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光,河北滦南“爱心小院”创办者高淑珍的女儿。河北滦南爱心小院教师
人物简介
为了让“大家庭”里的孩子学知识,从高中退学担负起教学任务。
下面是央视记者对“爱心小院”的采访纪实。
原本是圆自己残疾儿子一个上学梦,可不承想,两年的时间她竟
接纳了30多个残疾孩子,内心的善良让她“上学免费”的承诺脱口而出,但也正因为这句承诺,让高淑珍一家人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改变。
在河北省滦南县洼里村,有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与众不同的是,“小院”里生活着一个特殊的“大家庭”:39个患有脑瘫、智障或肢体残疾的孩子在这里免费读书、免费吃住、快乐生活。孩子们的“家长”是当地一名叫高淑珍的普通农村妇女,从1998年收留第一个残疾孩子算起,高淑珍十几年如一日地
照顾着越来越多的残疾孩子!
如果不是39个孩子的到来,高淑珍家的
院落与左邻右舍并没什么两样儿。然而,这里每天传出的孩子们的笑声,似乎又像是在提醒我们,这里不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儿。在高大姐家采访的半个月里,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一份已远远超越了亲情的爱。
初春的洼里村依旧十分寒冷,但每天清晨四点,这个小院总会准时升起烟火。
正屋里的三十几个孩子睡得正香。而高淑珍一家人和志愿者任丽华已早早起床,开始为他们准备早饭.
采访对话
记者:这个得天天早上您给他穿?
高淑珍:这个他自己穿不了。
记者:我看其他孩子好多都能自己穿?
高淑珍:其他有的穿不上鞋,有的裤子穿不上。
三十几个孩子大多行动不便,有些甚至连生活都不能自理。几年前,县里曾提出让这些孩子去县里的特教学校学习,但高淑珍担心那里人手紧,孩子们得不到最精心的照料,加上许多家庭十分贫困,无力承担县里学校每月60元钱的生活费,因此,孩子们就这样留了下来。
吃过早饭,在南屋的这间教室,高淑珍的女儿王国光开始给孩子们上课。由于39个残疾孩子的年龄和学习基础各不不同,智力水平也参差不齐,因此虽然同在一间教室里上课,却被分成了一年级到初一七个班。
王国光:二乘以七。
学生:14。
王国光:二八得?
学生:得八。
王国光:不对,二八得?再说一遍,二乘以八得。
学生:16。
17岁的刘双来这里最早,多年的类风湿病使得她肢体关节变形,行走十分困难。在高淑珍家的十年,她已经学到小学六年级的课程。
每天午饭后,是高淑珍为类风湿病孩子按摩的时间,当年,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治病,高淑珍奔走于唐山、滦南等多家医院,看医生多了,她也学会了一些按摩康复技巧。
高淑珍:痛吗?
刘双:不痛。
高淑珍:你这腿非得劈开,知道吧,非得劈开……
记者:以前刚来的时候什么样?
刘双:不会走,都是高妈妈抱着,吃饭喂我 每次妈妈回来都给我按摩。
这样的按摩,高淑珍已经坚持了十几年。
记者:那会也给利国按摩也给她按摩。
高淑珍:一头一个。我给这个按摩完,我就给这个按。这你说(刘双)比立国强,刘双家的腿你看看她的肌肉上来了。
小院里的第一位学生,其实是高淑珍的儿子王利国。四岁那年,小利国患上了重度类风湿,当时医生断言他性命难保,但高淑珍始终没有放弃。后来,小利国活了下来,但却落下了残疾,直到今天,已经20岁的王利国身高才只有一米五。
儿子七岁那年,高淑珍带着他去学校报名,被校方拒绝了,这也成了高淑珍多年的心痛。
高淑珍:我(从教室)往外抱孩子,孩子抱着桌子腿直蹬啊,说妈,你退啥,你不让我念书,你咋你不让我念呢?我说走吧,人家不让在这,咱们回家,妈教给你。(儿子说)你会?你也不会啊。
高淑珍自己一个大字不识,但她不希望自己残疾的儿子也成为文盲。可是找谁来教儿子识字呢?高淑珍把目光投向了当时正在读高中的女儿王国光。
王国光:我妈说别念了,咱们也没这么多钱。我知道她心里不是这么想的,她心里实际上乐意我上学,我也知道。我怕她心里也不舒坦,我就说不上学了。
为了替母亲分忧,王国光退了学。从此在自家的炕头上,姐弟俩一个教一个学。
高淑珍:我也是这样寻思的,讲课吧,就得一章一章都讲过来,我寻思有这么三四个(孩子),他姐一讲不都会了嘛,他还有个伴,他还有竞争力。
于是,高淑珍把附近村里患侏儒症的赵洪刚和脑瘫的张杰几个残疾孩子领回了家,和儿子一同上课。
王国光:我妈把西屋那两间当教室,她从镇上买了两个桌子,四个板凳。还是我小时候那样的小黑板,特别小的那个小黑板,都钉了钉子,挂那里,再给我买了盒粉笔,我就教他们。
高淑珍接收残疾孩子上课的事儿很快传开了。刘双,就是那个时候被接进了高淑珍的家。
高淑珍:我接她的时候,(她们家)床上铺的都是化肥袋子,甚至门上使俩麻袋接一块当门帘子,就没门。你看刘双这一户,看着心里心酸,我因为这个就说我挣着好人的钱去,我不收残疾孩子的钱,我不挣你们的钱。我一分钱也不要。
刘双:高妈妈说,我们这里收的孩子全都是残疾人,吃住,包括学费全都不要。
本文来自:留溪生活论坛——[视频]走基层·“爱心小院”蹲点日记 爱心小院:39个残疾孩子一个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