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又凯
中国内地泥塑家
王又凯,陕西蓝田人。出生在北京。生于名门,父亲是老一辈革命家汪锋。少年和青年时期由于家庭特殊原因和特殊的时代背景,经历过磨难和艰辛。他曾在甘肃、新疆务农多年,对农村生活烂熟于心,后又辗转各地,干过很多不同的职业和工作。
人物简介
或许要感谢这种生活的积累,困境中培养了他的激情和一种独特看世界的视线。所以,当他在工地上偶然看到地基深处那层层胶泥时,就无缘由地喜欢上了。他跳下去,挖了满满一桶。他也不知道自己当时挖上来要做什么,就兴奋地带回到家里。晚上,随手揪出一块泥巴,捏了一个小动物。他爱人不相信那个活灵活现的“艺术品”出自他手,为了证明自己,他当着爱人的面马上又捏了一个出来。值得一说的是,王又凯的泥人是空心的。他说这是他的独创,目的就只是为了省泥而已。
王又凯的泥人题材主要反映的是农村人的形象。那些结婚的场面,看戏的场面,一堆人聚在一起聊天的场面,骑着毛驴吼秦腔的农民们陶醉的场面……都是他儿时的印象。他把他以前看过的东西都做出来了。他不用去参考任何资料上的作品,在他心灵深处,这些民生的喜怒哀乐都注入到他的血脉中去了。他不用去发挥什么,他只要如实地展现就够了。
捏泥人在陕西是司空见惯的,但王又凯的空心泥人却赋予了泥人更新的风格。那种浓郁的、粗犷的西北风格,在他手中皆有身影。他的“陕西十大怪”、“黄河系列”、“二鬼”等作品,都出手不凡。仅仅,就凭一种感觉,就凭一种兴趣,他用泥人诠释了他生活中所有给他深刻记忆的“生活”。
泥人之路
创造泥塑奇迹
从未在专业艺术院校接受教育的他,却创造了一项奇迹:他的泥塑作品在西安展出的短短5天时间里,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请看——捏泥人在陕西人眼里应该是司空见惯的事,可是,要把泥人捏出新意,捏出风格,恐怕未必能够轻易做到。近日在西安美院展出的王又凯的泥塑作品,却令人开了眼界。
从兴趣到挚爱
王又凯的作品带有浓郁、粗犷的西北风格,不仅形象各异,而且除
了“黄河系列”作品外,其余皆无雷同。生活所见,随手拈来,皆能成
塑,大胆夸张,突出重点,要紧的地方根本无章可循。可谓独树一格。
无怪乎西安美院院长杨晓阳以“又凯弄泥塑时间很短,他并未有过专业
训练,但出手不凡,全凭感觉,全凭兴趣,可以说是全凭‘天分’二字
,人有才,没办法”来评价他。
王又凯是陕西人,从小即对艺术有偏好。后因家庭原因,在文革中
备受磨难,在甘肃、新疆期间与当地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劳作,因此对
农村生活烂熟于心,后又辗转各地,干过很多行当,生活的磨砺为他今
日的创作积累和培养了激情,每每出手不凡且妙思泉涌。
他的泥塑创作出于很偶然的原因,如他自己所说“我捏泥人既非师
从,也非专业,而是偶得胶泥,信手做了几件作品,竟颇得好评。因此
,激起我儿时在黄河边上玩耍泥巴的美好记忆,从此一发不可收。”自
从着手捏泥人以来,王又凯开始广泛接触各种民间艺术,如剪纸、布艺
、面花等,吸取百家所长,为己所用。此外,国画中的一些抽象画法,
也被他运用到泥塑中,以期在“似像非像”之间,突出作品的艺术感觉
创作源自生活
王又凯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全凭自己在实践中摸索。也许正是这
个原因,他的作品没有学院式的那种千篇一律的感觉。想象驰骋之间,
一件件作品也随之诞生。看着眼前这些形态各异而又诙谐成趣的作品,
你不得不佩服他的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创造力。他的作品皆缘于对于
生活中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如作品《吼起来》,是他一次在乡下乘车的
过程中,遇到前方有路障,满车的人都只有在一旁干等。而旁边一老汉
踏着自行车悠然而过,边骑车还边得意地吼着秦腔,这种情景落到王又
凯的眼里,就产生了一个很好的构思:他让七个男男女女一起张嘴大吼
,这其中不仅有上了年纪的老人,也有襁褓中的孩子,每个人都是张大
了嘴,一脸陶醉的表情。为了将作品夸张到更为极致的地步,他还让这
所有人骑到一头驴上,甚至连毛驴也是大张着嘴,似乎在高唱着什么。
关中人爱吼秦腔,陕北人爱吼信天游,老陕的特色就通过这件作品中显
露无疑。
这些泥塑都是仅凭普通胶泥捏制而成,而且从不上色,不烧制,以
期表现出一种黄土地人的质朴本色。由于泥土本身的可塑性极强,你无
法预知一捏之下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所以他七年来所创作出的1000多
