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以哲
抗日英烈,历任东北陆军步兵第十九师中将师长兼第七旅旅长、六十七军军长
王以哲(1896年—1937年2月2日),原名蓬峤,字鼎芳,黑龙江宾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西安事变主要参与策划和实施人,历任东北陆军步兵第十九师中将师长兼第七旅旅长、六十七军军长等职务。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6年11月29日(一说生于1896年9月),王以哲出生于吉林宾县(今属黑龙江省)。幼入私垫启蒙,后入小学。
1915年,王以哲考入陆军预备学校。
1917年末,王以哲于吉林省立旧制中学卒业。
1918年暑期,王以哲被录取到保定军校,先入伍接受军事训练9个月,合格后,正式入军校为第8期,编在第3队。
1922年,王以哲毕业,后被派到直军王承斌所部任见习排长,因其不愿在直军中供职,乃返回东北投奉军,任奉天教导队第1期中尉排长。
1923年,奉天教导队第二期开学,王以哲被擢升为该队2营7连上尉连长。
1924年冬,奉天教导队第3期开学,王以哲任该队第3营少校营长。王以哲在教导队课余之暇,著有《步兵操典译解》一书,颇受部队初级军官们欢迎,几乎人手一册,王以哲由此暂露头角。
1925年冬,补充旅改称东北陆军第27旅,王以哲任39团上校团长。
1926年9月,奉军改为军团制,第3、4方面军团司令部卫队长出缺,张学良调王以哲充任。在此期间内,王以哲“曾多次掩护老同学张克侠和共产党员张存实等人的革命活动,为他们秘密出入国境往返莫斯科提供帮助。”
1927年2月,张学良将卫队扩编成旅,王以哲升任少将卫队旅旅长,旅部仍驻北京旃坛寺。6月,军团卫队旅扩编为师,王以哲升任少将师长,番号为陆军暂编第 24师。同年冬,第24师改为陆军暂编第19师,王以哲升任中将师长。王以哲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连升三级,这不但在奉军史上无前例,即在当时南北新旧军阀统治的军队中也属罕见。
1928年,王以哲被任命为第一旅(后改番号为第七旅)中将旅长,驻守在沈阳北大营。在这期间,王以哲招考一批青年学生,办了一个学生队,兼任教育长实负其责,为部队培训骨干,得到张学良的赞扬。
抗日战争时期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侵略军轰击沈阳,第七旅北大营遭袭。沈阳东北军参谋长荣臻根据南京统帅部电令,要求第七旅不得抵抗。荣臻告知王以哲必须遵守命令。王以哲指示部队突围,最终退入山海关。东北军随后改编,王以哲被任命为六十七军军长,下辖四师。
1932年8月,王以哲被调任北平军分会军衡处中将处长兼一〇七师师长。在此前后,为了加强对战士、干部进行宣传教育,王在所部办了《东望》周刊(后改为半月刊),并常在该刊上题词或撰文,曾写道:“所欲告我武装同胞者,不徒东望,必须东归,不达不止,誓必我身而完成之。”表达了抗日救国、复土雪耻的坚强决心。此外,他还积极支持由东北爱国人士组成的复东会的工作,使该会成了联系东北军和东北人的纽带。
1933年初,日军袭击山海关,不久又向热河进攻。王以哲奉命率军出古北口,在滦东地区与日军激战,给敌人以重大杀伤。同年3,4月间,王以哲任六十七军军长。蒋介石曾召王以哲赴庐山面见,要王以哲听其调遣,参加“剿共”。而王以哲忠于张学良,不被收买,让蒋直接和张商量。蒋加倍赠送王程仪五万元,王用此款为全体官兵购置了学习用品、军衣和补助困难军属,自己则分文不留。
1934年1月,王以哲的六十七军由河北调往大别山地区,参加“剿共”内战。在六十七军中有不少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青年,给王以哲很好的印象,使他对“剿共”持消极态度。
1935年9月,六十七军刚到陕北,王以哲所属的一一〇师在劳山被红军全歼。红军的战斗胜利,对王以哲震动很大。官兵士气低落,反对打内战。王以哲在共产党人的感召下,决心走联共抗日的道路。于是,他派人同红军取得联系。
1936年1月,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李克农代表红军到六十七军军部同王以哲会谈。3月,双方达成停战协定。4月,张学良将军同周恩来副主席的延安会谈,也是通过王以哲安排并亲自陪同参加的。6月,张学良集中东北军中进步的军官,办了一个干部连,由王以哲任连长。不久,办起军官训练团,王以哲被任命为教育长,向部队灌输抗日思想,培养爱国骨干力量。7月,由周恩来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2月12日,王以哲完全拥护张学良、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当日在八项救国主张通电上签名;14日,王以哲又出任张、杨组织的抗日援绥军第一军团副军团长,准备北上对日作战。
