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渊潭
北京市海淀区南部湖泊
玉渊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南部玉渊潭公园内,属海河流域北运河支流通惠河水系。湖泊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处300米,总面积44万平方米。
位置境域
玉渊潭,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渊潭公园内,是公园内的主要湖泊。辽金时称钓鱼台,元朝又名玉渊潭。东临钓鱼台,西临西三环中路,南距复兴路0.5公里,北距阜成路0.5公里。湖泊东西长1500米,南北宽处300米,总面积《海淀区志》记为44万平方米,《玉渊潭公园志》记作46.3万平方米(公顷)。占全园水域总面积的75.3%,占全园总面积的32.9%。玉渊潭湖贯穿公园东西,它西接西三环路,东临钓鱼台宾馆,湖中一条长堤接通南北,把玉渊潭湖切为两半,此堤称为中堤。堤两侧水域分别称为东、西湖。东湖水域22.4万平方米(公顷),西湖水域23.9万平方米(公顷)。
形成变迁
玉渊潭距北京西山较近,由于长期“山前冲洪积物发育,构成面积广阔的冲洪积扇。在岩层相变的临界带上,由西北向东南流动的地下水,因受阻,水位抬高,出露地表,在地形低洼”的玉渊潭一带有泉水涌出形成湖泊。据《光绪顺天府志·地理》记载,历史上顺天府宛平县境内,共有54处名泉,其中的“钓鱼台前泉”泛指玉渊潭一带的众多泉流。这些泉流早在金代以前即形成“前有长溪,镜天一碧,一顷有余。夏则薰风南来,清凉可爱”的自然景观。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为了保障扩建中的北京西郊园林和香山至玉泉的输水石渠免遭山洪侵袭,清政府在加紧开扩南旱河的同时,责令工部尚书福隆安派拨步兵数千人,在员外郎常庆等亲自督率下对玉渊潭进行引洪疏浚工程。为保证工期,弘历又钦派总管内务府大臣英廉亲自前往督工。五月,玉渊潭已被挖成“宽自十余丈至四五十丈不等”的人工湖泊,称为“钓鱼台河泡”(又称钓鱼台水泡)。在疏浚钓鱼台河泡工程中,将“钓鱼台河泡”下游的泄水河同时疏浚,并在“钓鱼台河泡”湖泊东侧出口处建一座三孔石闸,以节制上游洪水,将其顺利导入泄水河。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玉渊潭开发为北京西郊蓄水调洪的湖泊。利用挖湖弃土,沿湖南北两岸围堰堆山,一方面增加了钓鱼台河泡韵蓄洪能力,保证钓鱼台行宫汛期安全;另一方面妥善地消纳了挖湖产生的大量土方。
咸丰九年(1859年),由于钓鱼台河泡长期缺乏水源,被总管内务府奉宸苑充为官地招佃租种。直至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农科大学把玉渊潭作为农林试验场使用。湖中主要种植水稻、旱稻、芦苇等作物。此时,钓鱼台河泡之称逐渐被农林试验场所代替。在这片东西长约3里,南北最宽处不超过310米的狭长地带,由于上游河道淤塞,水源几乎枯竭,西半部湖内有稻田220亩,东半部湖内芦苇丛生。1950年代,疏浚工程结束后,形成了现代湖泊状态。
地理环境
玉渊潭流域内降水具有时空分布不均,丰枯交替发生等特征。多年平均降水量614毫米。降水年际变化显著,丰水年多达1406毫米,枯水年仅381毫米。丰枯连续出现的时间一般为2至3年。受季风气候影响,年内各月、季节极不均匀,七、八两月占全年降水问题的64%,春冬两季仅占11.2%。
玉渊潭流域内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风大干旱多,夏季炎热雨集中,秋季风小光照足,冬季寒冷雨雪少。春秋季节短,冬夏季节长。
