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
猴科动物的统称
猴子是灵长目一些动物的俗称。整个灵长目动物因进化等级的差异可分为两大亚目——原猴亚目类人猿亚目,又称为原猴类和猿猴类。其中,原猴类指的是一些进化等级比较低等的原始猴类,无论是在外观上还是习性上都与我们印象中的猴子有较大差别。猿猴类中又分为猴类和类人猿,其中后者包括进化等级很高的长臂猿猩猩,它们最大的特征是没有猴子标志性的尾巴,亲缘关系和人类更近一些。所以,狭义地讲,猴子是灵长目类人猿亚目除类人猿以外的所有种类。其实在科学意义上来说,猴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分类单元。猴子在旧世界(亚洲、非洲和欧洲)以及新世界(美洲)都有分布,这样的地理隔离让各自地域的猴子开始各自独立演化。
动物学史
进化史
猕猴是最成功的灵长类动物之一,在猕猴属中现存有 20-23 种。根据研究,猕猴大约在900万-1000万年前与Papionini部落的其他成员分道扬镳。化石数据表明,该属出现在非洲北部约7百万年前,然后亚洲猕猴谱系开始出现在5.5百万年前左右。
尽管物种组的定义存在差异,但已就至少存在三个组达成了共识,包括silenus组,sinica组和fascicularis组。樟子猕猴、猕猴和苏拉威西猕猴的分类学位置仍在争论,它们是否属于包括其他现存猕猴在内的单系群,或者它们应该被归类为所有其他猕猴的姐妹。
以前,猕猴的系统学和进化主要基于形态特征,例如雄性和雌性生殖器官,或牙列和颅骨的特征。重建猕猴系统发育的分子数据来源包括同种异体酶、mtDNA序列;和核标记物。
分子证据表明灵长类起源于白垩纪末期,但这个记录尚未得到完全证实。科学家相信最早的猴子或者说灵长类应该是一种似松鼠的小型动物。大家把目光放到了更猴形类(plesiadapiforms)的身上,这些动物证明是起源于古新世。然而牙齿等方面的特征让人们最终认为它们不是灵长类的祖先,而是灵长类的近亲,一些情况下它们被正式归于灵长目中。后来经过研究认为,真正没有争议的原始灵长类包括了始镜猴类 (omomyids),兔猴型类(adapiforms)和眼镜猴类(tasiids)。而且灵长类的起源地认为是在非洲和亚洲,在两个大陆上的古新世地层中陆续报道了很多可能的灵长类,尽管标本都是牙齿且难于确认。
可以确认的最古老灵长类或者说世界上最早的猴子应当是阿特拉斯猴(Altiatlasius),根据是摩洛哥上古新世的十个孤立的面颊齿和一块幼体牙骨碎片。牙齿显示了与更猴形类和灵长类牙齿的相似性,但它们更类似于灵长类,阿特拉斯猴被鉴定是属于始镜猴类。这是一种小型动物,大小大概跟现代鼠狐猴(mouse lemur) 差不多,体重只有大约 50-100 克。
发现与命名
动物在人类文明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被各种文化所认识和描述。猴子在古代文献和传说中都有所提及,比如中国古代的《山海经》和《淮南子》等古籍中就有关于猴子的记载。在西方文化中,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的文献中也有关于猴子的描述。
在《西山经》中,描述了西王母的宫殿中有一种名为“九曲猴”的灵兽,它的样子像猴子,但却有九个头,各自长有一双眼睛,可以看见东西南北四方的事物。它们还有九条尾巴,可以自如变化。这些猴子善于观察和侦察,是西王母的护卫和使者。
在《海外经》中,描述了海外的一个地方有一种名为“海猴”的生物,形状像猴子,但头上长有鸟的喙,可以飞行。这种海猴还可以吞食人类,因此当地的人们非常畏惧它们。
在《人间训》中,猴子被描述为一种聪明灵巧的动物,具有人类的智慧和机智。文中讲述了一个故事,说有一只猴子在山中看到一个陷阱,它不会跳入陷阱而是用树枝把陷阱扒开,然后绕过去。这个故事用来表达人应该懂得避险和保护自己的智慧。
