獐肉
偶蹄目鹿科动物
獐肉,中药名。为鹿科獐属动物獐Hydropotes inermis Swinhoe的骨骼。动物獐,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各省的丘陵河谷地带。具有补虚,祛风之功效。主治久病虚损,消渴,乳少,口僻,腰腿痹痛。
入药部位
肉。
性味
味甘,性温。
归经
入脾经。
功效
补虚,祛风。
主治
久病虚损,消渴,乳少,口僻,腰腿痹痛。
相关配伍
治瘤,取獐、鹿二肉,治如厚脯,火炙令热,掩瘤上,冷更炙,可四炙四易,痛脓便愈。不除,更炙新肉用之。(《千金翼方》)
用法用量
内服:煮食,100-200g。
使用注意
獐肉不可合虾及生菜、梅、李果食之,皆病人;不可合鹄肉食,成症痼也;不可炙吃,令人消渴;久吃炙肉,令人血不行。
炮制
采集加工:捕杀后,剔骨取肉,鲜用或干燥。
形态特征
獐,别名麕《诗经》,麇《说文》,麏《经典释文》,河麂《中国动物药志》,牙獐《中国动物图谱·兽类》。小型鹿类,外表比麝大,重约15千克,体长约1米,四肢粗壮发达,尾甚短,几被臀部的毛所遮盖。雌雄均无角,雄性獠牙显露,侧扁,向下延伸,突出口外。耳中等大,基部有两条软骨质的脊突,顶端较尖。眼前方有狭袋形的眶下腺。鼠蹊部有一对鼠蹊腺,没有跗腺和脚腺。体毛多棕黄色,浓密粗长。体侧及腰部冬毛长达40毫米,呈波形弯曲。幼兽身上有纵行排列的白色斑点。
生长环境
生活于山地草坡灌丛中,不上高山,喜欢在河岸、湖边等湖湿地或沼泽地的芦苇丛中生活。
相关论述
《本草图经》:“獐,其肉自八月以后,至十一月以前食之,胜羊肉,十二月至七月食之,动气。道家以獐、鹿肉羞为白脯,言其无禁忌也。其脑亦入面膏。”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5 13:18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