玉渊潭流域内属华北平原北部边缘,位于北京西山东部,属新生代沉积区,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松散沉积层。由永定河总冲积扇和清河冲积扇组成。永定河冲积扇,在地表5米覆盖层以下为一卵石、粗砂组成的含水层,地面是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程一般在58米~45.6米之间,地面坡降约1‰。清河冲积扇,在地表10米覆盖层以下,为隔水层与含水层相间出现。地面海拔高程一般在48米~35米之间,地面坡降约为1.3。
水系构成
玉渊潭的水源,一方面来自地下水溢出汇积,另一方面则受北京西部山区河渠水库的定向补给。自金代开始,流经玉渊潭的河渠共五条,分别为金口河、南旱河、石卢水渠、永定河、京密运河。历史上都在不同程度上为玉渊潭提供了水源补充,对玉渊潭公园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金口河,金、元以来,玉渊潭先后三次企图受纳永定河——金口河的水源,但都因水利工程失败,未能持久。金迁都燕京后,中都成为北部中国的统治中心。由于高梁河西段淤塞殆尽,水量微弱,无法将山东、河北的漕粮沿水路运抵京师,“金大定十年(1170年)议定开卢沟水通京师漕运”。即利用高梁河西段,“自燕京之西麻峪村分引卢沟(即永定河水),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谓金口”。金口河行经的路线,据有关文献考证:“自金口疏导至京城北,入濠而东,至通州之北入潞水。今分析可能经过半壁店、玉渊潭向东南入中都北城濠,再向东接通惠河。”金口河又称金钩河。永定河自三家店出山后,“由石景山向东,流经杨庄、八宝山与田村中间,在半壁店分为南北两支。……南支在半壁店流至玉渊潭附近亦分两支,即古蓟河和古莲花河继续南下。由于其主干与以后的金钩河相吻合,故称之为古金钩河”。
南旱河,明、清两代,北京城市地面水源没有修建开拓性的工程,玉渊潭仅靠自涌自溢的泉水汇成一片沼泽地带。直至清乾隆年间,玉渊潭才被疏浚拓宽,接济香山引河(即南旱河)的山洪。引河是为保护北京香山至玉泉山的输水石槽而修建的用于疏导山洪的河道。因旱季河内长年缺水,河身干涸,俗称“南旱河”。乾隆三十七年(1172年)夏,为分减西山洪水,解决京城南护城河的水源,弘历“命于香山别开引河,引卧佛、碧云一带山水”入玉渊潭。南旱河自香山北辛村起,东南行经西郊四王府、万安公墓、小屯村、罗道庄至玉渊潭与钓鱼台前泉相接,在白云观北分为两支,一支东行入西护城河,一支东南行入南护城河,全长17.6公里。1956年永定河引水渠占用南旱河双槐树以下河道,故南旱河终点改为双槐树,长度减为6.6公里。后因平整土地,万安公墓以上弃河为田,南旱河起点改为万安公墓,长度减为5公里,流域面积22.8平方公里。
石卢水渠,清末和中华民国时期,北京城区河湖淤塞,污水散流。每逢旱季,玉渊潭上游水流涓微,河床经常于涸,城市用水几乎枯竭。1927年(民国十六年),中国华洋义赈总会为整兴平西水利,开凿了石卢水渠(因以石景山、卢沟桥为起、讫点,故称“石卢”),稍微缓解了北京用水日趋紧张的局面。石卢水渠起源于“宛平县界永定河东岸石景山西南麓,渠道经古城、八角庄、张遗村至卢沟桥附近”。“支渠凡十二,遍布平西各村农地间”。其中,第三支渠兼泄水渠,“由古城村、八角庄之间折入金钩河,经老山迤北,田村迤南,至定慧村南,入南旱河”。1929年(民国十八年)春,石卢水渠建成。开闸放水以后,第三支渠余水泄入南旱河,灌溉了国立北平大学农学院在玉渊潭的百余亩稻田。但是,由于钓鱼台以下河道“因被其浊流经过,河身逐渐淤高,西便门外一段,数年之间竟淤高数尺。旋于1937年冬,在八角村东老山龚村之间,横断金钩河故渎,筑挡水土坝三座,阻渠水东流,得免于水流入市郊水道”。