在《泰族》中,猴子被描述为一种善战的动物,能够用棒棍等器械进行战斗,并且能够组成团体共同作战。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在讨论君主如何统治国家时,引用猴子作为一个形象来说明团结和作战的重要性。
在现代科学的发展过程中,猴子被作为一种动物类别被正式科学命名和分类。现代生物学将猴子归类为灵长目,包括很多不同的物种,如猕猴、猩猩、长臂猿等
形态特征
原猴类(原猴亚目)实质上是一类低等的灵长类动物。在某种程度上讲它们只能算作是“半猴类”或“近猴类”,意思是说:这些低等猴的进化程度决定了它们还不够一个“整猴”的地位。原猴类早在距今6500多万年以前的白垩纪末期就出现了,它们不具有典型灵长类的特征,在行为上和“高等猴类”也有着较大的区别。它们的脑容量较小,并不像高等灵长类那样发达。一般的猿猴捕食多是靠视觉,相比较而言,原猴类更多地是以其高度敏感的嗅觉器官为向导,因而原猴类的鼻口较长,鼻端裸露而湿润。大多数原猴类具有夜行性动物的特征:通常有着一双与头部不成比例的大眼睛,在漆黑的夜里也能看得一清二楚。原猴类的生殖系统也有别于其他猿猴,比如子宫和胎盘的形状不同,至少有四个乳头,每胎可产2-3仔。所有的这些特征使人们误以为原猴类是一类没有“与时俱进”的古老物种,其实不然,它们是经过竞争而残留下来的成功的类群,至今还栖息于相对独特的生境中。狐猴、懒猴、眼镜猴等都是原猴类的成员。
猿猴类(类人猿亚目)是较高等的灵长类,全世界有300多种。其中我们所说的“真正意义上”的猴占93%左右,其余7%为更高等的长臂猿、猩猩、黑猩猩和大猩猩等类人猿。目前,猿猴类已成为地球上进化最为成功的哺乳动物。与原猴类相比,它们体型较大,吻部相应缩短,脑容量增加,四肢及视力更为发达,适应性更强。大多在白天活动,有着秩序井然的社会群体和活动规律,和人一样有两个乳头,每胎生1-2仔。另外,和人类的各种关系也更为密切一些。
根据分布和形态的不同,猿猴类又包括两大类群——新大陆猴旧大陆猴,这两大类猴至少在3000万年前便开始分离且独立进化了,这使它们从外表上很容易区分:新大陆猴分布在中、南美洲;它们的鼻宽而塌,鼻孔朝天,左右鼻孔分离较远, 亦称阔鼻猴类;这类猴发达的长尾卷曲或具有缠绕功能,比如南美洲的各种狨猴卷尾猴松鼠猴蜘蛛猴等。与之相反,旧大陆猴生活在东半球的亚非大陆;多数鼻孔朝下,左右鼻孔的间距较短,所以又叫狭鼻猴类;这类猴的尾无缠绕性,仅用以平衡身体;亚洲产的各种猕猴叶猴,以及非洲的长尾猴狒狒等都属于狭鼻猴。
猴子本质上都是树上居住者,都是树上运动高手,当然一些猴子还不能像南美洲的猴子和长臂猿(gibbons)那么敏捷。猴子的这种能力得归功于它们演化出了能抓能握得的手和脚,其中大拇指和大脚趾为相对的扁指甲而不是所有趾上长着爪子和敏感的触觉垫。
猴子比起所有其它陆生哺乳动物相对身体比例来说具有更大的大脑,也就是说猴子的脑容量更大,更聪明,这样使得它们可以处理多变的森林生活和社交活动。此外,猴子在视觉方面也演化出了优势特征。它们的眼睛一般较大,在脸的前部更加靠近,嘴部缩短。大多数猴子的脸较扁,这使得它们可以朝前看,在两个眼睛的视域见有大量的重合之处,可以形成立体视觉。猴子在树枝之间跳跃的时候利用它们的立体视觉来判断距离。
猴类的大多数头骨具大的颅腔,呈球状,这是由于颌部变短,脸部变扁所致;眶后突发育形成骨质眼环,或全封闭形成眼窝;多数种类鼻子短,其嗅觉次于视觉、触觉和听觉,某些低等种类在脑中具有高度发达的嗅觉中枢,并在很大程度上靠嗅觉行动。某些狐猴有较长的鼻部。金丝猴属豚尾叶猴属鼻骨退化,形成上仰的鼻孔。长鼻猴属的鼻子大又长。这些特殊的类型是因肌肉或软骨发育形成的。脚的拇趾和它趾能对握,使得手和脚成为抓握器官。原猴类的5指只能同时屈伸,不能个别运用。掌面裸出,有指、趾纹,纹路形态不一。具有非常软或宽的足垫。多数种类的指和趾端均具扁甲。一般前后肢长相差不大。不同的猴子尾长差异很大,从只有一个突起到超过身体长。卷尾猴科大部分种类的尾巴具抓握功能,有“第五只手”之称。一些旧大陆猴(如狒狒)的脸部、臀部或胸部皮肤具鲜艳色彩,在繁殖期尤其显著。臀部有粗硬皮肤组成的硬块,称为臀胼胝。