件作品,极少雷同,每一件都带有自己的独特个性。王又凯还很注意用
同样的泥塑造出不同的感觉,比如用干的泥表现人的皱纹或衣服的纹路
,用湿一些的去改造成头发或胡须的效果。还有,他的一些作品表面非
常光滑,让人感觉是涂了一层釉,而实际上不过是经过多次的手指涂抹
而达成的效果。这是他在观察建筑工人干活时所获得的启发。这种启发
性创造也表现在捏造的手法上。他在初期捏泥塑时,泥塑会很容易“塌
”掉。于是他向别人学习了一种“盘泥法”的塑造方式:把胶泥像盘麻
绳一样一圈圈地盘起来,这样就结实多了。可这种方法却使得他的创作
很受限制,经过长期摸索,他又自创了“空捏法”,即把作品捏成空心
的,这样可以从里外两个方向来塑造,更容易塑造出作品的“精、气、
神”,从而使作品有了更大的表现空间。
勇攀艺术高峰
从没办过个人作品展的王又凯,怎么也想不到,他随意顺手捏出的
这些“泥耍货”竟有这样大的反响。他说,他一直是抱着“好玩”的态
度来对待泥塑的,可这次展览上众多专家学者们的热情肯定与中肯建议
所形成的“压力”,却让他无法再淡然处之了,他决心在展览结束后深
入到陕西各地去采风,重新到生活中去学习,创作出更多更美更为人们
所喜爱的作品来。
期待这位“后起之秀”在艺术之路上再攀高峰。
作品评价
没有见过王又凯这个人,但从友人的讲述以及那张小小的宣传页——《天生艺人——王又凯的泥人之路》中,我知道了王又凯没有进过专业的美术院校,也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他的作品就像传说中的土地爷一样突然地就从你的脚下冒了出来。7年来,他的泥人作品已有千余件。
从艺术谱系学的角度看,王又凯的泥人艺术似乎可以归在于庆成的套路中。但是,二者又各具特色。于庆成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有着学院的底子,其作品诙谐而不失雅致。王又凯却对仰韶文化情有独钟。这就使得他的作品更多地具有秦人风情。毕竟,仰韶文化的重镇就在陕西。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西安美术学院院长杨晓阳先生在为王又凯写的文章中说过这样的话:“又凯生于名门,虽见多识广,但文革中倍受磨难,在甘肃、新疆期间与当地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于边远,磨炼于最下层……”如此经历,使得身出名门的王又凯不但没有养尊处优,而且更早也更多地体会了苦难的价值与意义,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苦难成全了王又凯的艺术。由于对于民生的喜怒哀乐有着最切肤的体验,艺术创作中十分重要的对于“从师”的讲究也被他一步跨越了。不过,即便如此,要其真正达到王又凯追求的“以形取意,以意取象”的艺术目标还是有难度的。一个没有受过造型训练的人是不可能真正做到“以形取意”的。因为以形取意的根本是“形”——准确的造型。那么,王又凯的造型能力又是如何成就的呢?尽管王又凯没有受过正规的学院造型训练,但他在“自述”中说自己“儿时便在黄河边上玩耍泥巴”。这种玩耍的过程本身可能就是一种“完型”训练,没有这种玩耍式的“完型”,王又凯的泥塑能够达到今日的境界也是不可能的。
我在前文说过,王又凯是有着艺术慧根的,这是命中注定的。由此我们也可以断定他的慧根中天生地有着造型能力。这方面的另一个代表是贾平凹。和王又凯一样,贾平凹也没有受过学院的造型训练。但是,他的《文革的故事》中描绘的著名人物却形神兼备,他的“良好的造型能力”也有着先天的味道。
儿时的泥巴玩耍、苦难的生活经历、先天的艺术慧根似乎已经可以成就王又凯的艺术了,但是,别忘了,王又凯的父亲正是老一代革命家汪锋。正是这样的身世让王又凯又有了很多普通人想有都没有的“养眼”机会,没了这一点,王又凯是很难把自己与乡间艺人区别开来的。
杨晓阳说王又凯的艺术是“全凭感觉、全凭兴趣、全凭天分”,这话固然是说到了点子上。但是,没有“名门之后”这一点,王又凯要达到今日的成就还是有难度的。可以说,正是这一切,成就了王又凯的艺术慧根,并使之根深叶茂。此时。王又凯是不是职业艺术家,是否受过专业训练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的艺术毕竟以某种慧黠的形式流溢出来,就像我们已经看到的一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1 20:16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