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庄舞(玉树卓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卓”藏语意为“舞”,汉译为“锅庄”“歌庄”等,藏汉大词典引申为发誓、誓言,当众宣誓之意,卓舞是藏族较为古老的舞种之一。相传起源于一千多年前,在玉树民间认为,“卓舞”是藏族较为古老的原始歌舞之一。早在宇宙形成时就已经产生了,卓舞早期与藏族奴隶社会的盟誓活动相关。从教煌吐著文书的记载来看,早在公元7世纪之前,就有称之为“顾鲁”、“仓”和“契”的三种歌。在这三种歌的唱词中常提到“鲁郎呢卓冬巴”,即“又唱歌又跳舞”。此外,在教煌的古藏文文献中,常把“誓词”一词写为“卓次”。藏文典籍《
智者喜宴》载,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为庆祝藏区第一座甫嘛寺院—桑耶寺胜利落成,从拉萨的四面请来了不少卓哇(舞队),人们“跳起欢乐舞,唱起欢乐歌”。在藏族人看来,卓是与天地同时形成的,是较为古老的砍舞。
玉树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玉树卓舞中到当下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随着藏族六大氏族的形式,玉树卓舞逐渐以部落、部族和区域不同而形成各自特色。
舞蹈特色
剧情内容
玉树卓舞通常与歌紧密结合,形成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自由、生动、活泼。能够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易为人们理解。民间舞蹈强调内容,通常以某个故事传说为依据,因此,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和主题突出。比如:第一世嘉囊活佛曾周游各地,在五台山修行多年,是个道行较高的得道者。藏历第十二绕迥之木羊年,即公元1715年来到结古时在新寨村创建了一座嘛呢石堆。在庆贺新寨嘉囊嘛呢落成典礼上,第一世嘉囊活佛即兴创作了有名的新寨卓舞,当地人称“新寨求卓”或“多顶求卓”。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每年藏历十二月十五日“嘉囊帮琼”庙会上,当地人都跳求卓舞蹈。囊谦的“羌美求卓”来源于囊谦的神山“内加玛”。噶举派的羌美然哈阿瑟初到囊谦的神山“内加玛”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良辰吉日,高僧羌美然哈阿瑟当场即兴创作了羌美“秋卓”,形成了另一种特色卓和舞蹈流派。称多的“巴吾巴毛”意为英雄男女,是一种宗教色彩浓厚的秋卓。是称多拉布寺十二世拉加供旺青杰然多杰活佛创作的。当时拉加供旺青杰然多杰活佛在魔法神殿里初次见到了守护神“依当”白玛旺青的尊容,当仰望白玛旺青时,看见了十二个童男十二童女共同舞蹈。他欣赏完童男童女的舞蹈之后,把这个舞蹈记载了下来。形成了当下的称多拉布的“巴吾巴毛”秋卓。这些传说中人物形象鲜明,性格和主题突出,民间舞蹈的自娱性表演性高度统一。对表演者来说,既是为了完成舞蹈中的祭祀仪式,也是在抒发个人感情,愉悦群众,具有雅俗共赏的审美特点。
表演形式
玉树卓舞的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舞者的袖子较长,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运动路线变化多样。 腿部的动作幅度也较大,需要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移动,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性舞蹈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玉树卓舞这种舞蹈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显著的典型性,显示了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又有古老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等的研究中都有重要的价值。
传承人物
昂加措,男,藏族,1944年出生,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项目名称为锅庄舞(玉树卓舞),申报地区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化馆获得“锅庄舞(玉树卓舞)”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锅庄舞(玉树卓舞)”项目保护单位玉树藏族自治州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0年2月27、28日,由文化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的“全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调演”首场演出――“多彩民族”综合专场,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上演。活动上表演了玉树卓舞。
2015年5月26日,2015“玉树文化旅游宣传周”在西宁中心广场上举行,活动上表演了玉树卓舞。
2020年12月16日,2020藏历金鼠新年文艺晚会《新春的颂歌》已录制完成,其中包含了玉树卓舞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