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堂春
京剧传统剧目
《玉堂春》又名《监堂团圆》《三堂会审》,京剧传统剧目。取材于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二十四卷《玉堂春落难逢夫》。由梆子剧移植而来,最初只有《女起解》一出,后又参照梆子剧《破镜圆》编演了《三堂会审》。1925年徐碧云请人写成全本《玉堂春》,包括《嫖院》《庙会》《骗卖》《毒夫》《起解》《会审》《监会》《团圆》8折。《女起解》和《三堂会审》两折常单独演出。《三堂会审》单演时,又名《玉堂春》。
剧情简介
明代京城名妓苏三色艺冠绝一时。她不甘坠入青楼,结识了吏部尚书之子王金龙,互相爱慕,王金龙为其取名“玉堂春”。王金龙久居妓院,钱财用尽,被鸨儿赶出,落魄街头,栖身于关王庙。苏三前往相会,并私赠银两助其返回南京。王金龙走后,苏三拒绝接客,被鸨儿卖给山西商人沈燕林为妾。沈妻皮氏与赵监生私通,合谋欲毒死苏三,不料毒面被沈燕林所食,皮氏诬苏三谋杀亲夫。洪洞县令受贿,将苏三问成死罪,由崇公道押解至太原。王金龙赴试得中,授山西巡按,调审此案。在与藩司、臬司三堂会审中,得知苏三所经历的艰苦,悲伤不能自持,于是微服私自探监。在臬司刘秉义帮助下,平反冤狱,王金龙与苏三团圆。
作品选段
演出代表
角色人物
戏曲表现
演出改编
据《众香国》记载,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三庆班曾演出该剧,但仅演《女起解》《三堂会审》两折,由胡喜禄饰苏三,程长庚饰刘秉义,卢胜奎饰潘必正,徐小香饰王金龙。后王瑶卿和谭鑫培在清宫里常演此剧。光绪年间王瑶卿挂头牌,《玉堂春》成为青衣看家戏。
梅兰芳将王瑶卿的唱法和林季鸿的唱腔设计揉合起来,于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在北京文明茶园演出《三堂会审》成为梅兰芳代表作。1915年姜妙香第一次与梅兰芳同台演出,饰演剧中的王金龙。尚小云首演了《起解》《会审》《监会》《团圆》4折。其后荀慧生演出全本《玉堂春》,前部以花旦应工,后部以青衣应工。其中 《三堂会审》是青衣行当必学必会的一出戏,主要遵从王瑶卿先生的路子,但荀慧生先生的改动比较大,这与只有他演全本《玉堂春》有关。从故事的发生的地点、荀先生的部分唱词和个别唱腔,可以证明这出戏是移植于山西梆子。
20世纪30年代初,四大名旦曾合演全本《玉堂春》,每人一折,分饰苏三;荀慧生演《嫖院》,尚小云演《庙会》,梅兰芳演《起解》,程砚秋演《会审》。
人物扮相
特殊道具
唱工表现
《玉堂春》唱腔以西皮为主,板式有【流水】、【散板】、【导板】、【二六板】、【原板】、【摇板】等。该剧目中常演的《女起解》与《三堂会审》均为唱工戏。
在《女起解》一折中,起解前,有一大段苏三向狱神告别时唱的【反二黄慢板】,整套唱腔反映出苏三的心理活动;在起解途中,苏三以【西皮原板】向崇公道讲述往事,苏每唱一句乐曲伴奏都作短暂的停顿,崇便以京白进行宽慰。在演唱时,演员的表情与演唱内容一致,如唱到“恨爹娘不该将女卖入娼门”时,其表情带怨恨之态,当唱到“洪洞县内无好人”时崇公道生气了,这时苏三又羞又愧地抚摸崇公道的前胸,用一个大【回龙】唱到“是个大大的好人”,语气既像道歉又像安慰,这一行腔也成了剧中的亮点。
在《三堂会审》一折中,苏三一直跪在台中主唱,唱腔生动地表现了苏三述说往事,并渴望昭雪沉冤的复杂心态。剧中几乎用了西皮所有板式,成套唱腔中的板式变化,鲜明体现了人物在诉说其坎坷遭遇时,内心情绪的起伏。
音乐运用
以《三堂会审》一折为例,可分为衙内、升堂、审讯、结尾四部分。
衙内部分
撤锣声中王金龙出场,在小锣【帽子头】【归位】锣鼓点中行至台中,念引子,在这个唱念结合的引子里,王金龙表达了对苏三的深切思念。王金龙在【归位】锣鼓点中入座,念定场诗,末句节奏拖长,语调起伏很大,为的是强调“萧何律条无情”。王金龙在四句定场诗中说明自己是个严格的执法者。当然他自己也必须像庶民一样遵守“萧何律条”。引子与定场诗属于京剧人物上场一般化的套子。
跟随藩司、臬司二位大人的门子,幕后“嗯喷”一声,在二记小锣中走出来就找人答话,说明他们是别处来的不重要的人物。另一门子无声无息地从后面暗上,也是不重要的人物。潘、刘二位官员,是经别人请他们进见才出场,又有京胡演奏【工尺上】的曲牌,伴随他们和王金龙叙礼入座,说明这两个人有一定地位。他们说了些恭维王金龙的话,并商定升堂先审谋死亲夫一案以后,京胡又接着演奏【工尺上】的曲牌,他们在音乐声中和王金龙告别。这时,三个官员之间没有任何矛盾。潘、刘上场的音乐处理有些特点。前段【工尺上】是在中途切断,插入大段对白之后,又在原切断处继续演奏下去,送潘、刘下场。将一个曲牌拆开用见例,不仅节省音乐材料、还使拜会场面成为这个曲牌的“插部”这样一来,这个小场面显得有结构,有布局。