多数种类在胸部或腋下有1对乳头,而指猴的1对乳头在腹部。雄性的阴茎是悬垂形,多数具阴茎骨,而眼镜猴绒毛猴、人和某些种类不具。精巢包于囊中。雌体具双角子宫或单子宫。体被毛,有的柔软细密,有的粗硬,或在局部很长,或在毛上具异色环节。有的头顶毛很长,形成丛状毛冠,或甚短,呈平顶,或秃顶无毛。有的在两颊或颌下具长毛,形如胡须。有的两肩、后背、臀部被以长毛。有的体毛非常艳丽。
栖息环境
除部分原猴类为夜行性活动外,其他猴子大都在白天活动。多数猴子是树栖性动物,但也会到地面上活动,无论在高处还是地面,都灵活自如。有的猴子还会游泳。它们通常在人还没起来的清晨时分,就开始活动找食找水;接近中午天气变热时,猴子会躲到树荫下和隐蔽处开始午休;等到下午天气逐渐凉爽后再接着活动,取食,太阳落山前它们会做好休息的准备。一天当中也会应对一些突发的危险和天敌。生活在高海拔的种类,有时还要进行季节性的群体迁徙。猕猴比狒狒更具有树栖性。
分布范围
除了M. sylvanus猕猴分布于北非和南欧,猕猴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亚,在现存灵长类动物中仅次于人类。
世界上共有500种左右的非人灵长类,分属于16科77属,分布在地球的四大板块六个区域。
以绿狒狒为代表的灵长类生活在非洲大陆赤道以南有著名的东非大草原;以黑猩猩和大猩猩为代表的类群生活在非洲大陆的热带雨林;全部90多种狐猴都分布在非洲大陆东南角的马达加斯加岛;以蜘蛛猴、吼猴、秃猴、松鼠猴为代表生活在南美的热带雨林;以红毛猩猩、长臂猿、叶猴和各种跗猴为代表生活在亚洲热带雨林以婆罗洲为中心。
生活习性
食物
猴子大多为杂食性,它们拥有大的颊袋,可以携带额外的食物。以植物为主,选择食物和取食方法各异,如指猴善于抠食树洞或石隙中的昆虫。疣猴科胃的构造特殊,大部分种类吃粗纤维多的植物性食物。
猴的食物从树胶、菌类到水果、枝叶,从昆虫、鸟卵到蜥蜴,甚至其他动物的小仔都是它们的取食对象。根据不同种类的栖息环境和习性,各种猴子的食性也不尽相同:体型较小的狨猴比较青睐于树液和昆虫;生活在海边的食蟹猴就会在海边捡食螃蟹等海鲜;生活在高大、茂密雨林中的叶猴疣猴则主要采食树叶;一些凶猛的猴类还会捕捉小型的猴子和羚羊的幼仔等。
社会结构
低等的原猴类经常独来独往,大多数猴子的社群性很强,它们喜欢集群活动。群体数量少则几十只,多则上百只。猴群中的首领即猴王,它的主要责任是保卫猴群的领地和安全。在猴子的社会里,政权完全是靠武力来解决的,猴王一般是几只青年雄猴通过打斗决出的胜者。较大的群体里还会有二王和三王。猴王从外表上看也有别于其他的猴子,它看起来总是那么身体强壮,气质威武,毛色柔顺而油亮,只有它才能翘着尾巴走路。当然,猴王的任期并非永久制的,经过几年的统治,“老王”精力不再充沛时,“二王”和其他青年雄猴都有取而代之的可能。“卫冕”失败的“老王”往往会被逐出群体。一般猴王的任期也就是3-4年。猕猴生活在大小不一的部队中。雄性在部队中占主导地位,生活在一个明确但不断变化的统治等级秩序中。女性的排名更持久,取决于她们的家谱位置。
猴群成员每天生活在一起,它们之间有着和人与人之间一样的复杂关系,彼此自然也需要交流和沟通。虽然它们之间没有语言,但表情和声音的结合是猴子们身体语言的体现。比如等级低的猴见到等级高的猴后通常会呲着牙,发出屈服的声音,撅起屁股让对方骑一下,这就好比士兵见到长官要敬礼一样。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放哨的“警卫猴”会发出告警声通知大家撤离。小猴子太顽皮不听话时,猴爸爸只要一怒目而视,就会吓得小猴惊慌大叫……在动物园里常会看到猴子帮同伴理毛,看起来十分友爱。其实,相互理毛是灵长类动物中最为普遍的一种交流行为,而且不分等级次序,任何猴子之间都可以发生这种行为。有时在理毛过程中,猴子们还会往嘴里送东西吃,在天热时,猴子也会出汗,汗液在毛间形成细小的盐粒,猴子需要补充盐分时,就会在自己身上或同伴身上找这种盐粒吃。久而久之,这样成了习惯,人们看见猴子在毛间翻找盐粒的动作,好像在捉跳蚤一般。
