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仁,1939年生,陕西扶风人,
笔名柳山。是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一级作家。
个人信息
王宗仁是当代散文家,1939年生,当代
作家,家乡为
陕西,
扶风人。1957年毕业于
陕西省扶风中学。1958年应征入伍,历任汽车七十六团政治处见习干事、书记,青藏兵部宣传处新闻干事,总后勤部宣传部新闻干事、宣传组组长,总后勤部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主任,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195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加入
中国作家协会。1957年中学毕业后参加
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汽车教导连学员、汽车驾驶连副驾驶员、文化教员和营部文书、团政治处书记等。1964年调任总后勤部青藏办事处新闻干事,1965年调任总后勤部宣传部新闻干事。1988年后任宣传部创作组创作员、创作室主任,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散文诗研究会副会长、中国
报告文学学会常务理事。
王宗仁现被推选为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
1955年在《陕西文艺》发表散文
处女作《陈书记回家》,2010年散文集《藏地兵书》获得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迄今共出版
散文、散文诗和报告文学专集31部。
人物简介
王宗仁是陕西扶风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汽车兵,他度过极其艰苦危险的年轻时代,四十多年来一百二十多次翻越世界屋脊
唐古拉山,用自己的命与
青藏高原交心。他见惯了死亡,多次亲眼见到自己的战友兄弟离他而去,于是他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怀恋英雄,歌颂壮烈而美丽的死。
藏羚羊之死只不过是他悲壮作品中的一篇。(可以参考长春版五年级第二学期语文书《藏羚羊跪拜》)作家
柯云路说,在时下国人骄奢淫逸、浮躁难耐的氛围下,一个知道苦难的作家,对人们的作用、对社会的作用,对一个民族的作用非常大,他们是清凉之水、清世之音,能够让我们不忘过去,应对
未来。永远难忘那个寒冷的早晨
王宗仁现在是
中国散文学会秘书长,安家
北京,但他总觉得生活在内地有哪点不对,他总想着高原,脑海中总浮现出那雪山
冰湖蓝天的样子。有许多年轻时戎马高原的内地人像他一样,把
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留在了高原。以后不管身在何方,总觉得青藏高原才是永远的故乡。于是许多到过
青藏的人都怀疑,那里有一种神秘的力量摄持了汉地游子的灵魂。
这种神秘的力量有一部分其实就是来自过去年代的英雄主义和壮丽牺牲。王宗仁感到这种精神在现在越来越少,越来越不被重视,于是他越来越依恋高原,越来越只要一有可能就扑向高原。
一百二十次翻越唐古拉山创造了一个文人、一个军官、一个作家的最高纪录。这当然也把当下时髦的自驾车、
拉萨八廓街淘什物的红男绿女远远甩在后面。上天见怜那些认真的、贫苦的、有责任的人———最开始他是用命去认识高原的,他是中国最无望的人———农民讨生活而去高原的,他用穷人的腿走高原。他当然很有资格不屑那些带着氧气袋上高原的白领们和现在许多附庸风雅的作家
艺术家。
1958年,王宗仁告别
秦川的父老,带着一个求生存图发展的梦来到部队,没想到分到这样一个严酷恶劣的地方当汽车兵。他很懊丧,总想着能够逃离“鬼地方”。
五十年代的天非常冷,在摄氏零下三十多度的低温下,王宗仁穿着满是油污的破军袄,驾驶着
德国二战时的大卡车。渴了吃一口雪,饿了拿出冻硬的馒头,歪在硬椅背上睡一觉,一个月也洗不上一次热水澡……
每天早上冒着极度严寒走出屋的第一件事是烤车。这种老爷车,没有
马达,没有启动机,有的车一夜不能熄火,早上烤车一个多小时———否则车子开动管子就会憋断……王宗仁手冻得跟馒头一样,还要到高原上去挖红柳根,用来烤车。稍长,他明白这是破坏最脆弱的环境,心很痛,但是没办法。
个人作品
作家王宗仁的散文集主要有《传说噶尔木》《雪山无雪》
《情断无人区》《苦雪》《拉萨跑娘》和
《藏羚羊跪拜》等代表作品。
他的散文《藏羚羊跪拜》被选入六年级(预备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第19课(上海版),也被选入五年级 下四单元第2课(长春版)。