升堂部分
王金龙走到台中,吩咐升堂起“堂威”,众人喊“喔——”唢呐在锣鼓声中吹威严的曲牌【大开门】。王金龙在唢呐声中下场,四衙役、四刀斧手,三门子上场,站好位置,潘刘上场后,王金龙更红色官服上场入座。这个场面是官厅大典,很隆重,音乐大吹大擂,很威严,和官员们私人拜会时有些典雅的胡琴曲牌迥然不同。在这样隆重的场合,任何人都必须遵守法度,不能任意行事。
苏三的上场比其他角色的上场人不一样。崇公道高声喊叫“苏三走动哇”大锣一击,引出苏以京剧特有的拖长腔调在幕后叫“苦哇”说明她由别处走来,有单皮滚奏【撕边】伴随,使这一呼喊的情绪十分强烈。苏三在大锣【纽丝】中出场就哭泣“喂呀”,表现她在深沉的苦难之中。接着唱了六句恐惧惶惑,忐忑不安的【西皮散板】。唱完第二句“举目往上观”以后,有一个向台里张望的动作,引起刀斧手发出堂威声“喔”,表现这里法度森严。她在洪洞县衙已经受尽折磨,都察院的气魄,远非洪洞县衙可比,两旁又站着凶神恶煞的刽子手,使她心惊胆战,自知这次过堂凶多吉少。这六句【西皮散板】唱得高亢悲痛,深刻地表现她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波澜起伏的心情。这是属于表现最丰富,发展得最充分的旦腔【西皮散板】其唱词的句法,是由较少用的五字句转向七字句,句中加了一些衬字,使句法很不规整,正是表现不稳定情绪所需要的。摇曳的节奏,漫长的拖腔,音域的起伏跳跃,句末闯入重重的大锣一击,共同交织出苏三这个抒情人物激动不安的形象。其第四句唱腔的表情尤为深刻,句末中板鼓上的滚奏和大锣一击,都是很有表现力的。第五、六句“苏此去好有一比,鱼儿落网有去无还”以后,原有“苏三进了都察院,好似进了鬼门关”两句唱腔,略显累赘,用锣鼓【扫头】又显结束得过于匆忙。因而加了一个【哭头】结束这一段唱腔。
京剧表现事物的方法,常常把要表现的事物放大,以加深观众的印象。对王金龙乍见苏三引起的内心震动,也用这种方法表现。他先叫了一声“掌起面来!”在锣鼓配合下,对苏三左右两望。在【快纽丝】锣鼓点中有几个忙乱的动作,又用三句匆忙的【西皮散板】唱出他经不起与苏三突然重逢的激动,并因此昏迷过去,再用【乱锤】锣鼓点加深刻画他内心的骚乱。主审官昏迷,审讯无法进行,龙套、潘、刘、苏三等人在【阴锣】声中暂时退场,只剩王金龙一人昏迷在公案上。经医治醒来后,唱了一段和前面匆忙煞住的【西皮散板】迥然不同的唱腔【南梆子】,较徐缓,一板一眼而不是散板。以这种办法表现他从昏迷中醒来,有一定效果避免与为数不多的西皮腔调重复选用西皮弦伴奏的,近们西皮腔的【南梆子】来表现此种情境,是恰到好处的。而请医用的陪衬性质的音乐,则是京剧音乐允许即兴处理的地方,梅葆玖在演出该剧目的时候用的是胡琴曲牌【反柳青娘】,梅雨田演出时候用过【寄生草】,还有的演出直接省去请医一场。
王金龙苏醒,二次升堂,众人在唢呐曲牌【工尺上】中各就原位。苏三又被传呼上堂,因为诉状藏在刑枷里面,一时未能呈交,刘大人就要用刑,又一次强调法度森严。苏三向三位审判官恳切祈求,小心翼翼地叙述了自已把诉状藏在刑枷里面的原委,免去一次酷刑。这是剧中苏三最长的一段念白,说得简洁清晰、委婉动人,表现了苏三性格的一个侧面。
审讯部分
崇公道退场,审讯开始。苏三用“都天大人容禀”一句,叫起【西皮导板】,进入全折的中心段落。
这一段唱腔共八十句,多次转换板式,内容复杂。在这个大段唱腔中,苏三叙述了《玉堂春》故事全部重要情节 ,大致可分为五段。
结尾部分
结尾部分还有几段规模不大的唱段,表现苏三几种不同的情感:
剧目赏析
《玉堂春》产生于旧社会,表现的又是与妓院有关的事情,其中原来夹杂着一些趣味不高的成分。经解放以后多年改革,刈除杂芜后,已经算是相当干净了。改革后仍保留了京戏原有的演出形式,仍能很好地体现运用京剧原有的程式塑造人物,开展剧情的整套办法。它的音乐和民歌、歌曲不同,是一种特殊样式的高度发展的戏剧音乐,长期苦恼着歌剧作家的音乐与戏剧的矛盾、曲调与语言的矛盾,在这里得到较妥善的解决。其经验相当丰富,值得歌剧作家研究。它在艺术上比起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创作的某些歌剧作品更成熟、更完善一些。它既然运用京剧原有的程式,难免也有些程式化、一般化的因素,有些曲调听起来似曾相识,但这并未减损那些精彩的唱段,动人的艺术魅力。(原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王震亚评)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02 11:45
目录
概述
剧情简介
作品选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