生长繁殖
生长特性
体型:猴子的体型大小因种类而异,从较小的侏儒猴到较大的猩猩都有。体型通常比大多数其他灵长目动物小。
四肢:猴子的四肢灵活,前肢可以像手一样使用,有时甚至可以站立或行走直立。
社会结构:大多数猴子是社交动物,生活在群体中,有明确的社会结构和等级制度。
繁殖:猴子的繁殖周期和方式因种类而异,但一般来说,它们是胎生动物,幼崽出生后通常由母亲照顾。
智力:猴子在灵长目中智力较高,具有较强的学习和记忆能力,能够使用工具。
行为:猴子的行为丰富多样,包括觅食、游戏、社交等,不同种类的猴子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
繁殖方式
每年繁殖1~2次,每胎1仔,少数可多到3仔。幼体生长比较缓慢。哺乳期多抓爬在母体胸、腹部或骑在母背上,由母带着活动。性成熟的雌性有月经,雄性能在任何时间交配。只有低等猴类,如狐猴、懒猴、指猴具有一定的交配、繁殖季节。
除了少数原猴类以外,猴的繁殖率通常不高,通常它们每胎只生1-2个幼仔。幼仔要跟随母亲3-5年之久,猴的平均寿命只有25-30年,性成熟也比较晚,通常要5-7岁,所以一只雌猴一生中一般最多也就养活3-4个孩子。较低的出生率和较高的死亡率常常使野生种群数量处于变化不定之中。猴子们的种群一旦急剧减少,是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到原来种群数量的。
在一些(主要是热带)物种中,繁殖全年发生,但在生活在热带以外的物种中,它是季节性的。单身幼崽在怀孕约六个月后出生,并在四岁时成年。猕猴被认为是非常聪明的,但成年后可能脾气不好。
数量与种类
形态与分化
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西里伯斯岛)的七种短尾猕猴的外观各不相同,从岛北端独特的凤头黑猕猴(M. nigra)到南部不太专业的摩尔猕猴(M. maura)。大多数苏拉威西物种都面临灭绝的危险。东南亚的食蟹猕猴或长尾猕猴(M. fascicularis)有棕色的胡须;它们生活在河流沿岸的森林中,在那里它们吃水果和捕捞螃蟹和其他甲壳类动物。恒河猴(M. mulatta)原产于印度北部、缅甸、东南亚和中国东部,以前远至北京以北。
台湾岩猕猴(M. cyclopis)与恒河猴关系密切,仅生活在台湾。日本猕猴或雪猴(M. fuscata)体型更大,肌肉更发达,毛茸茸的毛发,粉红色的脸和毛茸茸的尾巴很短。这些猴子是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出现在佛教格言“看不见邪恶,听不见邪恶,说不出邪恶”的代表中。
狮尾猕猴,或流浪猕猴(M. silenus),是黑色的,有灰色的褶皱和簇绒的尾巴;它们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物种,仅在印度南部的一小部分地区发现。与狮尾密切相关的是辫子猕猴(M. nemestrina),它们的短尾巴弯曲在背上。它们栖息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中,有时会被训练采摘成熟的椰子。另一个近亲是bokkoi(M. pagensis),仅在印度尼西亚的明打威群岛发现。
树桩尾猕猴 (M. arctoides) 是强壮的毛茸茸的森林居民,脸呈粉红色或红色,尾巴很短。另一种短尾物种是戴维神父猕猴(M. thibetana),它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山林中;它有时被称为西藏猕猴,但实际上在那里没有发现。大卫神父的猕猴经常与树桩尾猕猴混淆,实际上与来自喜马拉雅山东部山麓和缅甸北部的长尾阿萨姆猕猴(M. assamensis)关系更密切。分别来自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的帽猴(M. radiata)和猕猴(M. sinica)的头顶上有从中央螺旋长出的毛发,与前额和太阳穴的短毛形成鲜明对比。
