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枢(1731-1816),字白沙,号天山渔者,太湖县百里墩
东冲口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
举人,举江左孝廉,拣选知县。少孤独,勤读书,筑室于司空山下,购书万卷,日夜寝读其间。著有《西征录》七卷、《古史综合》十二卷、《春秋属辞》十二卷、《诗集辑说》二卷,均刻于世。《古韵通例》、《陶诗析疑》、《鸿爪录》等书,稿成未刻。现仅存《西征录》于县图书馆,余皆散佚。
基本资料
安徽省人物志》、《太湖县志》记载:王大枢(1731-1816),派名芳素,幼名纲受,字体专,学名大枢,字澹明,号白沙,后自号“天山渔者”、“空谷子”等。生于清朝雍正皇帝10 年,自解语时即入家塾承师训,不幸8 岁而孤,拜师本镇响水村大塘塆先人程其恂为师。筑室司空山下,日夜寝读其间。学习努力,天性聪明,有眼关三行字、过目而不忘的天赋,读书万卷,吟诗写赋,博古通今,满腹经纶,闻名乡梓,于乾隆25年入安庆府谋事。由于得罪宰相张英,因而五试不第。乾隆辛卯36 年(公元1771年),科考乡试中举人,是太湖县仅有的两个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之一。初举江左孝廉,乾隆甲辰年被拣选知县。大枢满腹书香,生性耿直,爱抱不平,乐于替民,善写诉状,痛恶权贵。乾隆五十三年57 撰《纪行》二卷,字5 万,并赋诗46首,作《天山赋》1 篇。嘉庆五年(1800)被赦回太湖。在伊流放13 年期间,王大枢完成了《西征纪程》、《天山赋》等一生的代表作,编撰出伊犁地区第一部地方志《伊犁志》,为捍卫我国中俄两国边界疆域提供了详细的历史依据。
太湖,自古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而出生在百里镇东冲口的王大枢正是太湖众多名人中的一位杰出代表。从好思敏学到考中举人,从谪贬伊犁到戍守边关,从著书赋诗到留芳千古,无不饱蘸着一位才子佳人视权贵疾恶而仇、被贬官保疆卫国的爱国豪情。
穷乡儒士才华横溢
由于王大枢生性耿直,爱抱不平,为权贵所恶。即将赴吏部
铨选赴任时,反对以朝廷名义摊派捐税,得因公事获罪,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57 撰谨《纪行》二卷,字5 万,并赋诗46 首,作《天山赋》1 篇。《纪行》资料丰富,考察详实,井井有条,饶有旨趣。
在伊犁13 年,嘉庆二十一年病故,终年85岁。
王大枢流放回乡后,晚年隐居山村,立志励志笔耕,著书立说,终年不倦,除著有《西征录》(又名《西征纪程》)八卷近12万字外,还著有《古史综合》十二卷近15万字,《春秋属辞》十二卷近14万字,《诗集辑说》二卷近3万字、《伊犁志》十二卷近20 万字,均刻于世。在雍正时参加过王氏家谱一修,乾隆时参加过王氏家谱二修、三修,嘉庆时参加过王氏家谱四修,均任修,并谱序和诗歌传赞。但由于不善逢迎,时遭权贵排挤,仕途坎坷,家境贫寒,无资打印诸多书籍,造成所著之书大量遗失,致使《古韵通例》、《陶诗析疑》、《鸿爪录》等书,稿成未刻。惟有《西征录》全书尚存于县图书馆,余皆散佚。
但有关王大枢《西征录》也有过误争。据记者在“天脉网”一份资料中得知,洪亮吉在《天山客话》中曾提到王大枢,但误称“王元枢”,“怀宁王孝廉元枢以事谪戍伊犁,著《西征录》六册,亦间有可采。惟因此及彼,寻流失源,恐非善学鄙道元者也。”而《新疆图志》的“艺文志”亦著录“王元枢《西征录》六卷”。想必王大枢离开伊犁后,伊犁还留有《西征录》传抄本,而卷七、卷八显然不可能包括在其中,因为,卷七《跫音》是难友投赠诗文,虽然都作于伊犁,却是还乡后的嘉庆六年(1801)才整理成册,明证就在此卷之末的跋语中。卷八主体部分《东旋
草》,写于离开伊犁之后。所以,《西征录》曾有两个版本,六卷(六册)本,流传于新疆,作者误题王元枢;八卷本,流传于内地。后者是定本。
如今,在王大枢的祖地,山空清寂,松竹参天。原先的几间旧瓦房历经风雨洗礼,纷纷倒塌,唯留一间,见证沧桑。据现年51岁的东口村花屋组村民操和朋介绍,依照先祖传下来的记忆,王大枢旧居上下两重各三间,两厢楼,四合院。但王大枢家的房子与同在一起居住的几家农户相比,却与众不同。本来,坐落在三面环山之中的约莫六百平米的屋基,门前一口水塘,别的农户房屋均是依照风水而建,可惟独王大枢家的大门朝向却坐东朝西,正对一座大山,人称“绝地”,门风不旺。仅剩一女招亲生子,传承香火。后来,同居的几户人家纷纷迁走,搬出此地。唯留王氏独门独户,静居山林。
