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一
原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支部委员
王丹一(1919年—2016年7月19日),马克思主义哲学艾思奇的夫人。原名王珠凤,汉族,江苏金坛人,1919年出生,1935年春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战争年代先后在中宣部、中央党校等部门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她曾在中组部组织指导处、党员管理处、基层处任组织员、巡视员,在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任支部委员。文革期间受到冲击,文革后期1973年因病回北京居住。恢复工作不久就于1982年离职休养。主持出版了《艾思奇文集》两卷本、560万字的《艾思奇全书》八卷本等一系列著作。 王丹一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央党校原政策研究室副局级离休干部(副部长级医疗待遇)。
人物履历
王丹一同志从小学时就受到反封建和爱国思潮的熏陶,12岁走出家乡随父亲北上太原,开始了追求真理、拯救中华的革命生涯;
1932年9月,王丹一考入山西省立太原女子中学初中,参加了“红色妇联”抗日救亡工作。1935年9月考入北平私立志成女子中学高中,积极参加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7年7月,转入湖北省立女子二中,并参加平津流亡同学会的抗日活动;
1937年11月,诀别环境优渥的家庭,奔向延安。她参加了西安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总队部办游击战训练班,随后转入安吴堡青训班学习;
1938年4月,进延安陕北公学总校二期14队学习;
1938年4月8日,由张煜、牟翼然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年7月,参加创建陕北公学关中分校,先后任37队政治干事和班长;
1938年12月在陕北公学干部队学习。在宣传群众活动中,她自学成才,多次受到有关领导的表扬;
1939年5月进入延安马列学院四支部学习,任文娱委员;
1941年4月在中央研究院宣传研究室学习;
1942年1月在中央宣传部宣教工作调研组工作;
1943年2月在中央研究院及中央宣传部参加整风;
1943年10月至1944年8月,在中央组织部招待所审干并参加大生产运动
1944年7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艾思奇结婚;
1944年8月在中央党校三部文艺室工作;
1945年10月在解放日报社工作;
1947年8月参加中央土改试点工作团北庄工作组;
1948年10月,在正定县华北大学一部任主任秘书兼总支委员;
1948年12月在马列学院一部学习后在图书馆工作;
1949年6月至1962年1月,先后在中央组织部组织指导处、党员管理处、基层处任组织员、巡视员;
1963年9月,在中央党校政策研究室任支部委员;
1966年3月艾思奇同志去世后,受邓颖超、李培之、郭明秋等同志的嘱托整理艾思奇同志的遗留文稿。文革期间受到冲击,托张雷平将军把艾思奇同志重要文稿送至东风基地保护起来;
1969年底,下放到河南“五七”干校劳动;
1973年因病回京;
1977年中央党校复校后,正式开展艾思奇文稿整理工作;
1982年11月离职休养。此后继续组织开展研究艾思奇学术思想工作直至去世。五十年如一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普及和史学研究方面潜心耕耘,从无懈怠。
主要著作
1953年,王丹一同志因手术事故致神经受到伤害,其后又身患多种疾病,但她几十年间以顽强的意志和惊人的毅力坚持工作,主持出版了《艾思奇文集》两卷本、560万字的《艾思奇全书》八卷本等一系列著作。
人物逝世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央党校原政策研究室副局级离休干部王丹一同志(副部长级医疗待遇),因病医治无效,于2016年7月19日凌晨2时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7月29日上午,王丹一同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送了花圈,对王丹一同志逝世表示悼念,对其家属表示慰问。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刘延东刘奇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鹏朱镕基温家宝宋平李岚清曾庆红吴官正,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元,原国务委员戴秉国等领导同志送了花圈,对王丹一同志逝世表示悼念,对其家属表示慰问。
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何毅亭代表刘云山校长,代表中央党校校委会,对王丹一同志逝世表示悼念,对其家属表示慰问。中央党校副校长赵长茂、校委委员黄宪起和各直属单位负责人,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等有关单位领导同志和代表,以及来自北京、上海、江苏、云南、广东等地的王丹一同志亲友,共300余人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12 07:07
目录
概述
人物履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