猕猴属是一种灵长类动物,与狒狒、曼加贝、格农、叶猴和疣猴一起被归类为 Cercopithecidae(旧世界猴子)。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8年ver 3.1)——CR-极度濒危2种、EN-濒危10种、VU-易受攻击9种、NT或 LR/nt-近危2种、LC或 LR/LC-最不担心6种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版除短尾猴、熊猴白颊猕猴、猕猴、藏南猕猴、藏酋猴为二级保护动物外,其他种均为一级保护动物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2019年版)——★灵长目所有种 PRIMATES spp. (除 被列入附录Ⅰ的物种) 。
种群现状
国内种群现状如下图
濒危原因
中国非人灵长类绝大多数面临着种群数量下降,栖息地丧失的威胁,不同类群的种类受到威胁的程度不完全相同,呈现出越依赖于原始森林的种类,濒危程度越高。
因为长臂猿需要原始森林的高大乔木,它们不仅需要从原始森林获取食物,更重要的是它们需要借助高大的乔木移动,在树冠层上通过摆荡的运动方式在大树与大树之间活动,它们对高大乔木的极度依赖达到了不可替代的程度,而一旦达到地面,它们几乎无法移动。原始森林高大乔木的消失,意味着它们不仅无法找到食物,更重要的是无法移动。
黑叶猴是我国和越南共同分布的物种,其中大部分种群分布在我国。由于它们的栖息环境特殊,为喀斯特石山地区,所以栖息地严重的破碎化和人为干扰,栖息地隔离造成的地理小种群和无法交流,导致的小种群消失是黑叶猴这个物种致命的问题。
保护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国家战略实施,中国非人灵长类面临的非法猎杀威胁极大减少了,但是物种的保护、栖息地保护和生态恢复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部分物种的科学研究力度需要加大。
物种价值
猕猴的栖息地和物种种类繁多,在生态学和外部形态上各不相同,是医学研究中重要的动物模型。 一般来说,猕猴是生物医学研究中使用最广泛的猴子。在 1950 年代,食蟹猕猴被广泛用于导致脊髓灰质炎疫苗开发的研究中。此外,食蟹猕猴和恒河猴在克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家于2001年首次通过胚胎细胞核移植过程克隆了恒河猴,2018年,食蟹猕猴成为第一个使用体细胞核移植过程克隆的灵长类动物。
简称为猴子的灵长目动物在形态、生理、遗传、进化上和人类存在着许多的形似,这是其他任何种类的动物所无法比拟的,这些方方面面的因素是科学家对其不断研究的原始动力。研究猴子居住的生态系统的变化和发展问题,可以对我们人类在将来所必须面对的类似危机提供必要依据,从而丰富和深化人类生态学中的科学规律。对猴子认知过程的研究对于了解人类知觉的发生、演化过程有着不可估量的借鉴之处。对猴子社会行为的研究有利于了解人类某些行为表现的起源,对其社会交往过程的研究则可以丰富人们的组织学知识。研究猴子的生理、生化特性,其结果和结论对我们了解人类生物学及医学产生深远影响,如一些药物和疫苗及器官移植试验,都是先在猴子身上试验成功后再应用于人类的。
