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咏霓(1839-1916),原名王仙骥,字子裳,号六潭,清·浙江省
黄岩县(今
台州市
椒江区)兆桥乡人。少精习经史,聪慧不凡,清·光绪六年(1880年)登进士第,授刑部主事,签分河南司行走。清·光绪年间驻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比利时等国公使随员。工诗属文,善书法,兼善篆刻。书法具金石气,篆书行笔流畅,所治印章得文、浙两派。晚清政要,近代著名诗人、教育家、书法家。
晚清时期,自少精习经史,聪慧不凡,为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
翁同龢之门人。年青时先后执教东瓯书院、玉环环山书院、黄岩九峰书院、宁海缑城书院。清·德宗光绪六年(1880年)登庚辰科进士第,授刑部主事,签分河南司行走。光绪十年(1884年)嘉兴人许景澄任派驻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奥地利、匈牙利帝国公使兼摄比利时使务,奏请其作随员。途经香港、南洋、印度洋、地中海诸地,抵达终点德国首都柏林。在外3年,主要做了二件事:一是配合
许景澄为
北洋水师采购德国铁甲战舰;二是协助许编辑了《外国师船图表》一书。任期届满后横渡大西洋取道美国,再跨越太平洋,中转日本回国。观察世界之深度、广度,近代台州人无出其右,每过一地均留心该国政治制度及风俗习惯,以诗纪事,集为《道西斋日记》,这与首任驻英法公使郭嵩焘将出使英国途中见闻逐日详记为《使西纪程》一样,显示其见识高人一筹。诗文沉雄博大,跌荡含蓄,令人叫绝的是能将迥异中文的西洋地名、物名一一入诗,熨贴自然,朗朗上口,毫不雕琢之嫌,时人誉为奇才。光绪十三年(1887年)回国后,迎娶台州近代才女、黄岩女子初级师范校长
屈蕙纕为继室,双双载入方志人物传。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起任安徽凤阳知府,三守凤阳,任内上书两江总督张之洞,保荐临海“山大王”金满及部下驻扎太平州准备抵制日本入侵;并以开放的眼光上表赞同曾纪泽借外绩修筑铁路之议。“认为这是强兵富国之术,尚学兴艺之方”。后相继署理安徽凤阳府知府、太平州知府、池州知府,筹建池州府中学堂,出任
安徽大学堂总教习,高等学堂、法政学堂编纂,皖政辑要局、存古学堂提调。其教育思想,前期重视仁德教化,晚年注重实业教育。
民主革命时期,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清朝灭亡后,家道中落,便引疾还乡,与同邑王舟瑶主持九峰图书馆,购藏于馆中,并专心著述。工诗属文,善书法,兼善篆刻。书法具金石气,篆书行笔流畅,所治印章,兼得文、浙两派,为著名画家蒲华治“蒲华”、“作英”印两方,为画家常用印。
在杭州西湖九曲桥行至半勾留处,四面临水突然建一亭,亭名“半勾”,真是丹青中之神来之笔。亭名取意于白居易之诗“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在此湖。”这实在是亭名之精髓。在半勾亭观景,全妙在一个“勾”字之感受。亭桥之形态,真如天上之一勾月芽了。走完九曲桥,即见樵云、浣月二水榭凌波并列,其下悬空,微风则鳞波拂柱,嘤嘤成韵;风烈则白浪相击,轰隆雷鸣,各有其趣。清代知府刘璈以鹤顶格嵌名题半勾亭联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