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鼻蛇
猪鼻蛇属爬行动物的通称
猪鼻蛇(学名:Heterodon)是猪鼻蛇属爬行动物的通称。其蛇体粗壮,长84厘米;吻端朝上;大部分全身布满了棕黑色的菱形斑纹,也有橘红色与白色相间,或者黄白相间的;头部较宽,牙齿和唾液都有毒性;雌蛇体型大于雄蛇,但是雄蛇的尾巴比雌蛇长。因虚张声势而得名。
物种学史
猪鼻蛇以其上翘的鼻子而得名。属名Heterodon来源于希腊语heteros,意思是“不同的”,而odon的意思是“牙齿”,指的是扩大的后牙。东部猪鼻蛇种名platirhinos以希腊语“platy”(意思是宽、平)+“rhinos”(意思是鼻)命名,指相对平坦、扩大的嘴鳞。西部猪鼻蛇种名nasicus源自拉丁语“nasus”,意思是鼻子,指的是上翘的鼻子。墨西哥猪鼻蛇种名kennerlyi是为了纪念陆军外科医生Carl Kennerly。南部豬鼻蛇种名simus以拉丁语“simus”命名,这是一个形容词,意思是紧贴或哈巴狗,指的是该物种中发现的明显向上的喙鳞。
西部猪鼻蛇(Heterodon nasicus)似乎代表了连续变异的任意划分的部分。然而,史密斯等人(2003年)建议根据两个尺度特征将Heterodon nasicus kennerlyi提升为物种状态。Werler和Dixon(2000)认为Heterodon nasicus gloydi是一种异源、可诊断的分类群,仅限于德克萨斯州东部低地-东部森林交错带。史密斯等人(2003年)反驳说这是无法确定的,两个亚种在这里均被保留。
形态特征
头部较宽,牙齿和唾液都有毒性;雌蛇体型大于雄蛇,但是雄蛇的尾巴比雌蛇长。与其他猪鼻蛇相比,南部豬鼻蛇的体型最小,通常呈棕褐色,背部和侧面有深棕色斑点。成年体长范围为33-56厘米,最大记录长度为61厘米。腹部通常是黑色的或有较浅的斑点。野生个体通常有各种深浅的棕色、灰色和橄榄色。
栖息环境
东部猪鼻蛇常见于土壤较温暖的地区,通常靠近树冠覆盖率较低的湿地,但灌木密度、岩石覆盖和地面碎片较高。东部猪鼻蛇通常出现在湿地附近,因为湿地里有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两栖动物。由于太阳辐射增加,因此地温升高,发达土地也是东部猪鼻蛇的主要栖息地,通常在沙质高地栖息地发现个体,也经常观察到它们穿过灌木林和旧田地附近的道路。它们通常与沙土和沙桥有关,常见于北卡罗来纳州的松橡树林中。人们发现南部豬鼻蛇栖息于地表以下30厘米的洞穴中。
分布范围
猪鼻蛇分布于从加拿大到墨西哥的整个北美洲。
东部猪鼻蛇分布于加拿大东南部和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纽约州、米尼索塔州、得克萨斯州、俄克拉荷马州、阿肯色州、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佐治亚州、南卡罗来纳州、北卡罗来纳州、田纳西州、印第安纳州、肯塔基州、俄亥俄州、弗吉尼亚州、新泽西州、马里兰州)。
西部猪鼻蛇也遍布加拿大(马尼托巴省、艾伯塔省、萨斯喀彻温省)和美国中西部(科罗拉多州、堪萨斯州、新墨西哥州、蒙大拿州、北达科他州、南达科他州、内布拉斯加州、俄克拉荷马州、德克萨斯州、伊利诺伊州)。
南部豬鼻蛇发现于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阿拉巴马州、佐治亚州、佛罗里达州、南卡罗来纳州、北卡罗来纳州、弗吉尼亚州);南部豬鼻蛇在沿海平原下游最为丰富,阿拉巴马州已有超过15年没有发现该物种,最后一次观测记录是在1970年。
墨西哥猪鼻蛇分布于美国南部(亚利桑那州、德克萨斯州、新墨西哥州)和墨西哥北部(科阿韦拉州、阿瓜斯卡连特斯州、圣路易斯波托西州、新莱昂州、塔毛利帕斯州、杜兰戈州、哈利斯科州)。
生活习性
行为
猪鼻蛇是一种完全没有攻击性,不含毒的蛇,但它们会上演一出大戏来吓走可疑的敌人。起初先暴跳起来,发出喧喧的声音假装要攻击,若此计不成,猪鼻蛇会突然倒下,浑身抽动,满地打滚,看起来好像痛苦不堪,紧接着砰地摔在地上装死。