不光是在科研和医学实验方面,从古至今,猴子在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能成为“好帮手”。明朝的抗倭将领戚继光,曾派人专门训练猴群,让它们学会施放各种火器,成为了一支“特种”部队。在一次战斗中,凭借着猴子们偷袭敌营放火的奇招,得以全歼倭寇。另外,生性聪明的猴子经过训练后可以表演各种马戏和杂技,或是为人类工作。某些组织训练卷尾猴去帮助四肢麻痹患者和其他严重脊椎神经受伤或行动性损伤的人士。首先,要先让猴子适应人类社会的家庭生活,然后再接受更多的训练,然后才被送到病人那里。在家里,猴子会帮助做一些家务,例如把食物放进微波炉加热,或帮病人清洗脸部。
绝大多数的猴子并非十分温顺,这与具体的种类、年龄和性别都有关系。一般说来,雌猴的性情温和,彼此之间能和谐相处。但雄猴却十分好斗,正所谓“泼猴”,即使是一个群体的成员,有时也经常为一点小事而找茬打群架,两群相遇时则更容易上演恶斗。多数猴子,特别是在小时候接受过人工驯养的,性格会相对温顺而友善,但如长大以后,或遭受虐待或有心理障碍时,猴性格通常会发生变化,有时还有可能攻击人类,所以猴子不适合作为宠物。
相关文化
吉祥寓意
汉民族普遍认为猴是吉祥物。由于猴与侯谐音,而侯是中国古代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在许多传统图画中,猴的形象表示封侯的意思,成为一种吉祥富贵的象征。如一只猴子爬在枫树上挂印,寓意“封侯挂印”;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寓意“马上封侯”;两只猴子坐在一棵松树上,或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的背上,寓意“辈辈封侯”。
成语
沐猴而冠:猴子穿衣戴帽,究竟不是真人。比喻虚有其表,形同傀儡。常用来讽刺投靠恶势力窃据权位的人。沐猴:猕猴;冠:戴帽子。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猿猴取月:比喻愚昧无知。也比喻白费力气。出自宋黄庭坚《沁园春》词:“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
弄鬼掉猴:比喻调皮捣蛋。出自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六回:“买了来三日两日,又弄鬼掉猴的。” 。
杀鸡骇猴:猴子怕见血,驯猴的人便杀鸡放血来恐吓猴子。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别的人。出自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俗语说的好,叫做‘杀鸡骇猴’,拿鸡子宰了,那猴儿自然害怕。”
土龙沐猴:比喻徒有虚名,而无其实。
轩鹤冠猴:乘轩之鹤,戴帽之猴。比喻滥居禄位、虚有其表的人。出自明刘基《驿传杭台消息石末公有诗见寄次韵奉和并寓悲感》之一:“池鱼幕燕依栖浅,轩鹤冠猴宠渥新。”
猕猴骑土牛:比喻职位提升很慢。出自《三国志・魏书・邓艾传》引《世语》:“君,名公之子,少有文采,故守吏职;猕猴骑土牛,又何迟也。”
歇后语
汉语中以“猴”组成的歇后语比较多,如:猴子扛大梁——受不了;猴子戴礼帽——充起人来了;猴子看书——假斯文;猴子衔烟斗——装人样;断臂的猴子——高攀不起;猴子看果园——监守自盗;猴子爬竿——直线上升;猴子唱戏——想起一出是一出;猴子偷桃——毛手毛脚;猴子偷瓜——连滚带爬;猴子捞月亮——一场空;孙猴子变戏法——无中生有;孙猴子封了个弼马温——不知宫大官小;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孙猴子跳出水帘洞——好戏在后头;孙悟空到了花果山——称心如意;孙猴子变山神庙——露了尾巴;猴子耍把戏——翻来覆去老一套;猴子扇扇子——学人样。
生肖
猴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九位。
