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王学礼(1916—1949),陕西省神木县人,中共党员。1931年15岁参加革命工作,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先后在陕北红军第3支队、红27军84师1团、八路军120师警卫团、陕甘晋绥联防军警备第5旅3团等部队任少年先锋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团政治处主任、团长等职,参加大小战斗100余次,3次负伤,多次荣立战功。1949年8月兰州战役中,他任解放军第一野战军2兵团4军11师31团团长。
1949年8月兰州战役中,王学礼任解放军第一野战军2兵团4军11师31团团长。兰州战役开始后,上级把夺取沈家岭的主攻任务交给了31团。沈家岭位于兰州城区西南面,地势险要,有“兰州锁钥”之称,攻占这个高地对兰州战役的胜利将产生决定性影响。沈家岭守敌为马步芳精锐部队190师。敌人在山上设置了3道防线,修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居高临下,凭险固守。因此,31团的攻占是一场攻坚战,任务非常艰巨。接受任务后,王学礼便反复观察地形,精心部署兵力,又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认真讨论了各营连的作战任务和攻坚战术。经过几天的准备和外围战斗,该团占据了进攻出发阵地。
8月25日拂晓,总攻开始了。解放军第4军数十门大炮齐发,沈家岭山头火光闪闪,浓烟滚滚,弹片横飞,大地被震得颤抖,敌人的碉堡一个个飞上了天。在漫天的硝烟中,王学礼指挥部队迅速向敌人冲击,连续突破了敌人的两道防线。在向主峰攻击中,部队受到敌人特别顽强的抵抗。王学礼用望远镜观察战斗进展情况,发现12营伤亡严重,剩下的战斗人员已经不多,便命令第3营投入战斗。3营冲上阵地后,一阵猛烈地射击、投弹,打得敌人死的死、伤的伤,遂很快攻上了第3道防线。这时,敌人用汽车运来大批后备部队,整营整连地轮番反扑,企图夺回失去的阵地,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王学礼向前沿阵地要通电话,鼓励大家说:“两军相逢勇者胜,坚决顶住敌人,胜利就是我们的。”在战斗进行的关键时刻。他又调集4挺机枪并亲自带领冲上阵地,一阵猛扫,像割麦子一样打倒敌人一大片。紧接着,勇士们打开刺刀,冲上去和敌人展开肉搏战。经过拉锯似地反复争夺,阵地上布满了敌人的尸体,31团终于牢牢地守住了阵地。此时,全团伤亡很大,已不满300人,营连干部绝大部分伤亡,而敌人的反攻还在继续。王学礼当即组织团机关干部投入战斗,并对部队重新进行战斗编组,一个个战斗单位又很快形成。这时,又出现了弹药严重不足的问题,有的战士子弹已经打光。王学礼一面命令参谋向后方催要弹药,一面用电话号召各营:“敌人冲上来就用刺刀拼,绝不能后退一步!人在阵地在,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各战斗单位占据有利地形,英勇抗击敌人冲击。有几次,敌人冲进了我军阵地,王学礼带领仅存的指战员展开白刃格斗,把敌人消灭在了阵地上。此时,31团只剩下170余人。正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上级调10师30团来增援,王学礼无比激动,流着眼泪喊道:“援兵来了!战友们,欢迎你们!”接着,他又率领剩余的指战员奋勇冲击,配合30团消灭了敌人,一举攻占了沈家岭主阵地。
战斗持续到下午5时左右,敌人兵穷力尽开始溃退。上级命令全线追击,王学礼从腰间拔出手枪,奔上主峰北侧山梁指挥:“同志们,冲上去,紧紧咬住敌人!”战士们一跃而起冲向溃退的敌人,杀声震撼着山谷。就在这时,敌人的一颗炮弹在王学礼身边爆炸,他倒在了血泊中壮烈牺牲,时年33岁。
后世纪念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后,王学礼所在的第三十一团被第一野战军、西北军区和第二兵团分别授予“勇猛顽强”、“真正顽强”英雄团光荣称号。第四军授予王学礼“人民英雄”荣誉称号,并将一面锦旗献给主学礼的亲属。
1949年12月底,凛冽的寒风肆虐地劲吹着西北大地,给这古老而神奇的黄土高原带来几分彻寒的悲壮。在漫长的驿道上,一辆马车顶着风,踏着雪,艰难地由南向北行进着。车上覆盖着一层薄薄的布幔,布幔下是一具崭新的棺木。
马车从兰州出发经西安,跋涉两个多月,于1950年1月底到达陕西省神木县。这天,神木县数千名乡亲出城在沿途迎接,县委书记王殿威、县长李子科亲自祭灵志哀,人们轻轻地呼唤着:“学礼,你回来了!”“学礼,你安息吧!”
马车上的棺木里装殓的是在兰州战役中牺牲的第野战军四军十一师三十一团团长—人民英雄王学礼的忠骨。神木人民为了告慰烈士的英魂,表达对烈士的敬意,特地委托烈士亲属把他的忠骨运回家乡安葬。
1959年10月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在兰州市黄河南岸的华林山烈士陵园,为王学礼建立了雄伟庄严的烈士亭,以纪念他在兰州战役中建立的不朽功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