永定河引水渠,水源来自官厅水库,干渠全长26公里,1957年建成通水。自三家店拦河闸上游左岸,经模式口、十王坟与南旱河故道相接,在五孔桥附近分为两支。一支向南,经玉渊潭乡罗道庄入玉渊潭;另一支则经双紫支渠入紫竹院湖。永定河引水渠道的建成,在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地开发了永定河水源。它不仅成为流经玉渊潭的主要河渠,而且为首都城市河湖供水及工农业用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京密引水渠,水源来自密云水库,贯穿密云、怀柔、顺义、昌平、海淀五个县区,勾通怀柔、北台上、桃峪口、南庄、十三陵五座水库,全长共110公里,是北京市东水西调的输水大动脉。此渠从苏家索乡后沙涧村西北入海淀区境,至罗道庄北与永定河引水渠交汇,入玉渊潭和八一湖,流经海淀区34公里,自西北至东南纵贯全区。它的建成,使两大水源汇入玉渊潭湖泊,不仅保证了首都城市生活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也美化了玉渊潭公园的环境。昆明湖——玉渊潭(昆玉段)程自昆明湖开始,利用一段长河旧道,向南经蓝靛厂至罗道庄的新开渠道,全长9.7公里。渠道底宽20.66米,设计流量每秒40立方米,水深2.4米。昆明湖出口与玉渊潭入口的设计水位分别为49米和48.5米。昆玉段工程于1966年4月初建成并试水成功。
湖堤岛屿
堤岸护坡
玉渊潭公园湖泊的堤岸和护坡,除八一湖及上游的永定河引水渠道是在兴建施工中采用浆砌块石砌护外,其余均为疏浚湖泊工程弃土堆填而成的土堤土坡。1971年以后,随着河道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逐步提高,湖泊的堤岸和护坡分段进行了改造。直到1990年,整个堤岸护坡全部改建为浆砌块石护坡。
西湖堤岸,是从1972年以后才逐渐将土堤岸一段一段分期进行改造,建成块石护坡的。1972年,作为养鱼池的玉渊潭西湖东南角一带土堤岸,因长期受风浪侵蚀,坍塌严重,出现1.5米以上的浪窝。10月至11月期间,永定河引水管理处投资8913元,由第二管理所施工,将西湖东南角至中堤桥南一段215米长的土堤岸,进行了块石护砌。新建石护坡断面斜长3米,厚0.3米,边坡系数为1.5。
1973年9月至11月间,市永定河引水管理处二所施工,将西湖南岸西段自西端南北隔堤至东头块石护坡处全长680米土堤岸改建为块石护坡。坡断面斜长与东段一样同为3米,厚0.3米,边坡系数1.5,工程投资3.4万元。1990年,在玉渊潭公园樱花园扩建改造工程中,将西湖北岸2040米堤岸改建。使西段北推、东段南移,建成曲线形直墙式浆砌块石护岸。
1991年,由于西湖南岸石护坡长期被风浪冲涮,出现了一段段的坍坡,部分道路塌陷。公园将其作为公园大环境改造工程之一,进行了整治,由市城市河湖管理处二所和河北省曲阳大理石艺术雕刻厂两单位分段施工,共完成直墙式块石护砌驳岸850米1040立方米。
同期,在修建中堤桥、加固东北大堤工程中,对中堤两侧驳岸也进行了改造,由原来的土堤岸改建为块石护砌直墙式驳岸。自此,西湖堤岸全部建成块石护砌的堤岸。
东湖堤岸,两岸是疏浚工程弃土堆成的土堤岸,随着玉渊潭地方的发展,逐渐进行了改善。水工建筑·37·东湖北岸以东北角一带为主,一直作为水利部门防汛工作的重点,进行过多次加固改造。1964年4月一6月期间,由市政四公司、市政机械公司共同施工,在疏浚东湖的同时,对东北防护堤进行了加固工程。在泄水闸以北的110米围堤内做浆砌块石护砌,并于堤顶建防浪墙,完成筑堤土方6727立方米,浆砌块石290.7立方米,浆砌条石143立方米。
1973年8月,市永定河引水管理处委托市政部门将东北大堤余下的部分进行护砌。投资10万元,完成河坡护砌607延长米,砌块石1279立方米。同年9月一11月,永定河引水管理处投资3.4万元,将东湖北岸自钓鱼台引水闸向东至东北岸原石护坡处全长237米的土堤岸改建为浆砌块石护砌。护坡斜长6.6至11.1米,厚0.3米。1978年11月15日,为加固东湖环湖堤岸,使之符合防洪要求,市水利局委托国家五机部房修处利用三里河建筑工地开挖基槽的土方,由市运输公司七场运输,对东湖环湖堤岸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加固工程,共培填土方8000余立方米。
