较大的影响;《中国历代绘画题记选》未完仙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