东部猪鼻蛇于11月进入冬眠,并于翌年3月苏醒,据观察,春季和秋季最为活跃。东部猪鼻蛇在白天和黄昏都有活动,并且在一年中的部分时间呈现三相活动。西部猪鼻蛇在10月进入冬眠,并在翌年5月苏醒,据观察,其在春末和秋季最为活跃。西部猪鼻蛇只在白天活动,并表现出双相活动。
食性
猪鼻蛇进化出了多个尖牙以制服猎物。前排獠牙用于抓取猎物,后排獠牙则向猎物注入毒液。猪鼻蛇以无脊椎动物昆虫为食,例如蟋蟀、甲虫、蚱蜢、蚂蚁、黄蜂和蜜蜂。它们还吃脊椎动物,如蝾螈、绿蛙、蟋蟀蛙、蟾蜍、蝌蚪、东部栅栏蜥蜴、带蛇、条纹蛇、老鼠、啮齿动物和花栗鼠。蟾蜍占其饮食的40-75%。与其他猪鼻蛇相比,该属的更有可能吃两栖动物以外的动物。
猪鼻蛇在自然界里主要捕食蟾蜍。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大多数吃活的青蛙或蟾蜍,而更偏爱后者。因为得到青蛙比得到蟾蜍容易得多,所以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猪鼻蛇不吃青蛙,可用新鲜蟾蜍皮在青蛙身上摩擦,使青蛙身上充满蟾蜍的气味,然后立即饲喂。
已证明猪鼻蛇也能以幼小的啮齿动物为食物,有人曾用活的未断奶实验小鼠作为主要食物源,饲养了几条猪鼻蛇,时间超过了一年。让蛇有短时间的适应期是非常必要的,在观察监督下,先用小鼠挑逗猪鼻蛇。过一会儿,当把小鼠再放入蛇箱内蛇的附近时,立即被吃掉。
生长繁殖
猪鼻蛇为卵生物种。人们观察到雌性东部猪鼻蛇在一个季节与多只雄性交配。南部豬鼻蛇每窝产卵6-14枚。人工饲养的卵孵化期为60-75天。关于野生猪鼻蛋孵化的研究还很少。东部猪鼻蛇的平均筑巢温度为23.4-26.1℃,观察到的孵化时间为49-63天。它们通常将卵产在古老的哺乳动物洞穴中、岩石下、锯末堆中或小土壤洼地中。在南部栖息地的春季和秋季都观察到了东部猪鼻蛇的交配。雌性猪鼻蛇对产卵的地点非常特殊,因为卵对温度变化非常敏感。在温暖的巢穴中产下的后代在出生时更有可能体型更大、更发达,从而获得更高的成活率。
下级分类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猪鼻蛇均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7年);其中南部豬鼻蛇为易危(VU)。其余三种墨西哥猪鼻蛇、西部猪鼻蛇和东部猪鼻蛇均为无危(LC)。
种群现状
猪鼻蛇寿命自然受到鹰、獾和郊狼等捕食者的限制。由于道路、农业机械、杀虫剂和栖息地丧失等原因,人类也是猪鼻蛇的死亡原因。由于交通量增加和栖息地丧失,导致猪鼻蛇更频繁地与人类接触,许多蛇在道路上被杀死。当猪鼻蛇在地下挖洞或隐藏在地上时,农业设备也会导致它们死亡。
主要价值
东部猪鼻蛇(Heterodon platirhinos)有作为宠物被饲养,而西部猪鼻蛇(Heterodon nasicus)是宠物贸易中最丰富的猪鼻蛇种类。这是因为西部猪鼻蛇是其他物种中最小的,它们的饮食更加灵活,可以吃除两栖动物以外的哺乳动物,而两栖动物全年都没有。
物种危害
猪鼻蛇在后尖牙后面拥有巨大的毒腺,据观察,这些毒腺具有固定和杀死猎物的作用。西部猪鼻蛇也有这些毒腺,但它们并没有增大,并且已被认为不会在人类中产生任何症状。文献报道了多种猪鼻蛇咬伤事件,其严重程度各不相同。据观察,人类被咬伤会导致水肿、肿胀等症状。
一些追求所谓新潮和猎奇的宠物爱好者,通过非法途径和渠道从国外进口猪鼻蛇等异宠。对中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预估的破坏。擅自携带、邮寄进境“异宠”的行为可能已碰触法律红线,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2021年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非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罪”。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2 21:36
目录
概述
物种学史
参考资料