1984年,东湖码头建成后,码头两侧的河坡因雨水冲涮外层,岸边树根裸露,道路坍塌,特别是西段堤岸,沙坑、浪窝比比皆是。1990年,公园管理处在公园大环境改造工程中,对东湖南岸全线进行了改造加固。将护坡改建为块石护砌水下直墙,岸间采用青石板铺装,山石封顶,使改造后的东湖南岸怪石嶙峋,错落有致,更加坚固美观。
1991年5月至7月,在改造东湖南岸滨湖道路的工程中,公园投资20万元,完成土方4300立方米,垒山石700吨,砌毛石挡土墙418立方米,铺大水泥方砖路面3500平方米,管理处东侧围墙150米,并在东段的河岔处建石板小桥两座,这两座小桥虽然是只能两入并行的简易小桥,但它的建成为东湖沿岸增添了美好别致的园林趣味。
1991年11月,为保证东湖堤岸安全,经市园林局和市水利局批准,对东北防护堤进行加固改造工程。工程由市城市河湖管理处规划设计室设计,解放军总后工程总队二大队施工。工程对全长1130米的堤顶道路进行混凝土浇筑铺装,总铺装面积6105平方米。在东堤加砌1.5米高的块石挡墙,为防岸坡上水土流失,按玉渊潭湖49.5米高程和京密渠道现状,将长i080米、宽1.5米的湖岸进行青石板铺装,铺装面积2300平方米,形成坚固美观的步道。在新建堤顶道路的一侧,设置了照明用路灯灯杆20余个,修建明暗沟共1205米,建暗沟出水口2座、沉沙池2座,垒砌山石1800吨,修毛石护坡2441立方米,填挖土方2.2万立方米。全部工程于1992年9月底竣工,工程总投资181万元。
湖区岛屿
中山岛,是位于八一湖和西湖之间的狭长的山坡地,长约800米,宽80米,是贯穿东西的一脉高低起伏、宽窄不一的山梁。它是历史上几次开挖和疏浚河湖工程的弃土堆积而成的一道屏障,阻隔在玉渊潭湖和八一湖之间,被称为中山岛。1981年,为方便游人,将土山断开,修建一条4米宽约30米长的道路,打开了两湖间第一条通路。以后随着公园的建设和发展,先后在中山岛地区修建了重檐亭、少年英雄纪念碑,1990年代初期又对整个地形进行了改造,提高了这一地区的游览价值。
水工设施
涵闸
玉渊潭公园湖泊主要靠玉渊潭进口闸和出口闸调节水位,控制流量。这两座闸门是玉渊潭湖泊运作管理的重要设施。
进口闸,位于玉渊潭湖西端,是上游渠道来水的惟一入口。1956年,永定河引水工程竣工后,由于玉渊潭地面的标高较低,为避免淹没树木和道路,玉渊潭湖泊的水位一直受上游进VI处的一道土埝控制。该土埝将渠道与湖泊隔开,设一小进水口,引入流量每秒仅3立方米的水入潭湖。当水大时,渠道中水满溢出,逾土埝入潭湖自由宣泄。1959年,永定河引水渠下游尚未疏通,渠道上游下泄水量受到限制。据此,市政有关单位提出,必须在玉渊潭滞洪。计划在永定河引水渠道玉渊潭进口处建一座调节闸,引流量每秒50立方米的渠水入潭湖。1960年7月,市规划局、市园林局根据京密引水渠将在玉渊潭进口处与永定河引水渠汇合的方案,决定将原计划建闸位置向东移,在进口土埝处建节制闸。
1964年3月至1965年5月,在疏浚玉渊潭二期工程中,由北京市市政工程局负责组织施工,将永定河引水渠玉渊潭进口处的土埝拆除,改建成为二孔6米宽的节制闸。闸门分为两层:西侧临永定河引水渠道的进口处为木质迭梁闸板;东侧临玉渊潭湖的出口处为弧形钢板的电动闸。双层闸门设置以便于检修和排污。建成的玉渊潭进口闸过水能力为每秒125立方米。
出口闸,玉渊潭出口闸位于玉渊潭东湖末端,与永定河引水渠相接。它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36·玉渊潭公园志年)的玉渊潭疏竣工程,初建为三孔石闸,每孔3.3米宽,条石砌面,内填砖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因水势涌盛,石制闸板被冲坍,三路牙石也被冲坍一道。后虽曾修复,但闸墩已不能利用。1951年,在南旱河第一期整治工程中,北京市卫生工程局为调节玉渊潭出水量和调蓄水位,对此泄水闸进行了整修,但由于未改变原闸墩基础,仅应付当年使用。1964年3月至1965年5月,在玉渊潭二期疏浚工程中,将原石闸改建为三孔涵洞式机闸,将泄水能力扩大到每秒50立方米,有效地控制了玉渊潭水位,在美化公园的同时提高了玉渊潭蓄水排洪的功能。
