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文字
王(拼音:wáng、wàng)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指事字,其甲骨文像斧钺之形,“王”便是以斧钺象征王权。本义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秦汉以后,帝王改称为皇帝,“王”就成为封建皇族或功臣封爵的最高项,如:诸侯王、亲王、郡王等。也指在某个领域、某一方面取得成就的人,如:故事大王等。以上义读wáng。“王”一般作为名词,但有时也作为动词使用,指称王,多用于古代汉语中,读wàng。
字源解说
指事字。商代甲骨文(图1-3)是一把大斧的斧头部分的轮廓图形。这种大斧是古代用来杀戮的兵器。是奴隶主和封建领主对农奴,隶役、战俘、罪犯实行屠杀的工具。谁掌握了这残害人的凶器,谁便有至高无的的权力,称王称霸,因此古人造字使以这大斧作为权力的象征,作为“王”字。对于“王”字的解释,历来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说:“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有的说,“王”的甲骨文像人立地上。这人是个有地位的人。不管怎么说,“王”都是权力的象征。
甲骨文早期“王”字作图1,后在其上缀加一横,作图2,图3中的甲骨文,已进一步把斧头实化,开始失去又平又周的大板斧形了。图4的金文则把斧口部分强调,并将线条粗化。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楚国及吴越地区的“王”字上或缀加鸟形(图5、7),这种书体过去称为“鸟虫书”,所加鸟形乃装饰性符号,纯粹为了美观,并无实在意义。到了小篆(图8)阶段,表示斧柄的两横还在斧头顶,但斧身和斧口却已变成“丄”形了。于是,在这基础上发展成为隶书(图9)和楷书的“王”字。已经看不出大斧的形迹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文字(甲、金、篆文)里,“王”字和“”字的形体十分接近。区别在于,“王”字中间的一横,必须往上靠近顶上的第一横,保留斧柄的残余形象。“玉”字则把中间的一横写在上下两横的正中间,本来是用一根东西贯穿三块玉的形状。为了把“王”“玉”二字区分开来,所以隶书、楷书便在“玉”的右旁加了一点。
“王”作为君主的代名词,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一直存在。春秋战国时期,天子称王,分封诸侯也称王。从秦始皇嬴政开始才称君主为“皇帝”。汉代开始也称帝,又分封同姓皇族为“王”。《尚书·洪范》中记载:“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这里的“王”即君主。而和“候将相”相提并论的“王”,即所谓的“王侯将相”,已经变为一种封爵了,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王”在现代汉语中,更多地被引申表示“首领”的意思,例如“霸王”“王者”“蚁王”“蜂王”,等等。
“王”在古汉语中还可以破读为wàng,这个意义的“王”是名词作动词的用法,例如《易·系辞下》中所说的:“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这里的“王天下”就是称王于天下、统治天下的意思。
详细字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一】【王部】雨方切(wáng)
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①孔子曰:“一贯三为王。”②凡王之属皆从王。
𠙻,古文王。
【译文】王,天下归趋向往的对象。董仲舒说:“古代创造文字,三画而又用竖线连接其中,叫王字。三横画,代表天道、地道、人道,而又能同时通达它的,就是王。”孔子说:“用一贯三就是王。”
【注释】①董说引自《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今本原文:“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②孔说未详所出。
说文解字注
“天下所归往也”注:见《白虎通》。王往曡(叠)韵。
“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注:见《春秋·䋣(繁)露》。引之说字形也。韦昭注《国语》曰:参,三也。
“孔子曰:‘一贯三为王。’”注:又引孔子语证董说。
“凡王之属皆从王”注:雨方切。十部。
广韵
雨方切,平阳匣 ‖ 王声阳部(wáng)
大也。君也。《字林》云:“三者天地人,一贯三为王,天下所法。”又姓,出太原、琅邪,周灵王太子晋之后;北海、陈留,齐王田和之后;东海,出自姫姓;高平、京兆,魏信陵君之后;天水、东平、新蔡、新野、山阳、中山、章武、东莱、河东者,殷王子比干为纣所害,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金城、广汉、长沙、堂邑、河南:共二十一望。又汉复姓,五氏。《左传》晋有乐王鲋、小王桃甲。贾执《英贤传》云:“东莞有五王氏。”《史记》云:“出齐威王至建王五王之后。”《风俗通》云:“汉有中郎威王弼,出自楚威王后。”汉有新丰令王史音。雨方切。又雨诳切。四。
【校释】天下所法:当依《说文》作“天下所归往也”。
于放切,去漾匣 ‖ 王声阳部(wàng)
霸王。又盛也。又于方切。
康熙字典
【午集上】【玉字部】王;部外笔画:0
《广韵》《集韵》《韵会》竝雨方切,音徨。《广韵》:大也,君也,天下所法。《正韵》:主也,天下归往谓之王。《易·坤卦》:或从王事。
又《随卦》:王用享于西山。《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诗·小雅》:宜君宜王。注:君,诸侯也。王,天子也。〇按秦汉以下,凡诸侯皆称王,天子伯叔兄弟分封于外者亦曰王。
又诸侯世见曰王。《诗·商颂》:莫敢不来王。笺:世见曰王。
又凡尊称亦曰王。《尔雅·释亲》: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
又法王,象王,皆佛号。《华严偈》:象王行处落花红。岑参诗:况值庐山远,抽簪礼法王。注:法王,佛尊号也。
又姓。
又《谥法》:仁义所往曰王。
又王屋,山名。《书·禹贡》:至于王屋。疏:正义曰:王屋在河东垣县东北。
又弓名。《周礼·冬官考工记》:弓人,往体寡,来体多,谓之王弓之属。
又王连,远志也。见《博雅》。夫王,芏草也。见《尔雅·释草》疏。
又王鴡,鸟名。《尔雅·释鸟》:鴡鸠,王鴡。注:雕类,今江东呼之为鹗。
又王鲔,鱼名。《周礼·天官·䱷人》:春献王鲔。注:王鲔,鲔之大者。
又蛇名。《尔雅·释鱼》:蟒,王蛇。注:蟒,蛇最大者,故曰王蛇。
又虫名。《尔雅·释虫》:王蛈蜴。注:即螲蟷,似䵹鼄,在穴中,有盖。今河北人呼蛈蜴。《博雅·释虫》:虎,王蝟也。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竝于放切。音旺。霸王也。《正韵》:凡有天下者,人称之曰王,则平声。据其身临天下而言曰王,则去声。《诗·大雅》:王此大邦。笺:王,君也。释文:王,于况反。《前汉·高帝纪》项羽背约而王君王於南郑。师古注:上王字,于放反。
又《广韵》:盛也。《庄子·养生主》:神虽王,不善也。注:谓心神长王。《释文》:王,于况反。
又音往。《诗·大雅》:昊天曰明,及尔出王。传:王,往也。朱注:音往。〇按王本古文玉字。注详部首。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书写提示
【写法】❶首笔横居上居中。❷第二横略短,写在横中线。❸竖写在竖中线。❹末笔长横,居下居中。
书法欣赏
(以上参考资料)
音韵集成
中上古音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韵书集成
(表格信息来源:汉典网)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声母和韵母用国际音标标注;各方言点的字音以当地城区中老年人口音为依据,仅作参考
(参考资料:《汉语方音字汇》、汉典)
参考资料
国务院关于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10 16:18
目录
概述
字源解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