1937年1月30日晚,在王以哲家中召开了有中共中央代表团的周恩来副主席、东北军的于学忠、王以哲、何柱国三位军长、西北军的杨虎城将军参加的“三位一体”的最高会议。东北军中的少壮派也派代表旁听会议。会上王以哲坚持和平解决的方针。王的主张得到与会者的赞同,三方面意见取得一致。三方最高会议的决定没有被少壮派军官接受。他们不听从以周恩来副主席为首的中共中央代表团多次劝说,于2月1日晚秘密举行会议,拟定了枪杀王以哲、何柱国的计划。2月2日晨,少壮派军官派遣武装卫士闯进王以哲住宅,将王枪杀在病床上,享年41岁,史称二二事变。
人物事迹
快速上升
1925年,奉天教导队第四期成立,王以哲升任第三营少校营长。教导队编制为步兵三个营、炮兵一个营,以及工兵、辎重、骑兵各一连。教导队第四期学兵毕业之际,恰逢郭松龄“倒戈反奉”,奉天省城空虚,张作霖命王瑞华以教导队官兵为基础,迅速编组补充旅。王瑞华因此升为少将旅长,王以哲则超升为第三团上校团长。为阻击郭军,王以哲建议破坏铁路沿线水塔,该建议与张作霖的英籍顾问伊雅格的建议相符。郭军因此失去战机,倒戈失败,郭松龄夫妇被杀害。郭事平定后,王瑞华部改为东北陆军第二十七补充旅,王以哲的第三团改为三十九团,他继续担任团长。
1926年,该团参加攻打冯玉祥的南口战役,并成功摧毁冯军阵地,取得胜利,王以哲因此受到张学良将军的赏识。同年9月,因黑龙江省骑兵师穆春部军纪败坏,张学良决定整顿该师,但处理不当恐生意外。因此,他亲赴张家口处理此事,期间卫队队长姜化南被该师团长枪杀。事后,张学良决定调三十九团上校团长王以哲充任卫队队长。王以哲上任后,建议张学良招考青年学生,成立教育机构。张学良采纳此建议,并责成王以哲兼办此事。王经过筹备,在北京、沈阳两地招考青年学生,成立军官候补入伍生队。该队后转入东北陆军讲武堂北京分校继续接受教育。
1927年6月,军团卫队扩编为卫队旅,王以哲升任少将旅长。当时旅内主要人员包括上校参谋长董舜臣、第一团上校团长刘多荃、第二团上校团长于兆麟、第三团上校团长韩麟征。山西军阀阎锡山与张作霖失和,派傅作义率部占领涿州。张作霖派东北军进攻涿州,但久攻不下,双方伤亡惨重。王以哲的卫队旅也参战,但仍未能攻克。张作霖最终下令撤兵。
1928年,王以哲随张学良赴保定督战,鉴于形势变化,卫队旅在满城、望都扩编为师,即陆军第十九师,王以哲晋升为中将师长。该师后开回沈阳。
从1926年秋到1928年春,王以哲在短时间内由上校晋升为少将、中将,实现了快速的职级提升。
培养军官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附近被日本人炸毙。7月,张学良继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同年秋,奉军陆续撤回东北,王以哲的第十九师由河北省开回沈阳,驻沈阳北郊北大营。经整编第十九师改为步兵第一旅,仍以王为中将旅长。年底东北易帜后,王以哲部第一旅又改为东北陆军独立第七旅。
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威胁,王以哲十分注重培养各级军官的军事指挥能力,在旅里成立了步兵研究班,对各团上尉以下的军官进行为期六个月的轮流训练,又于各连抽调士兵成立军事队,隶属于步兵研究班指挥。王以哲也十分注意提高军队的文化素质,参谋处为各级军官制订了学习计划,学习情况列人年终考核项目。王尤其重视对官兵进行爱国教育,王以哲亲自编定充满爱国激情的《旅训》《旅歌》和《士兵问答十二条》,书写好装人镜框高悬于每座兵舍、讲堂、办公室。每当“总理纪念周”,王以哲总要请一些社会名流学者来部队讲述国内外形势,以及俄、日对中国的侵略史等。王还在军队中实行军工制。1930年,全旅以营为单位,分别建立了一种工厂,营房外的空地被充分利用来种蔬菜,“移兵于工”、“移兵于农”。
西安事变