码头
东湖码头,在东湖南岸。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结构,由23个伞状“一柱亭”相连,分别组成售票室、游廊、凉棚。售票室东侧为长廊.廊柱间设有水磨石长凳。廊前为宽敞的临水平台,平台探出湖岸,红色缸砖地面和白色票房墙体、围栏柱亭.使整个码头红白相间,显得清新、简洁。1981年8月,由市园林局设计处设计.西城区生产服务管理局德胜门外工程队承包施工,于1982年12月全部完工。此码头后改建为远香园码头。
西湖码头,在西湖南岸,其建筑风格为民居造型,轻体钢框架,填充墙同样采用轻质舒舍板材。工程于1994年7月30日开工,于1995年5月竣工。工程由园林古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河北安新建筑工程总公司施工完成。此码头后改建为南山观樱码头。
另外,2000年代后,还在西湖西北角增建樱花园码头,在东湖北岸增强了湿地园码头。
桥梁
中华民国时期,玉渊潭出口下游有两座桥,一座位于钓鱼台门楼西侧的钓鱼台三孑L石闸南侧,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疏浚“钓鱼台河泡”工程中,后经多次改建,成为一座由石桥墩、木板桥面组成的人行步道桥;另一座是位于钓鱼台谣南侧的圆通观桥。此桥原为砖桥墩、混凝土桥面,但由于通水不利,于1951年整治南旱河工程中将其改建为三孔木桥,桥宽4米,载重量3吨。这两座桥均于1964年疏浚玉渊潭工程前拆除。
东门桥,位于出口闸下游跌水南端。1964年12月5日至1965年5月25日,在疏浚玉渊潭下游跌水渠道工程中,由北京市市政四公司第三工区施工,在玉渊潭出口下游跌水南端建公路桥一座,即东门桥。桥长12.2米,桥面宽6米,桥体自河床至桥面高6米,为现场浇注250号混凝土结构。桥下河底建消力坎,使玉渊潭湖水经出口闸顺跌水渠道直流而下,在桥下受阻后折向东南入永定河引水渠。这座桥是出入公园东门的必经之路。
中堤桥,是公园中较大的一座交通及游览桥,它位于中堤道路中部.中堤道路原为一条南北向的土堤,堤的中间和南端有8一10米的过水豁口,豁口上各有木制便桥一座。1963年6月由市园林局修建工程处施工兴建,中堤中间的木桥为57L,长20.2米,中间起拱约20厘米,采用双层横铺桥面板加厚中拱的办法建成;南端木桥为3孔,全长12米。这两座木桥成为沟通玉渊潭湖南北的重要通道。共投资1.13万元。
1971年,为利用西湖水面养鱼,永定河引水管理处二所组织施工,将中堤中部的木桥拆除,改建成NiL砼结构平桥。该桥基础垫层为6.6米,桥基和桥墩均为花岗石水泥衬砌,桥墩东西长7米,宽1米,桥面为钢筋混凝土现场浇注,长12米,与上游进口闸同长,宽3米,并装有水泥护栏,桥西一侧为闸,桥墩西侧设置两道闸槽、一道装双层铁制鱼算子。另一道为迭梁术闸板,闸上建约3米高的工作桥,桥上装手摇式闸门启动器,使用时,可交替提起鱼箅子清除杂物及湖脏,在水流畅通的同时,保证鱼不外流。当需要腾出玉渊潭湖库容时,墩下迭梁闸板,还能保持西湖养鱼水位,板顶高程48.6米。工程于1972年6月完工。1979年3月,公园将西湖恢复为游览水面.中堤闸失去了存在的作用,1980年5月将闸拆除。
1991年10月至1992年3月,根据市园林局指示精神,配合樱花园建设,将中堤旧桥拆除,在原处改建为一座具有北京园林特色的拱形桥。工程由市园林局设计院设计,施工采取招标方式,水电部二局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中标。施工中,由于出现质量问题造成返工.新建悬索吊桥现代工艺特色。它不仅成为沟通湖南北两岸的通道新建中堤桥改由河北省曲阳县城市美化雕刻厂施工完成。在兴建中堤桥的过程中,根据现场情况对原设计进行了较大的改变。使其地面标高为50.4米,桥栏长33米,宽5.5米。桥身内为五孔圆弧钢筋混凝土结构。外墙采用整块花岗石砌筑。桥上的拱券、地伏、柱、抱鼓等一律采用草白玉石制作安装,上刻精美樱花图案。桥面两侧各为1米宽石阶提供游人上下桥方便;中间为平面,可供小型车辆通过。改建后的中堤桥,既有古桥风格,又有而且为公园增加了一处新的景观。
