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玺
中国科学院院士、冶金学家
王之玺(1906年12月8日—2001年1月20日),河北行唐人,冶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金属学会高级工程师。
人物生平
1906年12月8日,王之玺出生于河北行唐。
1920年,毕业于行唐县立第一小学。
1924年,毕业于保定第六中学;后考入北洋大学预科。
1931年,毕业于北洋大学矿冶工程系。
1931年7月—11月,任职于东北矿务局复州湾煤矿。
1932年,任职于汉口六河沟铁厂。
1934年8月,赴英国雪菲尔德大学钢铁冶金系学习进修。
1936年,任上海新和兴钢铁公司副厂长。
1938年,参加大渡口钢铁厂建厂规划制订工作和炼钢厂设计工作;12月,赴昆明参加筹建云南钢铁厂的筹建工作。
1944年,赴美国访问考察。
1945年,借调至战时生产局任材料处副处长。
1946年3月,任资源委员会钢铁组副组长。
1947年4月,任鞍山钢铁公司协理。
1948年9月,任职于哈尔滨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
1950年,任沈阳东北工业部一级工程师、计划处副处长。
1952年,任北京中央重工业部生产技术司副司长。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56年6月—1967年,先后任冶金工业部技术司副司长、钢铁司副司长、科技办公室副主任。
1979年—1984年,任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
1988年—1989年,对中国东北、西北、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的十多个省市和钢铁企业进行调研。
1990年—1991年,对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等省的沿海港口进行建厂条件的调查。
2001年1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王之玺负责拟订鞍钢复工计划,并参加工程施工;组织创建中国钢铁产品的技术标准,组织制定中国全国钢铁冶炼的基本操作规程并建立技术监督制度;提出攀枝花和包头铁矿综合利用的课题,负责组织攀枝花钒钛铁矿的高炉冶炼实验工作,采用三段试验方案取得成功,为攀枝花钢铁基地的建设创造了技术条件;负责组织制定冶金科技十年发展规划;组织一些重大新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工作,如连续铸钢、贫赤铁矿选矿、炼铁高炉采用高压高风温、炼钢真空处理、钢材冷加工等。
截至2001年1月,王之玺编著的论著有《发展我国钢铁工业原料路线的建议》《钢铁工业调整和技术改造方针的建议》《攀枝花钒钛铁矿高炉配矿三段实验计划》等,其他论著部分参考如下:
[1]王之玺.废钢、铁矿的合理利用与综合回收的几个问题[J].科技导报,1986(04):13-14.
[2]王之玺.关于改进洗煤炼焦及小高炉操作上若干技术问题[J].钢铁,1959(16):9-12+26.
[3]王之玺,魏寿昆.发展钢铁工业的战略研究[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1994(02):61-62.
[4]王之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远景与重点科研方向[J].东北工学院学报,1985(02):142-147.
[5]王之玺.我国近代炼铁工业简史[J].炼铁,1986(04):3-6.
人才培养
王之玺认为,科技工作者既要精通一门专业知识,建立专业知识体系,又要学习相关学科知识,思维横向发展,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工作中注意学习别人的知识特长,集思广益。只有这样我们在选择科研课题、确定技术路线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个人生活
王之玺幼年时家庭经济状况不佳,在其读小学时期,家境尚可维持他的学业。升入初中后,家庭已感到经济压力。之后家里反对王之玺报考大学,后在亲友的帮助下他才得以入学。王之玺报考了费用较低且可施行贷书制的北洋大学,入校后虽各方节省,家庭仍不能负担费用,遂靠贷款坚持学业。
人物评价
“王之玺是中国近代钢铁冶金工程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炼钢》评)
“王之玺是中国冶金和材料界知名专家与学者。”(天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评)
“王之玺对促进新中国冶金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冶金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行唐县人民政府评)
参考资料
王之玺.行唐县人民政府.
王之玺.中国科学院学部.
冶金专家:王之玺.中国金属学会.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6 19:5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