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真子
张志和的著作
《玄真子》是一本书,作者是张志和南浦尉。唐宝应元年(762),张志和在湖州隐居第二年,开始撰写《玄真子》。
作者简介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祁门县灯塔乡张村庇人,祖籍浙江金华,先祖湖州长兴房塘。张志和三岁就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时间长了,张志和的哥哥张鹤龄担心他浪迹不回,便出钱在绍兴为他盖了一间能长住的茅斋,称搆茆堂,供张志和安居自娱。唐大历九年(774),张志和应时湖州刺史颜真卿的邀请,前往湖州拜会颜真卿,第二次在太湖一带渔隐,同年冬十二月,和颜真卿等东游平望驿时,不慎在平望莺脰湖落水身亡。著作有《玄真子》十二卷三万字,《大易》十五卷以有无为宗,有《渔夫词》五首、诗七首传世。他的著作颇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太易》十五卷;另有《玄真子》十二卷凡三万言。此书大部分已经价失,今仅存《玄真子外篇》三卷。
人物经历
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十六岁明经及第,后贬南浦尉,会赦还,以亲既丧,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著《玄真子》。作者非道士,其书亦极少直接涉及道教内容。《玄真子》据陈振孙《书录解题著录》云原书有十二卷。张志和既为山川隐逸,著作玄妙,故后世传为神仙中人。但后被道士收录《道藏》入太玄部,体现了道教对其道家理论的迫切需求。又《四库提要》著录此书一卷。书分三篇,上卷曰《碧虚》、中卷曰《鸑鷟》、下卷曰《涛之灵》。
他的著作颇多,其中最著名的有《太易》十五卷;另有《玄真子》十二卷。《玄真子》,是一部阐发玄理的哲学著作,又是一部造境奇幻诡谲,文笔古雅,辞彩藻绘,风格恣肆,富于浪漫情趣的文学作品。它杂寓言、重言、巵言于一身;时政得失,人事藏否,身世遭遇隐幽其中,讽炼、程戒、规劝寄于言外。词旨辨博,饶有名理,入世浅者,取山水之致以澄其神,出世真者,领文章之气以生其韵。
是故《玄真子》在其问世之日起,即引起当时学界的关注,或著录,或评论,或作“内解”。阐发其真谛。在当时风靡一时。是一部非常有影晌的著作。但也因其玄奥隐晦难为社会下层人士所接受,故流传不广。其书大部分已经失佚,今仅存《玄真子外篇》三卷。
作品简介
《玄真子外篇》作者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十六岁明经及第,后被贬官,浪迹江湖。他不属于某个道团,只是个落魄文人。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说他著书十二卷,凡三万言,号《玄真子》。今只存《玄真子外篇》,七千余字。
《玄真子外篇》认为,一切有都是暂时的,只有虚无永久不朽。有,不可看成是有;不有,也不可就把它看成不有。至于真和玄,也是如此:
之玄也,之真也,无玄而玄,是谓真玄;无真而真,是谓玄真……真真乎玄,玄玄乎真。玄乎无,真乎真,真真乎无,玄玄乎玄,然后登太寥之天。
《玄真子外篇》反对对事物进行分别,认为在物的尽头处,一切差别都融合为一。不分美丑善恶,自然也不会受外物引诱。《玄真子》以自己的方式,为道教的心灵修养找到了本体论的根据。
成书经过
广德元年(763),安禄山之乱结束。张志和在湖州西塞山渔隐,穷理尽性,眇观万物,继续撰写《玄真子》,作《空洞歌》诗:
无自而然,自然之元。无造而化,造化之端。
廓然悫然,其形团圞。反尔之视,绝尔之思,可以观。
此诗之内容乃张志和所著《玄真子》之宗旨所在。乃是继承发展了庄子道无上无宗,无始亦无终之说。
《玄真子》行文类《庄子》《列子》,全以寓言写出,言相对性之哲理。
每卷各有一篇。上卷为《碧虚》,中卷为《鸑鷟》,下卷为《涛之灵》。均设寓言问答,辨析造化、有无、方圆、大小诸理,文体相仿《庄》《列》,其文玄远。如他解释玄真说:“无自而然是谓玄然,无造而化是谓真化,之玄也,之真也,无玄而玄是谓真玄,无真而真是谓玄真。”其旨归于道家虚无玄妙之说。
广德二年(764),张志和在湖州隐居第四年,《玄真子》撰写完成。
