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顺
中国豫剧演员
王二顺 (1920一1977年),豫剧演员,河南省登封县告成镇人。原籍河南偃师。幼年随五叔学吹唢呐,拉胡琴。12岁进登封大金店王会林科班学戏。
名角简介
王二顺(1920——1977年),主工武生,兼演老生、花脸。因其戏路宽广,文武兼备,故有“五把叉”之美誉。其先后师承豫西名家“戏篓子”李留住,豫西名小生徐双槐,豫西名老生张同庆,豫西名净韩小丹等。
创立流派
其创立豫剧武生流派王派,也是豫剧至今以来唯一一个称门立派的武生流派,但如今系无传人继承其武生老生花脸戏路宽广的艺术特色,导致豫剧流派艺术流失严重。
豫剧名家李树建仅继承其唱腔,非王派正宗传人,更无豫剧李派的说法。
艺术特色
其功底扎实,技艺娴熟,功架稳健,尤以“倒踢椅子”和“腿功”等高难度技巧,堪称绝技。其念白吐字清晰,身段利落,大方得体;尤其髯口功,鸾带操动别具一格,在倒开门、踢椅子、蝎子尾、金鸡独立、创立翻、耍帽翅等技艺上堪称一绝
其系豫西调唱腔的杰出代表,有着本嗓下五音行腔,嗓音宏亮,音域宽厚,刚柔结合,行腔自然,优美动听, 到老声誉不哀。因为其功底厚, 专攻武生,兼演红脸、花脸,能文能武。更重要的条件是他在弦乐台调基础上练练好真嗓喝功之后,又紧跟随着旦角引起的升弦过程,从B调起,半度—度地升高,他也把嗓音逐渐锻炼,力争撵上弦,终于唱到了bE调;并在他吸收旦角唱腔的基础上加以改革,在豫剧男声唱腔中独树一帜,为豫剧男性唱腔开辟了道路。
《长坂坡·搜山》一折,为了表现“山”的高度,其站在桌子上摞起的两把椅子上,身扎大靠,用“曼子”腾空翻下,边舞边唱,面不改色,气不发喘,精准地表现了人物的英雄气概。
《黄鹤楼》中饰周瑜,因被羞辱而气愤,恼怒,只见他右手握瓴,左脚踢蟒,来一个“探海”转身亮相,两眼统红冒火,口吐鲜血,昏厥欲倒。这里的表演,生动逼真地再现了人物在特定情景中的人物个性。
《刀劈杨藩》中饰杨藩,扮相俊美,英气逼人,两军对阵时樊梨花初见杨藩,为她不知真情“逃婚”而已悔恨。在樊的大段唱段中,他饰的杨藩右手托枪,左手板腿齐眉,作金鸡独立。配合樊的唱段,三起三落,稳丝不动,被人誉为“活腿”。让樊唱出了“早知道杨藩夫长得真好看,我何比嫁给那薛丁山”的感叹。但是、两国交兵,樊梨花不顾私情,毅然将杨藩劈于马下。在激烈的对打中,樊梨花手起刀落,王二顺就势而起来个“仰个”,表演配合的天衣无缝,令观众叫绝。
《下燕京·闯店》一折,赵匡胤闻恶耗,怒发冲冠,其中一个特技就是将坐的椅子在愤怒的唱念中手脚并用,经将罗圈大椅从背后撂起两米多高,令观众惊叹。
唱片记载
所饰《夺印》寇准,《打金枝》唐王,《长坂坡》赵云,《闹金阶》赵匡胤,《蝴蝶杯》田云山、《向阳商店》经理等,其主要唱段均灌制成唱片或被电台录音。曾获中南区戏曲会演演员二等奖。河南省首届戏曲观摩会演演员一等奖。
艺术生涯
幼年随五叔学吹唢呐,拉胡琴。
12岁进登封大金店王会林科班学戏。
15岁以演出《挂面》而崭露头角。
1945年参加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队六支队。
1946年编入新四军三旅宣传队。
1947年转入地方,搭密县太乙班从艺。
1950年冬进洛阳五月剧社,后转入洛阳市豫剧团任主演。
1952年,全国第一届戏曲观窿汇演,王二顺为河南代表,赴京演出《滚鼓山》,饰张飞,演技精湛,形象逼真,被评为二等奖。
1954和1965年两次晋京演出。
1954年9日,第—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随河南省歌剧团赴京为大会演出了《串龙珠》,饰演康茂才,唱腔洪亮宽厚,台风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受到大会代表们的热情赞扬和国防部长彭德怀的亲切接见。
1958年,河南省现代戏曲汇演,洛阳市豫剧二团的《涧河飞上邙山岭》参加了汇演,被评为优秀剧目。
1963年,洛阳市豫剧二团赴京汇报演出,王二顺饰演《花打朝》程咬金。王二顺在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目和现代戏中,塑造人物比较成功的有:《长坂坡》赵 云 、《滚鼓山》张 飞、《花打朝》程咬金、《虎丘山》白士琪、《石达开》石达开、《闯王旗》李自成、《传枪》爷爷 、《向阳商店》经理。
“十年动乱”期间,王二顺受到了残酷的折磨,被锹斗游街、绑架殴打,致使肋骨受伤,“专政”七年之久。后虽平反昭雪,但健康状况已不如前,且患有高血压症。即使这样,王二顺始终不忘自己是人民的演员,仍坚持排练登台演出,在《扒瓜园》《龙江颂》《红色娘子军》等现代戏中,成功地塑造了新型人物。
代表剧目
其代表剧目:武生戏《长坂坡》;小生戏《黄鹤楼》;红脸戏《虎丘山》《刀劈杨藩》《夺印》;红生戏《闹金阶》;花脸戏《滚鼓山》《将相和》等。
参考资料
豫剧名家.商丘市豫剧院.2013-03-10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5 08:58
目录
概述
名角简介
创立流派
艺术特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