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景德镇窑以外生产青花瓷的重要窑场。在今云南玉溪,故名。始烧于宋元,而止于明,共发现三处窑址,均烧青釉和
青花瓷器。青釉有印花。花及无纹饰三种,印花多阳纹花卉,划花为云纹与水波纹;青花瓷器釉色与青瓷相同,纹饰有鱼藻、折枝花卉及四佛杵等纹;器型有大碗、大盘等,还有
玉壶春瓶、罐等。
简介
云南最大的两个瓷窑是玉溪窑和
建水窑,前者停烧,后者则改烧
紫砂陶器并成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陶。从窑址出土文物来看,云南古陶瓷研究起步较晚,绝大多数窑址尚未调查和发掘,许多瓷器的窑口至今仍不能明确与细分,只能拟定为“云南烧制”;玉溪窑虽已发掘但材料较少,且没有正式发掘报告,可以借鉴和利用的研究成果十分有限。但玉溪窑的发现,让海内外学者惊喜不已,想不到地处边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云南省竟会有
青花瓷器生产。玉溪窑的发现充分说明自古以来云南同内地有着密切的联系,云南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已故学者
冯先铭先生将江西景德镇、
云南玉溪和浙江江山称为中国青花瓷器的三大产地,聪明的云南人可引以为自豪矣。过去认为玉溪窑为元、明间瓷窑,现根据田野考古发现判明其发源于宋末元初,至清代仍有烧制瓷器,约有600年历史。
主要特点
主要烧制地方性日用瓷器,盘碗居多,亦有
玉壶春瓶及罐类,应为酒器。以
青釉和
青花瓷占大多数,青釉器风格接近耀州窑系,其青花器亦采用
青釉为面,因釉内铁元素的浸渗,
故青花色泽暗淡、发灰,釉面呈乳浊状。青花器所绘纹饰,既有中原主流青花的特点,又有极其鲜明的地方色彩。所绘游鱼更是特别:身子细长如棒,明显为急流之中所产鱼类。
器型有大碗、大盘等,还有少量的瓶、罐等。
青花盘也有印花的,多印阳纹花卉。 玉溪窑青瓷釉色与青花制品相同。青花系用钴料在胎上绘画,然后罩上青釉,在1200℃左右的高温下烧成,从视觉效果看有些层次感。当地所产钴料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铁和氧化锰,加上锻烧乏力,导致青花色调呈深蓝色和灰黑色,再上青釉覆盖加色,部分青花成了黑色。这恰好是玉溪窑与众不同的一大特色。
瓷器种类
玉溪窑烧制的品种有青釉瓷、酱釉瓷、青釉印(划)花瓷、青釉褐彩瓷、青釉刻划花加绘
青花瓷和青釉青花瓷。玉溪窑产品造型古拙敦厚,线条简单,胎体也较厚重。从器形看,主要产品是碗、盘、杯、壶、罐、瓶、炉等。器形简单的盘碗等产量较高,而器形复杂的器物产量较少;模仿内地的瓷器造型较多,自身创造的较少。玉溪窑生产的青花瓷虽然在工艺技术上全面学习景德镇,但以造型粗犷、纹饰简朴生动、青花呈色深沉、遗存数量较多而独树一帜。
玉溪窑产品胎质为高岭土和瓷土(粉碎后的瓷石)的混合物,胎泥淘洗不净,有夹砂和气孔,断面吸水率较高,多为土灰色和浅灰色。
青釉为高钙草木灰釉,呈青黄或青绿色。施釉较厚且釉面厚薄不均现象明显,常见开片纹,有大小不一肉眼可辨的气泡。施釉不及底,方法为蘸釉和刷釉,足端处常有流釉痕迹。
酱釉器的施釉方法与
青釉一样,除颜色不同外,釉面外观与青釉完全一致,呈色不同仅仅是因为釉汁中氧化铁的含量较高和烧成温度提高、时间略长所致。
青釉印(划)花瓷器是在未干的湿胎上用模子压印或用竹刀刻划出花纹,罩上青釉烧成;从制作手法和纹饰上看,玉溪窑的青釉印(划)花瓷器受龙泉窑影响较大,与广西钦州窑、四川邛崃窑近似。
青釉褐彩瓷器是用含氧化铁的原料在瓷胎上作画,罩上青釉烧成,在玉溪窑所发现的残片中,凡属青釉褐彩瓷器的纹饰均较简单,有的纹饰简略到不明所以,可能因为褐彩烧制技术还不成熟所致。
青釉刻划花加绘青花瓷是在湿胎上刻划花纹,胎干后加绘青花纹饰,再罩上青釉入窑烧成。在视觉效果上显得层次分明,纹饰更加生动自然,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感。但这类品种发现不多,在其他地方的青花瓷中也未见到,只有玉溪窑和建水窑烧制,可算是云南陶瓷的独创。
青釉青花瓷是玉溪窑中产量较大、较典型的产品。它是用钴料在胎上绘画,然后罩青釉烧成。由于当地所产钴料中含有较多的氧化铁和氧化锰,锻烧不精细,所以青花色调呈深蓝或黑灰色,加上青釉覆盖加色,部分青花成了黑色。这是玉溪窑工艺落后所致,但也因此成了玉溪窑青花瓷的一大特色。
文饰题材
玉溪窑借鉴和学习景德镇
青花瓷器的装饰手法,所以它的内容与景德镇一样,带有鲜明的民间民族色彩,主要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植物、动物、人物、文字、辅助文饰等,适应当时人们追求吉祥寓意的审美风尚。植物题材主要有
牡丹、菊花、宝相花、兰花、西番莲、水仙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