在王大枢故居的废墟上,记者见到了惟一留存至今、已经破损的“介于石”。上刻有王大枢于嘉庆甲子年四月十二73岁生日之时亲笔所书之字,横书“介于石”三字,下刻“得磊之一,在豫之二,公不易三,士不笋四”等语,留给后人推析、领悟。
赋诗飞扬情注边疆
如果说,流放,足以扼杀一个前途无量的官僚,却能够造就一个本无起色的诗人!那么,中国诗史第一人屈原无疑就是这样一位流放的诗人,成就著世大作《离骚》。而同样被贬伊犁,流放边疆的王大枢,背负着一腔酬躇满志、戍疆保国的情怀,饱含着读书万卷、满腹才华的思绪,静守边关,吟赋作诗,抑或指责时弊、斗恶权贵,抑或赞美边疆、颂歌山川,抚慰心灵,修身悟性。正如一位名叫吴孝成的作者在《历代咏新疆果子沟诗赏析》一文中所说,有专家认为,在清代诗史上,从乾隆到宣统这一个半世纪,伊犁诗坛是被遗忘的一翼。除了祁韵士、洪亮吉、邓廷桢、林则徐、徐松等名家之外,还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诗人,成就都十分可观。而安徽太湖人王大枢即是其中之一。因此,不能不说王大枢同其他名家一样确实成就了历史的“伊犁诗坛”,至今留下了诸多十分宝贵的诗篇财富。这在今天的新疆乃至中国的文学诗坛都富有盛名。
个人简介
王大枢,清代
安徽太湖才子,文思敏捷,作品广为流传,品性豪放,蔑视官绅,爱抱不平,为权贵所恶,曾因忤触官府,被谪贬伊犁。
历史记载
大枢生性耿直,爱抱不平,为权贵所恶。乾隆五十三年57岁时,被谪贬伊犁。同年三月十八日,偕同事刘操南、书童勤儿从
安庆出发,历秦陇,出关塞,十月十一日到达伊犁,行程5050公里。沿途考察,边行边究,随得随记,撰谨纪行》二卷,字5万,并赋诗46首,作《天山赋》1篇。《纪行》资料丰富,考察详实,井井有条,饶有旨趣。
在
伊犁13年,嘉庆二十一年病逝,终年85岁,葬
东冲口山上。大枢故居前大石块上刻有亲笔所书之字,横书“介于石”三字,下刻“得磊之一,在豫之二,公不易三,士不笋四”等语,留给后人推析。
司空山图
王大枢对家乡的司空山一往情深。司空山是中国禅宗名山,二祖慧可卓锡的道场;唐玄宗为司空山本净禅师赐号“天晓”;李白避难司空山,留下许多佳作……
王大枢考察司空山,绘制《司空山图》一副,这份地图长约8寸,宽约6寸。图中描绘了山川、河流、树木,用简笔勾勒出司空山的主要景点,对主峰、
太极峰、朝天宫、
洗马池、太白书台、小屋、崇报寺等作了标注。同时也对附近的白沙镇、
黄沙岭、
东冲口、白沙河等地名加以标识。图中,王大枢题联一副:“流水音从弦外落,美人身在镜中行。”旁加小注:“梦中得句用题空山观瀑布图,岁壬子(即乾隆57年,公元1792 年)孟春五日。”
这幅地图于2008年在安徽岳西被发现。
主要诗作
1、登鉴远楼次壁间原韵万里长空鸿雁轻,白沙河畔
孝廉公。佳音忽变无端祸,流徒发配赴西行。
千里秦陇烈日焰,嘉峪关上冻云冷。
博格达峰万年雪,塔克拉玛一湖星。
为撰巨著伊犁志,踏勘疆界啮雪充。高路入云山戴帽,天山渔者罢远征。
一十三载征夫泪,
伊犁九城别友情。古稀老汉还故里,老妻巍巍泪满襟。
良朋旧友西窗雨,绘成一图慰司空。
一气呵成,写得激情奔放。他在诗中赞颂了新疆自古以来的繁华盛景和天山美丽的自然景观。
万松排翠峰峥嵘,石径桥通曲折行。 怪岩竞作头角出,溪声泻入胸怀清。 ……
乾隆五十八年,王大枢六十岁。
3、常人的花甲之年本应是亲友祝寿的喜庆之时,可是他却要在这边疆孤身度过。寿诞当日,大枢独自无眠,赋诗一首:
4、六十岁七律
江湖应作百年游,花甲于今始一周。彩笔自题摩诘画,春风同坐仲宣楼。
青杨豌地还垂眼,白雪连天莫上头。从古才人多寿世,丹砂何事苦相求。
5、上天山
上天山似上青天,马缩如猬车倒悬。 四十八盘盘不了,一生未作此周旋。
6、咏天山
天山深处雪模糊,拾起姜碑剥蚀馀。未见高昌功足纪,多君留得数行书。
7、晚秋闲眺二首
霜叶坠寒林,孤城响暮砧。秋声非为我,羁客自警心。
其 二
边关秋色闹,多事更黄花。对尔难为态,衔杯醉即家。
青蝇真吊客,白壁是前车,莫更吹羌笛,乡心已乱麻。
8、无题
浙海吴江烟霭深,
陆沉终比双南金。夜窗只隔一渠月,春树还连十亩阴。
漆简几逢天雨粟,空山全付水鸣琴。宁知快雪峥嵘甚,犹带飞鸿响远音。
9、赠友人
有客倦登楼,多君逸气投。十年穿铁砚,万里识荆州。
吐凤缘青眼,瞻鸟尚白头。向来磋切意,都付褚春秋。
10、响水岩
响水飞泉远红斜,白云深处隐僧家。
11、咏柳花
汉南春色竟飘零,送客长亭更短亭。但顾水心亭上立,免教身后讬浮萍。
12、咏杏花七绝
边庭小树意扶疏,开得春风三月初。莫是江南怜旧雨,落红偏点故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