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青(1910年—1990年3月31日),原名王忠卿,山西长治市人,早年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他任太岳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上党、西五岭攻坚战。在艰苦的战争岁月,王中青出生入死,为革命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中青历任山西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副厅长,山西省人民委员会文教办公室主任、山西省副省长等职,为开创和发展山西省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1990年3月31日,王中青因病在太原逝世,享年80岁。
人物生平
王中青,1910年出生在长治市捉马村。青少年时期,他在长治师范上学时就接受了革命的思想,因闹学潮,被学校开除。1932年在太原读书期间积极投身革命,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反帝大同盟”、“教育工作者联盟”,并参加了太原学生响应北京的“
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教育学院。
抗日战争爆发后,王中青于1938年参加了八路军129师,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政治部教育科干事、政治部教育教干科副科长,
太岳军区政治部宣教部部长。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太岳二军分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中央局办公厅宣传部秘书,总支部书记,直属党委宣传委员,华北中央局宣教科长。太原解放初期,先后担任接管太原行政的文教接管组副组长、组长,太原市教育局局长,为建立人民政权,医治战争创伤,迅速恢复太原的秩序,做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中青历任山西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副厅长,省直总支党委委员,山西省委宣传部文教处副处长,山西省人民委员会文教办公室主任,山西省副省长。先后被选为山西省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山西省第一、二次党代会代表。并先后兼任山西省科委主任,省爱委会主任,省红十字会主任,省劳动大学校长,山西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全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全国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等职。“文革”期间,他敢于坚持真理,坚持斗争,顾全大局,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表现出了共产党人的宽阔胸襟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具有无私无畏的胆略和气魄。1979年,他再度出任山西省副省长,认真执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拨乱反正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宏伟事业。
1990年3月3日,王中青因病在太原逝世,享年80岁。1990年4月14日,王中青遗体告别仪式在太原双塔革命公墓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
王震、
秦基伟、
薄一波、
宋任穷、
程子华等送来了花圈,发来了唁电,对他的逝世表示深切的哀悼。
亲友回忆
姚奠中:王中青是位学识渊博,擅长写作的人。因之他对这一方面的工作要求很高。1960年的夏天,省委宣传部要我和贺凯同志参加《
三关排宴》的最后加工工作。这一上党梆子剧,是
赵树理同志一手抓的,已在汇演中得到好评。为了拍 电影,才作最后加工。我们到了长治,在老赵同志主持下,没有作大的修改。回太原后,中青向我了解了情况,他表示对剧本不满意,要我大改,并提出他的想法,甚至要改弦更张。这显然不切实际。中青和老赵是老战友、好朋友, 认识基本一致。老赵对这个戏也不是满意的。在我们同看上党落子演出
郭沫若的《武则天》只改了些唱词时,他深叹《 排宴》不能与之相比,“ 差距太大了”! 可是《排宴》已定型,改旧剧有很大局限,只好迁就;而中青同志则一直想超越!听有些搞文字工作的同志说,文稿到中青同志那里,很难通过,原因就是他要求高。
孟海生:我于1974年10月4日,到山西师院中文系就读。山西师院学生会成立不久,学生会主席张金鳌即找我谈话,说要办一个学生刊物,让我去办。很快,《师院青年》出世,半月刊,四开四版。大概是出了四期以后,在我给院领导送报时,王中青叫住了我,专谈报纸的事。至少谈了一个小时,很少批评,主要是讲:报纸要有言论,要出评论;对学院和教育系统的重大举措和做法,要敢于直言不讳地表明赞成与反对,不能不疼不痒,空空论道。尤其你们学生会,怕什么?年轻人嘛,就是说错几句话,要咋哩么?又不是国民党反动派掌权时,说了甚话,就是被抓被杀。鲁迅什么都敢讲,他们又怎么样鲁迅了?要有风骨,要用鲁迅的精神去办报纸…...
社会评价
《长治在腾飞》:王中青同志在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忠心耿耿,鞠躬尽瘁,为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山西的社会主义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倾注了毕生精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代山西园丁谱》: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王中青同志事业心强,工作一贯积极负责,工作作风雷厉风行,一丝不苟,任劳任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敢想、敢干,富有创造性;对坏人坏事敢于批评斗争,对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勇于自我批评、承担责任。他个性耿直、豪爽,对同志关心、爱护。
相关研究
段崇轩.一个革命家的文学情结——王中青的文学写作以及与赵树理的友情[J].中国作家(纪实版),2021,(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