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观
国家AAAA级景区
玉泉观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城北天靖山脚下,北迤青山,南俯州城。海拔高度1230米。因山上有一碧水莹莹、清甜透脑的玉泉和元代秦州教谕梁公弼建寺时吟有“山寺北郊,名山玉泉”之句而得名。俗称城北寺,又名崇宁寺。
历史沿革
唐代高宗李治先后于乾封元年(666年)、弘道元年(683年)两次诏示全国各州建立道观。秦州时为州治,定当奉行,玉泉观大约建于这个时期。
中晚唐时,玉泉观称“北山观”。吕岩(洞宾)云游至此,住月余,曾“以指代笔,留诗殿壁”为《秦州北山观留诗》。
宋代时,真宗赵恒在全国大建宫观。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诏天下并建天庆观”。秦州为宋金争夺之地,观宇遭兵燹毁坏,到宋末,建制毁坏殆尽。
元代初期,全真道士丘处机的弟子梁志通云游到天水,爱天靖山之幽壑林泉,遂修真建观,规模逐渐扩大。至元丁丑年(公元1293年),梁志通作诗竖碑,羽化后葬于观中。明清两朝多次重建、修复,形成拥有80余座建筑的宏大道教建筑群。
清末以后近80年间,玉泉观常成为兵营和校舍,古建筑有毁无建,经兵燹、地震、自然倒塌、人为破坏而损毁过半。
1981年7月起,天水市政府筹集款项,组织人力、物力进行全面修复,历时三年有余,重修、维修古建筑 40座,面积达2100多平方米,是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修复。
建筑布局
玉泉观的建筑艺术风格,是在继承传统建筑艺术的基础上,又融合了地方建筑特色。整个建筑围绕玉泉殿、三清殿展开。
玉泉观紧依城垣,顺山势升高,随山沟、崖壁、台地而建。中轴线自下而上,有山门,遇仙桥,通仙桥,青龙殿,白虎殿,人间天上坊,玉泉阁,第一山牌坊,三清殿,山顶有小庙,传为明魏忠贤生祠。侧边有雷祖庙,三官殿,诸葛祠,托公祠,三清阁,选胜亭,静观亭,苍圣殿,玉泉井。井上有六角亭。神仙洞传为元代陆、马二真人羽化处。三清殿梁上墨书题记“明嘉靖叁拾陆年岁次丁酉季冬重建”,第一山牌坊墨书题记“嘉靖叁拾柒年建”。
主要景点
玉皇阁
玉皇阁坐落在1.45米高的台基上。座北朝南,修建于元代,清代嘉庆十四年(1809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三次重修。阁面阔三间计12.2米,进深605米。歇山屋顶,碧瓦龙吻。阁内五架梁,采用歇山梁架抹角梁结构形式。檐下四柱分别为三间,明间阔6米。柱上架大额坊,外坊下雀替为雕饰腾龙、花卉,内坊下雕饰二龙戏珠,雕刻精细。额坊上平板坊直通角柱,坊上平身科斗拱三攒,为五铺作出三抄双下昂计心造,柱头科上左右又双出斜昂。檐下四周回廊,前后勾栏,廊基下嵌有元代砖雕34方。玉皇阁虽数次修缮和重修,但仍保持著明代建造风格。
玉皇殿
玉皇殿紧依阁后,座北朝南。修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明崇祯十年(1637年)重修。殿身阔三间计11.7米,通高约10.5米。单檐歇山九脊顶,覆琉璃碧瓦,正脊中置楼阁亭,两侧饰以狮象,两端龙吻吞脊。殿内木构造梁架,为彻上露明造,抬梁式七架梁,采用歇山抹角梁与踩步金结构形式。副阶檐柱,大额坊两端未至角柱,由平板坊联搭。上置平身斗拱八攒,排列上未分柱头科和平身科,依等距离布置。两山面及后檐每两间攒,为五铺作三抄双下昂重拱计心造。大殿梁架构造奇特,风格古朴,为保存完整的明代建筑。
玉泉
玉泉位于仓圣殿轩庭下。元代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大德六年(1302年)两次重修,有碑记云:“其山腹出泉,冥然澄寂,祈饮者可愈邦人之疾。树绕泉亭,檐楹蔽映,如在画图。观因景胜,名曰‘玉泉’”。可知此泉是“玉泉观”一名的来历。原亭规式不详,清乾隆四十一年秦州知州彦方捐俸重修泉亭。文化大革命中遭毁,泉被填埋。1981年修泉并于泉上重修八角攒尖顶亭一座。2000年5月圣水源公司投资重修圣泉,下挖至17.5米深,铸以水泥圈,水量保持在6米深度。亭前有山门座北朝南,木结构一开间,两侧八字墙。
碑石
玉泉观现存历代碑石58方,石碣11方,砖雕34方。其中元代碑石5方,石碣11方,砖雕34方,明代碑石9方,余为清代及民国时期碑石。在众多的碑石中,尤以元代镌刻的四面道流碑极为珍贵。
元代四面道流碑
四面道流碑现存选胜亭内,碑高1.53米,宽0.5米,碑额高0.8米,四面相等。面面皆有文字,用楷体、瘦金体书写,字体精美,刀工纯熟。四面分别为:《元世祖皇帝褒封制词》;《全真祖宗之图》(本面落款“秦州玉泉观达玄子梁志通立石”);《全真道演变过程》;《祖师五篇秘语》(本面落款“大元国大德六年岁次壬寅仲秋下旬有二日玉泉观知观何道元任道芳等并十方道众同建立石”)。该碑四面落款时间不同,内容皆为记述有关道教全真道之事,其史料价值极为珍贵。碑石质地坚硬,历七百余载字体清晰如初,为玉泉观至今保存完整的碑石之一。
诗碑