1936年2月,王以哲遵循张学良的指示,在洛川与中共中央联络局局长李克农和苏维埃政府贸易总局局长钱之光等人会面,并就红军与第六十七军的局部合作达成了口头协议。4月9日,王以哲陪同张学良从西安飞往延安与周恩来会谈。此后,王以哲的部队与红军展开了密切的配合。1936年12月12日,王以哲支持了张学良的捉蒋兵谏行动。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扣留在南京,王以哲在东北军内部成为了最具影响力和最能维持团结的核心人物。王以哲认同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认为这符合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主张通过和平谈判营救张学良,反对内战。
被害身亡
蒋介石返回南京后,致电杨虎城及东北军将领,要求释放西安事变时被扣的蒋鼎文、陈诚、卫立煌三人。王以哲认为,如果要求释放这三人,那么其余被扣的大员和被扣的50架战斗机及机组人员也应一并释放,以表明东北军将领们的团结和对蒋介石的服从,这可能会促使蒋介石早日释放张学良。然而,一些激进分子,包括孙铭九、应德田、刘启文、张政枋、杜维纲、刘佩伟、何镜华等人在陈旭东家开会,研究西安事变的善后问题。会上,应德田提出追查释放国民党军政大员和被扣战斗机的责任,并拟定了暗杀王以哲等人的计划。1937年2月1日深夜,孙铭九、应德田指派的人马到王以哲的公馆将其杀害,同时被捕杀的还有总部参谋处长徐方、副官处处长宋学礼等人。他们接着又到西安绥靖公署欲捕杀东北军骑兵军军长何柱国,但经杨虎城及时阻拦,何柱国得以幸免。王以哲将军在1937年2月2日被杀害,终年42岁。
所获荣誉
人物生活
人物语录
“孙中山领导国民党革命成功,全国统一。我们东北完全拥护这一壮举。革命是用鲜血换来的,人民不再受战争的灾难了。我们全旅官兵从今年起,要加强训练,成为劲旅,保国家,御外侮,雪耻辱,以尽我们军人保国卫民的天职……”
“不徒东望,必须东归,不达不止。”
“若果全国各党派皆能如中国共产党以救国为先,我们便用不着对日寇怀什么恐惧了,我们中国也就可以得救,我们流亡的东北人也就可以回老家了。”
“所欲告我武装同胞者,不徒东望,必须东归,不达不止,誓必我身而完成之,方不愧为东北健儿,方不愧为现代革命军人。”
“我民族受强邻之压迫,危在目前。凡我旅官、士、兵、夫等,务本总理遗嘱及司令长官意旨,牺牲一切,努力工作,以互助之精神,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我们何时能返那美丽的田园?何时能慰我们的祖宗于地下,又何时能救我亲爱的父老兄弟姐妹于水火之中?”
逸闻轶事
西安事变前,王以哲在张学良向中共提出入党的要求之后,于1936年7月由周恩来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7年2月2日,在东北军“少壮派”应德田、孙铭九等发动的变乱中,王以哲遇害牺牲。此后,关于王以哲是中共的“特别党员”一事长期湮灭不闻,甚至一些曾在东北军工作的中共党员都不知情,后在叶剑英等证实下才得以澄清。
人物评价
王以哲是一位重诺言、讲义气,在东北军中有威望、得人心的将领。王以哲的爱国正义行动,得到全军爱国官兵的同情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评)
鼎芳(王以哲)先生遇难,不胜哀悼。鼎芳先生努力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家民族之干诚,亦爱国人民之领袖,此次主持和平,力求统一团结,及见于少数不顾大局的分子,虚以身殉。苏区军民同声悼惜,特电致唁,敬候起居。(毛泽东、朱德 评)
苏区人士对王以哲将军被害,深致哀悼。王将军是东北军中有威信得军心的将领,且是抗日救亡的领袖之一,是为张学良将军十分信赖之大员。(1937年《新中华报》以《我们需要和平统一》为题 评)
后世纪念
人物书籍
王以哲之死》全称《王以哲之死:东北军参与西安事变始末》,是2017年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施原。本书是一部从东北军视角,对西安事变以及整个抗战史脉络进行的解读和梳理的作品。
纪念展陈
以哲公园位于哈尔滨市宾县城区西南出口,主题公园类旅游景点。哈尔滨红色旅游景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占地3万平方米,1993年建王以哲将军纪念馆,其前身为1952年建立的宾县烈士陵园。
身份认定
1985年6月,中共中央组织部正式复函中央党史资料征编委员会东北军史组:王以哲生前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参考资料
王以哲 烈士.中华英烈网.
最新修订时间:2025-04-01 17:5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