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明,1934年7月3日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光电子学家,
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人物经历
1934年7月3日,王启明出生于福建省泉州市的一个城市贫民家庭。
1946年夏,从石狮育龄小学毕业,进入石光中学,是该校的首批学子。
1952年,考入复旦大学物理系学习,并获得全额奖学金。
1956年,在
方俊鑫的指导下,完成了毕业论文《CdS半导体气相反应材料生长研究》,从复旦大学毕业后,经方俊鑫推荐,王启明被直接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室,从事半导体材料研究。
1958年,在洪朝生和林兰英的指导下,转入半导体材料参数与物理测试,主持建立了液氢室温15—300K变温霍尔(Hall)系数和电导率测量系统。
1960年,按照国家的部署,半导体研究室从物理研究所分出,成立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王启明成了这个研究所的第一批成员。
1960年—1978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课题组长、研究室副主任。
1978年—1985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副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副所长。
197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5年—1994年,担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所长。
1986年,王启明作为发起人之一,与教委部门联合筹建了集成光电子学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先后被聘任为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7年2月,中央批准“863”高技术计划,王启明被遴选为“863”计划信息领域第一届专家委员会委员,并分工负责光电子主题的工作。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启明参与筹建中国半导体测试基地,建立了一系列材料测试系统。1963年开始致力于半导体光电子学研究,在中国首先研制成连续激射的室温半导体激光器,先后使短波长和长波长激光器寿命突破10万小时,达到实用水平。发现了双异质结构激光器中出现反常自脉动,正向负阻开关和记忆开关等现象,提出了双光丝Q开关机制,界面态载流子陷落存贮机制以及自掺杂反向击穿机制等,为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研制成量子阱激光器、调制器和光双稳激光器及开关器件。
截至2011年6月,王启明先后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科技论文百余篇。
1981年,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国际光通信和集成光学会议上,王启明受邀担任会议程序委员会委员并作了《中国的光通信》的特邀报告。
截至2011年6月,王启明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和院级奖励,获得“六五”攻关国家大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
人才培养
截至2011年6月,王启明先后培养了7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
2008年,王启明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授予优秀教师奖。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王启明的童年充满了艰辛和磨难。王启明原姓吴,家中有奶奶、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和妹妹共计7口人,靠父亲微薄的收入度日,由于家庭条件困难,王启明的妹妹在很小的时候就给一个华侨家庭当童养媳。对王启明影响最大的母亲是东方女性的典型代表,她勤俭持家、温厚善良,在贫穷苦难中操持着一家人的柴米油盐。但没想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对中国实施了细菌战,江西、福建一带首当其冲,泉州古城一时鼠疫、霍乱肆虐,王启明的家人也不幸遇难。1940年冬,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王启明的父亲、母亲和弟弟相继染上鼠疫身亡,只留下年迈的奶奶、哥哥和王启明相依为命。一年多后,奶奶也撒手人寰,只留下兄弟二人孤苦无依。两个年幼的孩子只好去投奔同样一贫如洗的姑姑。后来,王启明由他姑妈做主,被许给了泉州市郊一户姓王的地主人家当养子。在新家庭里,他重新获得了就学机会,直接就读高小班。从小就十分懂事的王启明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什么问题都爱打破砂锅问到底,这个好习惯贯穿了一生。
2012年,由于身体原因,王启明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在病床上,他写下总结10年所长生涯的小册子——《回顾中的感悟》。
人物评价
王启明对发展光信息处理、光开关、光交换技术以及新一代光电子器件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评)
王启明是国际著名光电子学家,对推动中国半导体器件与光电子集成领域的学术繁荣、学科发展、技术创新与产业振兴以及对光电子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受到了中国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中国科学报》评)
在王启明的组织领导下,出色地完成了通讯配套的平面型硅雪崩光电二极管的研制,对促进中国第一、二代光纤通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评)
王启明为中国光电子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创新性和系统性的杰出贡献,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爱国奉献、自强不息的高尚品德,以及为国家科学思想库功能发挥和在青年科技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中国科学院院长
白春礼贺信评)
人物影响
2014年7月11日,“王启明院士从事科研活动6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举行,研讨会分别由半导体所所长
李树深院士和半导体所光电子研发中心主任
黄永箴研究员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