诗碑共四方,(其中一方已残缺)现存玉泉观碑廊。碑高1.8米,宽0.78米。第一方为唐李白《夜下征虏亭》诗,边缘镌刻刘仑提跋。第二方为唐韦应物《西寨山》诗。第三方尚不知作者。第四方为宋王安石《题舫子》诗,石下方落款“松雪”。(本方上下部分残缺)从跋语中得知碑镌成于“大明嘉靖庚戌”(公元1550年)。
古树
截止到2006年,玉泉观内有50余株古树,其中1000年以上的有10余株,300年以上的23株,百年以上的有10余株。以侧柏、国槐、皂角树三类为主。是天水市市范围内古树密度最大、平均树龄最高的景区景点。特别是观内一株生长在神仙洞南侧崖边的“辫柏”更被称誉为“中华一绝”。玉泉观内古树大多生长在悬崖体上,达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保护措施
2006年05月25日,玉泉观作为元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012年5·12地震后,大殿出现了地基下沉、柱头标高不一等情况。施工人员对玉皇殿的梁架歪斜、斗拱错位等情况进行了加固维修,并对屋梁、立柱进行了扶正。2013年5月底,历时近两年的玉泉观维修保护工程全面完工。
为了更好、长远地保护玉泉观内的古树,解决玉泉观古树保护经费短缺问题,争取社会各界参与景区古树保护工作,天水市玉泉观景区管理处将玉泉观内50余株古树名木全部面向社会各界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公开冠名保护。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交通线路
门票价格
20 元
开放时间
周一 ——周日 (08:00 - 18:00)
文化风俗
上九会
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天水市民都要扶老携幼去位于天水城北天靖山麓的玉泉观“朝观”。朝观也称“上九会”,相传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诞辰,每年这天,登上玉泉观进香,是天水人览胜迎春的第一要事。
清乾隆五年以前,漾水(罗玉河)由北而南穿越州城中心(中城)汇入藉河。从明代时就有漾水溢人州城,造成灾祸的事例,清代尤甚。据《秦州直隶州新志》记:“顺治九年秦陇大水,六月五日漾水暴涨,冲州东关,漂溺人畜。十三日复溢人东关。”东关瓦窑巷、十方堂等地大面积遭灾,房屋倒坍,人畜伤亡。屡遭漾水冲袋的东关父老祈祷在玉泉观玉皇大帝前,保佑地方减免灾祸,许愿每年正月初九(玉皇人帝诞辰日),率众至玉泉观进香。年复一年,进香规模逐渐壮大,形式愈加丰富多采。终演变为身着彩装的男予手持云阳板,在鼓点和乐曲声中起舞行进,从而创编了行香步。朝山会由此兴起。
从正月初八晚,观内各殿堂灯火通明,旗幡高挂,香烟缭绕,钟磬齐鸣。道士衣冠整洁,诵经拜忏。子时(晚11时——次日1时)为进香高峰期,谓之“烧头香”。正月初九是正庙会的一天,人流更加拥挤。随着夹板队的出现,庙会活动达到顶峰。这天,朝观的人上山时都必买一束冬青草(俗称吉祥草)戴于胸前,据说可消灾、免病、吉祥,象征着人们祈望吉祥,过上“四季长青”般的好日子。
文化传说
元代大德初年,梁志通道士羽化。何道元、任道芳等十八弟子为师父举行了为期四十九天的隆重道场。秦州州民、绅士纷纷前来祭吊这位德高望重、修建玉泉观的功臣。
当道场进行到二十余天的时候,有十余位从陕西往秦州贩货的本州商客到玉泉观找主持道士,言七天前他们途经陕西霸桥时遇见梁志通道长。梁取钥匙托我们带回,并嘱托了账物等事。众道士异常吃惊,即用其钥匙打开他生前居室里的箱柜等,查看账目、物品。其账目物品与这些商客所言完全一样,丝毫不差。
明永乐问,著名道士张三丰为避朝廷诏觅,云游至陇上,隐居玉泉观。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宝,号三丰,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县)人。据清人李西月所辑《三丰全书·芦门夜话》,张三丰自述生于金末蒙古定宗三年(1248年),曾作过博陵县令,后弃官出家为全真道士,在终南山遇火龙真人传以丹诀,赴武当山修炼多年。其人像貌奇异,性格洒脱不羁。《明史》传记:“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三丰精通三教经典,是武当内家拳的祖师。观“鹊蛇相斗”而悟出太极以柔克刚的道理.创立了太极拳法。且医术高明,尤善诗文书法。明太祖曾遣使寻觅,以致声望极高,世称“活神仙”。成祖遣胡滢偕内侍朱祥访张三丰于武当。皇帝虔诚恭敬,前后花了十多年时间,但张三丰始终没有露面。为避诏觅,他四处云游,“日往武当山,夜宿金台观”,踪迹不定,神妙莫测。
据传在玉泉观期间,诵经讲法,勤于修炼。练功多在晚上,常通宵达旦。来求其疗病者甚多,三丰分文不受。有时书性大发,连书不止,有求者,定能满足,凡有拿钱来求书者,拒不书,要么索价高得惊人。 约一年余,云游去漳县贵清山,后又移居成县金莲洞。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3 15:46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