人类认识世界有很多维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时间维度。在漫长的岁月中,中国人形成了干支纪年十二生肖纪年方法,生肖纪年是干支纪年法的补充。这两种纪年方式,承载了众多的文化信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伴随着动物纪年方式,人类与自身生肖属相的关系随之衍化,产生了生肖文化。
中国古代十二生肖文化的一个核心,就是与阴阳五行观念结合。在中国古人眼里,“阴阳五行为宇宙之本”,是民间生命信仰的一部分,目的是将属相与人生仪礼相关联,将阴阳、五行与生肖对应起来,从而解释其他有关的人生现象。如其中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以阴阳八卦相配合,组成民间信仰体系。
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今的两个小时。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天干在前,地支在后,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年法。“十二地支” 以十二种动物作为标志,地支“申”为第九,在每日十二时辰中大约为下午 3 时至下午 5 时,这时猴子比较兴奋,喜欢啼叫,故意申时为猴。清代刘献《广阳杂记》引李长卿《松霞馆赘言》:“申时,日落而猿啼,且伸臂也,譬之气数,将乱则狂作横行,故申属猴。”
文学形象
猴子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文学、影视、绘画作品里。例如中国文学作品《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家喻户晓。小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大圣、美猴王。他嫉恶如仇,降妖除怪,化险为夷,顽强坚韧。这个文学形象,闪烁着勇敢正义的理想主义光芒。也因为有了齐天大圣“美猴王”的美称,猴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就成了机智灵敏且极具叛逆精神的代名词了。
绘画
画猴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在事事追求吉祥的中国文人笔墨中,猴子的出现其实非常普遍,与加官进爵、延年益寿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猴”与“侯”同音,所以古代画手有把猴子与蜜蜂和马画在一起,取“马上封侯”之谐音与吉意。除此之外,枫树也与“封”同音,也与猴子画在一起表示封侯之意。猿猴也是长寿的象征,寓意延年增寿,因此也与青松、仙鹤常常同时出现在一幅画中。
国画家吕思明,多年来从事中国画教学,研究工作,2000年开始,以研究花鸟画为主,潜心研究“美猴图”,始创彩墨“泼毛”技法。逐步形成以猴儿为载体,拟人手法,表达愿景,突出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且艺术韵味浓重,寓意美好的中国画画风。独有的“泼毛”技法,所画毛猴毛是毛,绒是绒,生动可爱,深受大众喜爱,被誉为书画界的“美猴王”。
吉祥物“康康”
2016年1月21日,央视猴年春晚吉祥物“康康”正式发布,它是春晚历史上第二任吉祥物。“康康”由著名艺术家韩美林绘制,是传统水墨风格,以十二生肖“猴”为原型,取名“康康”也是春晚剧组一个美好的愿望,祝愿全国观众在新的一年里康健安泰、康乐吉祥。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3 14:28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