2015年~2016年,中堤桥拆除重建。新建中堤桥总长82.2米,宽8米,桥体是仿明清北方官式五孔拱桥设计建成,大气古朴的中堤桥与沿湖生态环境相得益彰,形成公园中心位置标志性的园林景观。玉渊潭公园作为调洪蓄洪重要通道,新建成的中堤桥桥孔洪水通过量为原来的6倍左右,雨季时能保证洪水迅速通过,避免雨洪对堤岸构成破坏。
悬索钢吊桥(揽玉桥),横跨西湖入水口处,是连接樱花园和中山岛景区的重要交通纽带。桥体为全钢悬索结构,其跨度53米,宽2.5米,桥架高度6.5米,桥面荷载400公斤/平方米。这座桥的建成为游人提供了玉渊潭西部环路的最佳游览路线。
悬索钢吊桥修建工程自1991年4月开始筹建,于当年8月17日开工,10月17日竣工。工程由市园林局、玉渊潭公园与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共同设计,由北京植物园建筑施工队施工,工程投资25.87万元。施工中,由于地表以下约5米深均为回填土,不宜作地基。为保证桥体坚固美观,工程采用以重力平衡挖孔灌桩锚固方案,桩支撑在卵石层上,抗拔桩的桩头锚固在卵石层以内。基础施工采用台阶式机械挖槽,人工挖孔桩,基础地梁露出地面,按现场浇注混凝土方式操作。吊桥支撑架以及桥面结构全部采用A3F钢,除悬索和吊杆采用螺栓连结外,其余均为焊接结构。为增加桥面刚度,钢梁间采用对接方法,钢索选用直径10毫米的钢丝束线,每束19根,共2束,拉力为70吨。1991年10月25日,悬索钢吊桥验收合格,投入使用。该悬索钢吊桥是当时北京惟一的一座悬索钢结构吊桥,1992年被评为市园林局新优秀工程。
湖区治理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为了保障扩建中的北京西郊园林和香山至玉泉的输水石渠免遭山洪侵袭,清政府在加紧开扩南旱河的同时,责令工部尚书福隆安派拨步兵数千人,在员外郎常庆等亲自督率下对玉渊潭进行引洪疏浚工程。为保证工期,弘历又钦派总管内务府大臣英廉亲自前往督工。五月,玉渊潭已被挖成“宽自十余丈至四五十丈不等”的人工湖泊,称为“钓鱼台河泡”(又称钓鱼台水泡)。在疏浚钓鱼台河泡工程中,将“钓鱼台河泡”下游的泄水河同时疏浚,并在“钓鱼台河泡”湖泊东侧出口处建一座三孔石闸,以节制上游洪水,将其顺利导入泄水河。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玉渊潭开发为北京西郊蓄水调洪的湖泊。利用挖湖弃土,沿湖南北两岸围堰堆山,一方面增加了钓鱼台河泡韵蓄洪能力,保证钓鱼台行宫汛期安全;另一方面妥善地消纳了挖湖产生的大量土方。
咸丰九年(1859年),由于钓鱼台河泡长期缺乏水源,被总管内务府奉宸苑充为官地招佃租种。直至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农科大学把玉渊潭作为农林试验场使用。湖中主要种植水稻、旱稻、芦苇等作物。此时,钓鱼台河泡之称逐渐被农林试验场所代替。在这片东西长约3里,南北最宽处不超过310米的狭长地带,由于上游河道淤塞,水源几乎枯竭,西半部湖内有稻田220亩,东半部湖内芦苇丛生。
玉渊潭在建国初期,东半部分多为芦苇所占,西半部有稻田200亩,周围为土山,山上树木成林。建国后至1985年,市有关部门根据玉渊潭做为北京西部重要调洪湖泊的原则,进行过多次治理。1951年4月~7月市卫生工程局组织近郊农民和部分以工代赈工人在玉渊潭进口处以上,将南旱河疏浚一段,使其过水能力达到47立方米每秒。入潭后,紧靠右岸开挖了一条贯通东西湖的子河槽,过水能力为25立方米每秒。在子河槽上段左岸土埝上建溢流坝一座,长60米,使其过25立方米每秒的洪水可溢流入西湖。同时改建了出口闸,疏浚了出口后的南旱河。经过此次治理,使玉渊潭在50米高程时蓄水能力达到110万立方米。
