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仁峰(1886年—1967年),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人,中国近代民主
革命家、王祖贤的曾祖父。
王仁峰,字霭吾,号晦释,安徽省
舒城县人。幼入私塾,19岁就学于舒城斌农中学堂。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南京两江优级师范理化科。此间受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影响,由革命党人凌焦庵、
郑赞丞介绍,加入
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与宋玉琳等去香港准备参加广州起义,受命留驻香港管理财务。7月,与凌焦庵、金味鱼等投
江浙新军徐绍祯部,参加光复南京之役。
民国2年(1913年),在南京创办安徽旅宁公学,不久即辞去校务参加
二次革命。二次革命失败后返乡当选为舒城县教育筹备处主任,1914年2月邀请金味鱼、金念曾数人在舒城桃溪创办第二高等小学校,任校长。1920年任安徽省立第二中学校长。1921年任安徽省立第二农业学校校长。次年8月,调任省立第五中学教导主任。与校长刘希平等组织芜湖学生会,反对曹锟、马联甲贿选,被军阀
马联甲拘禁,后经柏文蔚、
光明甫等人相助出狱。1927年3月,任国民党舒城县党部筹备委员会主任委员。次年辞职,去贵池筹建省立第三乡村师范学校,任校长。此后历任舒城县立初级中学校长、安徽省立第二临时中学校长。1948年因病辞职。
新中国成立后,王仁峰多次被选为乡、县两级人民代表。1955年,经
安徽省副省长沈子修和文史馆馆长
光明甫推荐,被聘为安徽省文史馆馆员。1967年4月因病逝世。
宣统二年(1910年)5月,王仁峰与
柏文蔚、凌焦庵等人准备在南京发动
武装起义,王奉命率部分同志潜往
镇江附近的
三汊河制造炸弹。因当时天气湿热,
雷管久置失灵,一人不慎用锤轻击,雷管爆炸,将王仁峰左臂炸伤。清军闻讯前往围捕,有广东人罗灿将他背到江边,在芦苇丛中隐藏三天,后经赵声等人营救送至丹徒蒋怀仁医院,因伤臂肌肉腐烂只得截肢。1911年伤愈后,与宋玉琳等去香港,准备参加广州起义,主事者黄兴、赵声等认为其伤臂特征明显,一再慰勉,谢绝其参加起义,从而得以幸免于难。
1920年秋,王仁峰调任省立合肥二中校长,他办学开明,允许师生阅读进步书籍,提倡自由发展,引起军阀马联甲和当地豪绅不满,指使驻军营长杨其五诬陷其为“过激党”,加以逮捕,欲定罪处决。事发后二中师生群情激愤,罢课抗议,本省籍知名人士光明甫、柏文蔚等为之奋力奔走营救,王仁峰始获出狱。王出狱后,柏曾以“当代几人称硕德,中原万姓望旌旗”一联相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