玄真子 以文学方式阐述玄理的道家著作。《碧虚》、《鸑鷟》、《涛之灵》。阐述道的至高无上,以及对它的领悟方式。把道归结为冲虚真无,是不存在任何差异的境界。
篇章介绍
《碧虚》讲述造化之道的散文。用《列子》虚论结合《吕氏春秋》圆道。说明道是不可以用经验去观察、不可能用思维去把握的。道不可以名言概念而得知,但并不是说道完全不可为人知晓。造化一旦兴起,万事万物(包括物体意识观念)都相应地产生,并发挥各自所具有的特殊功能。造化之道本无所谓有与无等等概念。诸般万态只是造化之道呈现的具体状态。就“造化”本身而言,有与无互为本原,无是有之无,有是无之有。就万物与造化之道而言,造化之道是“冥灵精”、“茫唐荒”、“殊万形”、“异万心”,因而“难明”、“难详”、“无穷”、“无方”。“造化之道”能够“同万形之殊,殊万形之同,一万心之异,异万心之一”,反映出道是“同”与“殊”、“异”与“一”的辩证统一,也说明了道与形 (具体的物物体体)和心(各种各样的思想意识等事)是“同”与“殊”、“异”与“一”的辩证统一关系。也是对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思想的理解和对庄子“万物齐一”思想的发展。
鸑鷟》歌颂自然之道的散文。通过寓言表现道的至高无上,以及对道的领悟方式。全文分两段。前一部分,先是风云雷海火日地天空九种自然现象自我夸耀,互不相让。然后引出超越九者之上的道.用虚无初如、遗遐明默、悫博玄园12个字概括道的特征。并且逐一加以解释。然后论述德,得道为德,罗列得道对象时。所用句式模仿《庄子·大宗师》。第2段,先是烛腹、箧躯、负垢、根蝉诸虫自夸养护之术,后由眩华说出遭境是最好的养护之所,主张。寂归乎太虚,能游乎不物之域”。此文本于老庄的道论丽作,在描绘道的形态时,对于它的神秘性渲染得更为充分,对其特征也概括得非常全面。
《涛之灵》论述道的内涵的散文。论述道的冲虚性。全文分3段。首段由各种自然现象的相互作用和变化,引出生和死、有和无的关系。“死生之会,不能变至人之神”。“神不变,故至人无死生之恐者矣。”要求人忘掉生死,同时又提出,对有和无也要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方面加以沟通。中间部分是影和光的对话,与《庄子·齐物论》罔两问影一节类似,但叉有所发挥。最后一段由寂和默的对立发端.用以反衬无任何差别存在的道境。“夫真一者。无一无二,无寂无默。无是四者,又无其无。斯谓之真无矣。”真无、真一,指的是道。通过一番辩论,寂和默都归于道境,进入所谓的真无之域、太无之寰。
书籍内容
玄真子对文艺多所通晓,凡诗歌、书画、击鼓、吹笛无不精工。在隐居期间,潜心观察自然,研究自然,探究道学玄理,埋头学术著作。吸收其父《南华象说》和《冲虚白马非马证》理论,模仿《庄子》、《列子》方法解释老子《道德经》虚无玄妙、玄之又玄的哲理,撰写《玄真子》十二卷。其书直接继承先秦老庄,列子虚论,玄学道论。此书多假设寓言问答,运用道家固有的哲学展开论辨,以论述天地造化、同乎时、异乎时、有无、方圆、大小等哲理问题。
《玄真子》一书,行文格调颇似《庄子》,描写紫微之帝掌管天,碧虚之帝掌管空,祇卑掌管地,全以寓言写出。其言博大恢宏,而且从相对主义的沉思中悟出许多辩证法的真理。张志和在天文学上亦有精深的造诣。亦对潮、银河、雷、电、虹、表面张力、视觉暂留、视错觉等物理知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他的人造虹霓实验作出了新的解释。反映了道家自然观思想。书中在阐述道家思想时,往往以自然科学知识为论据。因此,《玄真子》中包含了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尤以下卷《涛之灵》更为突出。
记载
颜真卿《浪迹先生玄真子张志和碑铭》云:“著书十二卷,凡三万言,号《玄真子》,遂以称焉。客或以其文论道纵横,谓之造化鼓吹,京兆韦谊为作内解。”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隐逸》云:“著《玄真子》,亦以自号,有韦诣(谊)者,为撰内解。”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6 05:56
目录
概述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