1955年6月,市卫生工程局组织全市义务劳动,对玉渊潭再次治理,疏挖了潭内淤浅部分,将西部湖底下挖到46.5米高程,并将挖出之土培高右岸土堤和培埋于外露老树根部。以期将玉渊潭改造成一座简易公园。
1959年建国宾馆,于玉渊潭北岸设闸引水。
1963年8月大雨,玉渊潭虽起到调洪作用,但仍有38立方米每秒洪水入护城河,以致护城河水位上涨,顶托城市下水道,造成城区多处积水,中断交通。为此,1964年3月至1965年,由市政工程局负责组织,对玉渊潭又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治理,由市政设计院设计,主要工程项目是:拆除永定河引水渠上的玉渊潭进口土埝,改建成过水能力为125立方米每秒的进水闸;再次改建出口泄水闸,扩大泄水能力为50立方米每秒;加高加固左岸东北角土丘大堤,堤高程增至51.5米,顶宽6米并砌筑护岸,使蓄水能力增大至160万立方米。该项治理工程共完成土方2.5万立方米,混凝土与砌石6700立方米,投资142万元。原计划将湖底疏挖至44.5米高程,但因湖底为漏水地层,未予施工。治理工程竣工后,市政工程管理处增加了玉渊潭的管理人员,市园林局也开始筹建玉渊潭公园。
十年动乱期间,玉渊潭被分割为二:东湖由国宾馆管理,西部由市永定河引水管理处管辖。1970年西湖左半部开为稻田,1971年又改建成鱼池。为此,加固了中堤,建中堤闸和玉渊潭与“八一”湖的连通闸,缩小了玉渊潭的调蓄能力。1971~1977年市永定河引水管理处在西半湖的范围内更新树木,栽植果树、樱花树,铺设滨湖路,衬砌东、西湖的护岸。1977年国宾馆将东湖归还地方。2月市政府决定:玉渊潭仍由园林部门管理;成立玉渊潭公园管理处。1983年中央决定将玉渊潭公园改名为“宋庆龄儿童科学公园”。
城市供水
玉渊潭湖泊是北京城市河湖供水的重要枢纽之一。玉渊潭初为天然湖泊,是古蓟城和金中都的供水源地。该地涌泉为潭,水光潋滟,柳荫莲香,自古为文人雅士宴游之地,帝王临幸之所。据载,元代时水面10顷有余。清乾隆年间,疏挖南旱河流经玉渊潭,并扩大水面,建出水闸,使玉渊潭成为北京城西部蓄水调洪湖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建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两水在罗道庄跌水处汇合后,入玉渊潭,以保证京城用水需要。
园林建设
玉渊潭园林建设的历史可追溯到辽金时代,当时此处为湖泽湿地,是金中都有名的风景游览胜地,金章宗完颜璟在此地修建钓鱼台,玉渊潭因而有了“钓鱼台”之名。建有“养尊林泉”、“钓鱼河曲”等名胜。元朝名相廉希宪在此修建“万柳堂”后,玉渊潭更是名噪一时,成为文人雅集之地。清乾隆时期,为治理水患将玉渊潭疏浚成湖,确立了其在京城水系中防洪蓄洪的重要地位,同时仿照江南名园制式建造钓鱼台行宫,由此开启了玉渊潭皇家苑囿的历史。
1960年,北京市政府将玉渊潭园林正式定名为玉渊潭公园,逐步成为市属历史名园、城市休闲公园、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与钓鱼台国宾馆、中华世纪坛相毗邻,面积132.38公顷,其中水上面积59.72公顷。全园分为樱花区、湿地区、运动休闲区和文化展示区4个区域,有樱花园、湿地园、万柳堂、中国少年英雄纪念碑、玉渊春秋等一批特色景区和园林建筑,中央广播电视塔建成后,增添顾“湖光塔影”新景观。是广大市民春赏樱,夏亲水,秋观叶,冬嬉雪的休闲游憩佳地。
参考资料
玉渊潭公园介绍.北京玉渊潭公园管理处.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5 14:54
目录
概述
位置境域
形成变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