他的报告文学《历史在北平拐弯》等作品也广受读者欢迎。
出版图书
个人贡献
昆仑山、唐古拉山、
喜马拉雅山读者从他那一篇篇
美文之中,感受到了青藏高原那种神奇的美、自然的美、悲壮的美……他就是曾任总后创作室主任、现任中国散文学会秘书长、国家一级作家、享受
政府特殊津贴的王宗仁。
著名文章《藏羚羊跪拜》已被选入六年级课本(沪教版)。(《藏羚羊跪拜》选自《中国文化报》2000年2月27日版)
所获奖项
2023年3月,荣获2022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奖一等奖。
相关事件
如何评价他的这种行动和作品?比较确切而实事求是的要首推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
编辑向读者所做的介绍---
到目前为止,王宗仁已累计发表作品400多万字,出版30多部作品集,获得各种文学奖20多项,并且连续五届荣获总后勤部军事文学奖,尤其是他倾注全部心力,真情书写的精品散文集《情断无人区》,2000年首次出版发行后,由于读者爱读,传播面广,连续3年3次印刷,成为文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人生第一步,谁能忘故乡。
一名作家的出类拔萃,大都离不开自己故乡深厚的文化积淀,王宗仁也不例外。
他的家乡是位于
八百里秦川西部的
扶风县太白乡长命寺村。站在家门口的碌碡上,踮着脚尖便能望见十里外的千古名刹
法门寺的宝塔,这宝塔就是扶风的象征。就在这块人杰地灵的热土上,自幼喜爱文学的王宗仁脱颖而出。
开上一天的车,浑身像散了骨架似的,保养完车辆,就到了夜晚,正是战士们休息的黄金时间。但王宗仁却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他要把一天的见闻写下来,否则吃饭不香,睡觉不宁。为了不影响战友们休息,驾驶室就成了他的写作间。打开工作灯照明,写到夜里12点或1点钟,此时的雪域高原万籁俱静,好像只有他一个人存在,陪伴他的只有想象中的文学女神。有时写完天已微亮,索性就趴在方向盘上迷糊一会儿,醒来打起马达又出发。天天这样折腾,身体十分乏困,但开上车竟然没有出过事故。这时期他创作的一系列散文、
诗歌,先后在《人民军队报》《高原战士报》《解放军报》《
青海湖》《人民文学》等
报刊上变成了铅字。其中,他的散文代表作《考试》,1964年2月8日在《解放军报》发表后,获得总政治部第一期征文优秀作品奖。当时他仅25岁,是团里的干事。团政委
王品一青海省作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生活是创作的惟一源泉!脚印是路的基石。纵观王宗仁最初的文学之路,他的步伐迈得是那么的坚实,不仅写出了富有特色的雪域高原上的军事美文,而且更好地走出了自己的人生之路---从驾驶员到团队文化教员、营部文书、团政治处书记、青藏办事处新闻干事,他的工作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真是青藏高原上的苍天啊,也不负苦心之人……
1965年,解放军报社要举办全军第9期新闻干部学习班,上级点名通知要让王宗仁参加。半年的学习之后,他被调到总后勤部政治部宣传部任新闻干事。当时王宗仁是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
青藏线的,他感叹道:我虽然身子离此地远了,但心更近了,因为我是昆仑山上的一棵草!
川藏线上十英雄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奋不顾身跳进粪池救老农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此事传开后,很多人议论说:大学生救老农不值得……因而一时也没有引起新闻媒体的关注。王宗仁得知此事后,急忙赶赴
西安和张华的家乡
黑龙江作品研讨会,人们都要把此篇报道作为经验性的总结,传教于青年新闻工作者,希望他们在采写新闻中注意运用和借鉴。
1982年,经过30多年的追求与攀登,王宗仁终于成为中国作家协会成为会员。他又开始主攻报告文学、散文与诗的创作,但仍不放弃新闻写作。他忘不了尊敬的文学前辈。作家
严文井马继红合写)发表后,中国作协原副主席
张光年特约记者解放军出版社读者需要。荣获中国图书奖和解放军图书奖的《睡狮怒醒》,长达27万字,分别由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文化部在京联合举办了作品讨论会,文艺界和经济界40多人参加了研讨,热情赞扬了此书是一部描写改革和改革带头人的精品之书。作为评委的文学前辈、著名评论家
陈荒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