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劼音 1941年生于上海。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上海版画会会长。1966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86年赴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及维也纳美术学院进修。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人物简介
王劼音,1941年生于上海。1956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60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66年毕业。曾任上海火柴厂美术设计员。1977年任教于上海市美术学校。1986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造型艺术学院高级版画班、国立维也纳应用艺术大学哈特教授工作室进修。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上海版画会会长。1989年受聘任第七届全国美展评委。1996年受聘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应邀在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讲学半年。2000年成为上海油画雕塑院特聘艺术家。据《田子坊的画家群落》记载:2001年起,在上海田子坊设立王劼音画室至今。
艺术活动
重要展览
1978年起参加全国第六、七、九、十二、十三、十五、十六届版画展,其中获第十二届全国版画展金奖1984年起入选第六、七、八届全国美展
1988年参加中国当代版画展
1989年第七届全国美展
1991年八十年代中国新潮和前卫艺术选展
1992年第二届国际小型版画展
1993年第一届玛斯特里希特国际版画三年展
1994年参加“第二届中国油画展”
1995年参加“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
1996年“首届中国油画展”2000年参加“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
2001年参加“中国小幅油画作品大展”并获艺术奖
主要个展
1987年在维也纳AAI画廊
1989年在上海美术家画廊
1989年在昆明云南美术馆
1997年在新加坡法语学院画廊
1998年在上海油画雕塑院
作品收藏
作品为上海美术馆
深圳美术馆
江苏美术馆
青岛美术馆
广东美术馆
安徽美术家协会
上海美术家协会
法国国家图书馆
法国GRAVELINES博物馆
澳大利亚南威士国立艺术博物馆
美国亚太博物馆
澳门总督府
美国波特兰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艺术特色
不管是早期的版画,还是这些年来的油画,抑或是近些年来的国画,大自然——风景、山水、花鸟,诸如此类,始终是王劼音艺术创作的母题。大自然作为审美对象,在王劼音的眼里,通过自己的文化积累和审美活动,发现、唤醒和照亮了大自然的美,使它从客观的物象变为主观的表现,包含着人文意蕴的审美内涵。
精神风景
审美就是发现,发现就是创造。王劼音的作品,有时尽管仍保持着客体可以辨识的某些基本形态,但细节结构、色彩赋形等等却与大自然的客观形态相去甚远,画面上那些洒脱率性、不拘成法的线条和色块,奇崛险峻的构图,以及色调和色彩的对比,已迥异于大自然,但却强化了大自然的节律和生态对人的心理影响,创作出他风格独具的“精神的风景”,一个蕴藉着混茫圆融意境的“无何有乡”。
“无何有乡”者,子虚乌有之地也。它尽管在现实中难觅踪影,却是人们梦中的理想。“无何有乡”会令人联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这是一个何其理想的境界!王劼音的
绘画作品,为我们呈现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现实中无,而又存乎人人心中的“遍于象外”的“无何有乡”。
文人油画
王劼音的绘画作品,将中国文人画对笔触的感觉、版画的拓制感觉和涂鸦的随意性感觉等等熔于一炉,呈现出浓重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并不是简单的拼接,而是纠缠交错、交相融合在一起,是在绘画技巧和文化内涵上的一种熔铸和提炼。
在王劼音的油画作品中对色彩和色调的诗性把握,成为他作品风格的重要特征。他所运用的色彩,基本上没有客观自然的固定色,更多的是在画面上铺陈各种主观色彩以及由此组成的综合色调,以表现自己的情感。他惯于将色彩统一在一个朦胧而又和谐的或绿或紫、或青或褐的灰色调子中。他很少用纯度和明度高的颜色,从而脱尽了明亮暖色的喧哗,恰到好处地表达了宁静与诗性的梦幻般的境界。他的作品,没有宏大的构图以及全貌式的远景,画面处理多以局部的诗意追求为美学特色,强调情寓于简约,注意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用高度概括的绘画语言传情达意,抒泄胸臆。
将王劼音的油画称之为“文人油画”是十分相宜的。他将我国源远流长、传承有序的“文人画”中的“神韵”、“野逸”、“简淡”、“朴拙”的审美旨趣,以及崇尚表现的“混茫圆融”精神境界集于一身,以“兼济”之才,“独善”之志,建立起他油画作品的文化品格,形成了他有着独特风格的“文人油画”。
艺术评价
内功游戏
王劫音对绘画形式的尝试,不止于视觉感官的“游戏”,更是其真诚而稳健的艺术态度的物化。当然,劼音的架上探索不同于反向于传统的前卫突击和观念张扬,其时常摄取素朴的景致物象构造其意象的格式,并通过装饰变形的表现性处理幻化出优雅超然的画境,内敛而神妙:沉稳而洒脱,在形式的营造间求得自我精神的补偿和栖息。这种不事外向渲染,而致力于“画内之功”的难得画品,使得劼音作品的每一处都自然流露着他的优雅气派。
纯粹化的过程是王劼音所擅长的优势,导致意象和形式不断发生多种灵变的综合。独特的视象图底关系被赋予硬边处理,通过装饰化的色层、线条的穿插和铺盖,进行肯定和强化。而版画语言中偶见的肌理刮涂和染赋,又常常使劫音的形式探索过程在趣味中渗透出实验的印迹。这种感性和理性的呼应,想法和做法的互补,使得景物和花卉之类的日常形物,嬗化为他所热衷的形式载体符号,渐而成为其图绘风格亲近动人的标志。
架上贵族
在其前期热衷的版画形式创制里,事实上潜伏着不自觉的形式势能。版印前后的画面效果,已经习惯地培植起他对多种形构的灵性把握,这种技巧向形式意味的过渡使得因画种所囿无法过早对艺术探索的格局进行定位。留洋之后,随着其艺术阅历和感受的深入,似乎更加完整地调动起其潜在的能量,形式中视觉传达所致的现代韵味,已经具备了勇于破除画种界限的自信。康定斯基画幅倒错的观赏逸事是其口中时常念起的佐证,而其油画“无心插柳”地入选美国亚太博物馆画展并为收藏,又是这种艺术自信的实例了。
版面式油画,似乎是圈内同仁对劼音艺术的一种善意错觉,然而这种错觉却约定成其架上的光荣。因为优越和迷茫往往是形成了风格的两极,创建和突破都需要艺术家的冷静、勇气和自知之明。如今,劼音以其独到的艺术状态涉入油画的架上空间。细微的色彩处理获得了局部空间的多变和灵动,敏感的语汇组合具有了形式意味的沉静和隽永,长年所积的绘画体验和习以擅长的版画制作,使得他对传统纷复的油画语言体系,实现了明智的切入。这种形式语汇的嫁接和再生,换来了他今天可贵探索后的心得力作,这一成功实质上是其以优雅的心态和坦诚的作风,完成其人品和画品的沟通所致。(
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